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勃]春节日历:光明日报专题

[张勃]春节日历:光明日报专题

【春节日历·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

  点评: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灶王爷上天进行年终述职、汇报家庭事务的日子(有些地方是在腊月二十四日),老天爷则根据灶王爷汇报的情况决定对每个人的奖或惩。这天,人们要礼送灶王爷上天,并奉以多种供品,所谓“一张方桌搁在灶前,阡张元宝挂两边。滚茶凉水,草料俱全,糖果子糖饼子,正素两盘”.糖瓜是瓜形的麦芽糖,又粘又甜,是必不可少的祭灶供品。人们都希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令老天爷以为天底下家家和睦,人人弃恶扬善,从而降下吉祥。
  从古至今,生活变了许多,年也变了许多,但是中华民族却始终保持着对过年的向往与热爱。

北京联合大学 张勃
联文:万里春光风日好 千家笑语灶糖甜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1月26日

TOP

【春节日历·二十四,扫房子】



  点评:扫房子,有的地方叫“扫尘”、“除残”、“打埃尘”,是一件马虎不得的大事情。

  “送灶乘云上天早,满屋烟尘尽情扫。大家屋巨烟尘多,堂庑庖湢忙奔波。贫家屋窄烟尘少,拂拭门窗一时了。老夫亦有破琴书,也向西窗手拂除。待看鼎新还革故,春色光辉旧门户。”清人许山的这首《扫尘》诗描摹了这种情形。过去扫房子,通常是全家老少齐动手,将室内家具陈设一律搬出来擦拭一新,边边角角、旮旮旯旯的灰尘蛛网也都清除干净。它是一种净化空间的仪式,具有许山所说的“革故”“鼎新”的象征意义。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扫尘除却烦忧事 敞户接来福瑞年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1月27日

TOP

  春节日历·二十五,磨豆腐



  点评:祭了灶,扫了尘,为准备年节食物紧张忙碌的日子也就来到了。

  传统节日总伴随着特定的饮食习俗,这是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过去,年糕馒头、大鸡大鱼,这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在过年时都可以尽情享受。
  节日的饮食习俗从来都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人们经常采用象征手法,将本来只有使用价值的食品赋予一定的抽象含义,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愿望、情感和欲求。所以,过年磨豆腐、吃年糕、吃鸡吃鱼,不全在于它们味美好吃,还在于豆腐谐音“兜福”,鸡谐音“吉”,鱼谐音“余”,年糕谐音“年高”,都具有祝愿生活幸福、吉祥有余、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特定寓意。不仅食物,许多物品都被赋予类似的含义。比如年画的图案若是蝙蝠在一个结上,便是“福不断”;若是一柄如意、一支笔、一个银锭,便是“必定如意”;若是一支戟,挂着一面磬,再加一鱼牌,便是“吉庆有余”了。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福字张张昭喜气 豆花朵朵灿新年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1月28日

TOP

【春节日历·二十六,去买肉】




  点评: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强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然而过年需要的物品是如此丰富,以至于不到市场上购买一些就不可能置办齐全,于是年集就成了年终各地的一道风景,赶年集也成了人们最喜欢的事情之一。

  赶年集,往往在腊月十五后就开始了,只是二十五、六后达到高潮;年集上卖的也并非只有肉,而是百货杂陈,壶碗盘碟,鸡鸭蛋鱼,油盐酱醋,儿童玩具,鞋袜衣帽,烟花鞭炮,胰子香皂,门对子,吉祥画,胭脂粉,雪花膏,应有尽有。有时为了年集火上加火,一些好事者还会请戏班子前来唱大戏。一些玩杂耍的、开武场的也夹杂其中,或表演,或卖艺,年集也因此变得越发有趣热闹。在对联年画的耀眼红色里,在相熟者的问候招呼里,在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里,过年的气氛已是浓得化不开了。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户蔼香风闻喜鹊 阶铺雪色艳梅花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1月29日

TOP

【春节日历:二十七,宰公鸡】



  点评:鸡肉味美,还因谐音“吉”有大吉大利的含义,是不可或缺的节令物品,宰公鸡遂成为年节常见的一景。

  不过在许多地方,杀年猪比宰公鸡更具吸引力。乡村人时常在开春时买个猪秧,到年底养得肥了,杀掉吃肉。杀年猪,有的地方叫“宰年宝”,是件技术活儿,手艺好的屠夫掌刀,不仅杀得干净利索,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且“能多杀出五斤肉来”,所以会格外受人欢迎,忙得不亦乐乎。

  旧时并非每户人家都有杀猪过年的经济实力,所以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情。一户人家有此举动,很多人都会赶来围观。在馋人的肉香中,主人家会邀请亲朋好友共享盛宴。年猪的肉并非很快就吃完,通常是割下年节时所需后,将剩余部分熏制或腌制成腊肉,慢慢享用。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嘹亮鸡声辞旧岁 琳琅年货满华堂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1月30日

