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閒話歲時節日民俗

閒話歲時節日民俗

同學們,我們又在網上課堂見面了。清明節快到了,不禁想到唐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來。由此又想到了,清代的纪晓岚。紀先生是个从不服人的人,有一次他們談到了這首詩,紀曉嵐年輕氣盛,见吴惠叔发难,一向争强好胜的他越发的兴奋起来。“此诗有‘病’,病在‘上焦’,‘头火’太盛,宜清其上。随后纪晓岚接着说道:“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不宜用‘清明’两字。诸君试想,如果别的时节下雨,而清明反而没下,这句岂不是‘空了’。若改为‘时节雨纷纷’,哪个节下雨,便指哪个节了,岂不更好?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二字也属多余。请问哪个行路之人不在‘路上’行走,没有必要点明‘路上’。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二字更是不妥,路边有人,可以问路,若路边无人,这路怎么问呢?‘酒家何处有’自有问意在内,则是有人问路,无人便在自问,这样最妥。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二字更为欠佳。行路之人,见人即问,如遇樵夫、渔翁、村姑等等,都要问的,哪有专找牧童问路的道理;再说,还有可能一个人也遇不上,自己望见酒帘飘动了。只留‘遥指杏花村’几字,则为有人问有人答,无人也可自问自答。这样清理句首之后,便成了‘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赘瘤已除,简洁优美!”
咦?跑題了……,不过也不算跑题,因为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歲時節日民俗。
歲時節日,主要是指天時、物侯的週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節日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歷史。在這期間,形成的節日民俗不僅記載著我們祖先對自然運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也顯現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水準,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民眾那種張馳有度、應時而作的自然生活節律。我國的歲時節日民俗有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所以我們為了便於介紹,按照節日的歲時性生活節律分類描述。
在此之前,同學們可能要問,或者自己心裏也有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歲時節日的由來是怎樣的?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節日的?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歲時節日的形成,有兩個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什麼呢,一是有相對固定的節期。也就是時間了,春暖花開,當然是從春天開始講起。我們以春節為例,春節最為隆重的一個傳統佳節,古稱元旦,也叫新年。一年的第一天即元旦,南宋吳自牧《夢梁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稱為新年”(搖頭晃腦地、緩慢地、深情地),這個正月朔日,這一天,就是有因定的節期了。時期固定了,就易形成一個固定的節日。
二是什麼呢?二是有特定的民俗活動。一講到民俗活動,我們就會想到自己的家鄉的各種各樣的節日民俗活動,我認得在第一講中,幾位同學也介紹了自己家鄉的春節的習俗,特定的民俗活動是年年重復、代代相傳的。節期的選擇、節俗活動的形成與發展,顯示出自然規律對人類生活的制約及人對自然的適應與把握。
歲時節日,又被稱作“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歲時節日的形成及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但後世的發展及現實存在形態卻又是綜合性的。所以很難按單一的性質將它們作相應的歸類。
春節又叫陰曆年、農曆新年、農曆年、舊曆年,俗稱“過年、大年、過大年”。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即農曆正月初一),被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歲首。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秊”,《說文解字•禾部》:“秊,穀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並不矛盾(見陳初生《金文常用詞典》)。“禾”是穀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徵著取得穀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穀子的樣子,象徵著人們豐收後的慶祝。
好,過完了春節,我們就到元宵節了,在荊楚民間有很多地方把元宵節叫“粑粑兒年”,粑粑年,這個“粑”是指末尾的意思。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裡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西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禦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裡。”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馬上就是清明節了,所以我們看看清明節。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另,詠清明詩極多,杜牧《清明》詩最為著名。
那們接下來我們看看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天中節、浴蘭節、屈原日、詩人節等。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西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说到“诗人节”,屈原的節日,在於紀念他的精神和節操,而现代诗人海子是否要有一個節日?我覺得海子的死的意義,不在於他的個體的死,而在於海的死昭示著詩的死亡。現代詩的迷茫和尋找,讓“詩人節”這三個節有更多的悲傷之感。(沉默)好吧,言歸正轉,端午節的民俗,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貼符則據說是為了避邪。“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同炒,大約是以這幾種菜象徵蟾蜍、蠍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備菜肴,現在少見。但是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薑、蒜、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因為食材比較常見。
好,在此我們就簡要地回顧了幾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他的一些民俗,同學們要是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去了解。我們下面來看一看傳統節目的民俗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有“鄉土”的意味。這裡我用的鄉土是農業文明的代表,中國是一個具有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的國家。我國的傳統節日,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一年四季,四時節日不同,都是農業文明帶來的影響。
第二個特點是深厚的倫理觀念與人情味。我國是一個很重人倫、重親情的國度,而且中國的宗族、家族觀念早就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先驗知識”了。千百年來,傳統節日成為維繫中國社會人際關係重要的感情紐帶。只要是中國人,都可以從中真切地體味到一種親情。這中間會生發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和親和力。
第三個特點是節儉的內容與功能由單一性向復合性發展。傳統歲時節日,是民眾集體創造的文化產品,它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態的一種遺留;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的節奏,一種逐漸形成的自我調節機制。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節奏的,人的生活也具有“大自然”的特色,在現實的生活中,節日民俗雖已基本失卻了早先的信仰內核,但許多傳統節俗卻依然存活在民眾生活之中,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加深刻多樣。
當然傳統的節日不斷地在發展,傳統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和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時代,往往是出現這麼一種情況:今天是現代的,明天就成了傳統,所以,我們都是民俗的參與者和構建者,現代的新節日,也就具有了一些新的時代特色。這些也是我們可以時刻關注的。像都市裡的新民俗,也是我們研究的新的對象。
好,因為時間關系,我們今天的聊天,就聊到這裡,有問題的同學,可以跟貼,一起討論,學無止境,教學相長。我們相互學習,相互進步。今日辛苦為學,長路漫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民俗不同,有詩為證:
十裡民風異,百裡俗不同,四季常變換,萬古俗相從。
欲知下回何事?請聽下回分解。

