打印

费孝通的读书法

费孝通的读书法

  
  理论和实际、教学和研究结合

  --------------------------------------------------------------------------------

  图书名称:师承·补课·治学

  图书作者:费孝通    ISBN: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年7月

  培养人才是学科重建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从事中国社会学工作的新一代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科研的原则。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社会科学离不开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对社会现象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为探索社会运动规律提供资料,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对社会毫无知识,但是这样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知识不仅是局部和片面的,而且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要取得社会的科学知识,必须要针对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系统的观察,经过分析、整理,提高到理论的认识。而且要能用普通的语言讲出来,让别人也可以明白,形成共识。因此,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学、人类学必须从科学的调查研究入手。从社会中来,回到社会中去。

  这一方面我们20年来有很大进展,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指引下,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科研工作都做出了不少成果。在选题上抓住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发生的重要社会问题,在工作中与地方和实际工作部门、实际工作者配合,在城乡发展、边区与民族地区发展、人口与环境、就业与社会保障、家庭婚姻与妇女问题、犯罪与越轨行为、社会心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调查研究资料。这些对学科建设、科学决策和推动社会进步都是重要的基础性的学术工作。

  一次在北大教授俱乐部为加强学术交流的讲演会上,我选了“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的讲题,准备时我想这个题目有两种讲法,一种是从社会学出发来讲对社会发展可以作出的贡献,做些什么事。一种是讲社会学怎样从社会发展中吸取养料来发展自己这个学科。本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从学科建设来看,后者正是我们需要很好提倡和认真总结的方面。为此在演讲时我把题目改为“社会发展与社会学”。我用自己为标本,看我是如何从社会发展里构筑我的学术思想,在当前激烈的社会发展与变化中间发展我的思想。我这样做的文章已有多篇:如《四年思路回顾》、《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都是体现了我的治学之路。一方面自己随时总结提高,有所反思,另一方面做为学科牵头人也有责任以身作则起到破题开路的作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不是空喊的口号,我们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就是要一路看生活,看真正碰到具体的人,从这里边去找出一点真正的道理,这就是社会学人类学,离开了实际接触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新东西出来的,人的真实生活里边有道理啊是理论之源。

  我近20年“行行重行行”就是要体现这种治学精神,做出一个样子,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时期,跟上这个发展,从村到镇、到城,一路看它怎么发展,最后到整个区域的发展。在我早年做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看到了工业下乡出现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建设,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的发展过程,同时看到了农村基层的发展要靠城市的辐射,农村的现代化是离不开城市化的,从而提出城乡关系、区域发展的概念,其中中心与腹地、口与腹关系的分析都是从实际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概括我个人的学术工作,从领域上讲做了两篇文章,一是农村,一是民族。从方法和层次上看,一是以微型调查为基础,逐步进入宏观格局的探索,一是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小康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到有关的社会制度和心理及思想状态的变动,即从生态领域进入心态领域的研究。

  由此我感到无论对学科发展,还是对每个人的学术工作总结一下,都会看到我们前进了多少,取得了多少成绩,但还有扎实与不扎实、深浅不同之分。我希望每个单位每个人能从各自现有的基础条件出发,在一定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先做专题研究、微观研究,把基础打扎实,不要一下子把题目搞得太大,急于搞综合研究。如果第一步做扎实了,第二步综合研究就会水到渠成做得更好些,不至于落入空泛。

  如果说我们第一步避免了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学习方法,走出了实地调查的路子,有了一点基础,而从另一方面讲离开了理论指导的社会调查也不能提高对正在急速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本质的认识,这正是我前面强调要努力“补课”的原因,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社会学研究,事实上必须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因此我认为说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开了一个好头更恰当些。

  至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面,比我原来设想的差距就大了,很值得认真的检讨一下。这种结合与联系也同样可以体现在学科建设与个人学术提高方面,分几个层次做好。首先是科研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联系,譬如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合作和相互促进。这方面我在学科重建初期有些构想,但以后没有条件实际去做。第二层次是本系统中教学和科研间的结合和联系。目前大多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有分工而看不出实质性的合作。少数分立的单位虽有所分工、合作,但谈不上有机的互相结合和促进,因此体现在促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的进步不大显著。

  第三个层次是体现在一个人自身上。科研工作做得好,成果丰富,这些年有实地调查经验的教师,自然在讲台上和讲稿中都能看到效果,成绩是明显的,学生也自然有公正的评价,但这种情况目前并不多。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这是“速成”必然存在的问题,虽然当时提出了要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所取得的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和促进教学工作,但缺乏制度和实际措施,我们教育机构的管理部门和组织者也缺少这种“学科意识”,多数人也没有经验。而客观上体制改革尚未深化,有些构想在原有体制下是无法实现的,有些问题需要在教育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去解决。

  我们已看到国际上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他们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都是一流的,而且一定是相互结合和互相促进的,有创新的研究成果,才会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因此我在一次北大的研究讨论会上发言时不无自责地说过:原来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解决的问题,现在要轮到你们来解决了,目前在各教育单位的学科建设中,加强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大问题,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一个关键,所以我寄希望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在岗位上的年轻一代的继续努力,认真的贯彻落实这两条原则。

  费孝通的读书法

  费孝通,1910年出生于江苏吴江。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费孝通教授,提倡学习上也要定期“盘货”。“盘货式”读书法,就是指要随时摘抄有关资料,并定期将这些资科迸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就象商店要随时进货.并定期进行盘点一样。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自学者提出来的,它是提高自学能力和自学成才的有效方法。

  自学者在读书过程中,大都总会摘录下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怎样使这些摘录下来的资料为我们所用呢? 重要的方法就是将这些资料定期迸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没有分类,纲目不分,就会一团乱麻,笔记本就会成为杂记本;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分不清精华和糟粕,选不出最佳的东西;没有归纳,就会一盘散沙,抓不住要点,总结不出规律;没有提炼,就不能使知识升华,不能在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是四个互相有别、相互衔接的过程。学习上的每一次“盘货”都会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从而有所迸步,有所收获,有所创造。这一学习过程也就象当“二传手”一样,自学者要善于把别人的或书本上的知识摘抄下来,吸收有价值的东西,然后把它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上.最后才有可能出成果,这也是学习上的吸收、消化和创造过程。

    来源:中国经济史论坛

TOP

学习了。

TOP

学习学习

TOP

不愧是超级版主,这么好的帖子,学习学习
山东大学 民俗学硕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