TOP

以前只知道清明节,后来听说了晋文公和介之推的故事,知道还有个寒食节,但现在我们只过清明节,甚至知道寒食节的人都很少。在《荆楚岁时记》里边有说寒食节有斗鸡、吃鸡蛋的习俗,但这是现在清明节的习俗,显然这是清明和寒食节融合了的结果,但他们为什么要融合?一个是农时节气,一个是古人的纪念日,好像没什么联系。另外好像也没听说寒食节的具体日期是那一天。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这种交流非常好!
    对于你“在《荆楚岁时记》里边有说寒食节有斗鸡、吃鸡蛋的习俗,但这是现在清明节的习俗,显然这是清明和寒食节融合了的结果”,对此我没作过考证,但是此处你据《荆楚岁时记》所记民俗,推论出“显然这是清明和寒食节融合了的结果”,似乎有点武断,但或可备一说。
        查阅了相关资料: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象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信息来源:中华农历网:http://www.nongli.com/item2/jr/nl_45.htm
    带着你这个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给出以下资料供你查阅:
    《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合流考》,武晔卿,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
        其中有对于两节合流的证断,我认为或可作为解释: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因此在唐代之后,寒食节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杜甫诗《清明二首》中说“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崔元翰的《清明节》说“钻火见樵人,饮泉逢野兽”,……都是指的清明节的寒食习俗。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了。自此以后,寒食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冷食禁火的节日习俗让渡给清明节,直至今日。时间相近的民俗,有了合流的趋势,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TOP

TOP

引用:
原帖由 川之畔 于 2011-3-28 22:56 发表
这种交流非常好!
    对于你“在《荆楚岁时记》里边有说寒食节有斗鸡、吃鸡蛋的习俗,但这是现在清明节的习俗,显然这是清明和寒食节融合了的结果”,对此我没作过考证,但是此处你据《荆楚岁时记》所记民俗,推论 ...
川川老师好手笔~~~很有意思的探讨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3# 的帖子

http://www.nongli.com/item2/jr/nl_45.htm有了这一个网站,我们要宣传岁时节日就有谱了。

TOP

原来如此,我只知道寒食节,却从没过过,竟没注意到还有这种关系。我们家对什么节日都很无所谓的,所以我对这些不了解,甚至可以说很淡漠。我想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吧。

TOP

我们一般只过清明节的,今天我给我爸发信息,山东过寒食节,吃鸡蛋、插柳条有这习俗,小孩的鸡蛋还可以涂上不同的颜色。具体含义不清楚

TOP

我们那好像也不过寒食节呀,现在礼节都越来越淡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