TOP

【春节日历:“二十八,贴花花”】




      “二十八贴花花”

      点评:花花是泛称,包括春联、门钱、门神、春条、斗方、窗花、墙花、吉祥画等多种。春联是一种对联,因在过年时贴用,内容便多含有辞旧迎新、驱邪避秽、祈福纳祥的意思。写春联,雅称“挥春”、“书红”、“点染年华”。春联讲究用红纸,若有人家贴蓝、绿、紫或黄等素色纸联,必是在守孝居丧。

      门户是脸面,也是与外界沟通的道路,邪魔戾气、吉祥福气均由此出入,所以对它的装饰历来是重点,贴春联外,还要贴门神和门钱。门神有文武之分,一般大门贴“武”的,如神荼、郁垒或秦琼、尉迟敬德,都一身甲胄,威武勇猛;二门贴“文”的,如天官赐福、状元及第等,雍容华贵,喜气盈盈。门钱也叫“喜钱”、“福挂”,挂于门楣上,多有镂空的吉祥图案。

      窗要贴窗花,墙要贴墙花,顶棚要贴顶棚花,粮囤、厕所、牲畜圈等处也都贴上写着吉祥祝语的春条,或者写有“福”字、“合体字”(也叫团结字,是将一句吉祥话合成一字,如招财进宝、日进斗金、黄金万两等)的斗方。

      在萧索的冬日,那些大红的颜色,喜庆的词语,为辞旧迎新营造了一个红红火火的节日空间。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瑞雪呈祥同别岁 窗花福字照眼新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01-31

TOP

【春节日历:“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九蒸馒头”



      点评:白面馒头是北方人的主食,从前生活不那么富裕的时候,它和肉一样稀罕。馒头不仅自己吃,还被用来供奉神灵,招待客人,走亲戚时又成了携带的礼物,所以过年对它的需求非常多,蒸馒头也就成了忙年的一项“大工程”。当然,年节期间所蒸的面食并非只有圆圆的馒头,还有花糕、枣馍、菜团子、豆囤子等许多种。蒸馒头有许多讲究,比如蒸的过程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出笼后要在馒头顶上印红花,出笼馒头得先供神,供过神后人才能享用,等等。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馍香菜品惹人醉 余味绕户共迎春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02月01日 01版

TOP

【春节日历:三十晚上熬一宿】



  “三十晚上熬一宿”

  点评:农历年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又称“除日”、“岁除”、“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新的一年自此而始,旧的一年至此而终,这是旧岁向新年转换的关键时刻,节俗活动也最为丰富。

  贴春联、包饺子、滚汤圆自然是要做的,此外还要摆供桌,贴神祃,挂家谱。另有许多细节活,如缸里要打满水,灶里要抱足柴,院里院外要扫除干净等等。到了晚间,要关上大门,前横一根“拦门棍”,据说可将鬼怪挡在门外;院中还要撒上芝麻秆,俗称“撒岁”,据说可防扫帚星(姜子牙的老婆);要悬挂灯笼,俗称“高照”,据说可使新年里生活更美好。当然,除夕活动的重中之重还是吃年夜饭和守岁。年夜饭,也叫年羹饭、分岁筵、团年饭,讲究菜品丰盛,全家聚饮,其乐融融。守岁就是“三十晚上熬一宿”,烛火彻夜长明,人们通宵不睡,或聊天,或游戏,坐等旧年的离去,新年的来临。

  俗话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赶三十晚,赶的就是那顿全家团聚的年夜饭,赶的就是全家人围炉夜话一起辞旧迎新的温馨。如今远离故乡的人是越来越多,赶三十晚的人也越来越多。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阖家欢聚团圆夜 百族同歌幸福年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02月02日 01版

TOP

【春节日历:“大年初一满街走”】



  “大年初一满街走”

  点评:连绵不断的爆竹声是新年到来的足音。伴随着正月初一的临近,爆竹声一阵紧似一阵,直到一个特定的时刻,万户齐鸣,响彻云霄,旧年归去,新年降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时间是新的,一切与时间相关的事象也都具备了新的含义。新的时间就像一个人们盼望已久的新生儿,因为他的诞生,人们欢呼雀跃,并以相互拜年的方式加以庆贺。

  拜年,首先是家庭(家族)内的拜年,通常是小辈依次向长辈叩头恭贺新禧。届时,长辈将用红纸包着的崭新的纸币,送给他们,叫做“压岁钱”,这既是喜庆的贺岁之礼,也意味着长辈给予幼儿以保护力量。其次,邻居朋友亲戚同事之间也相互拜贺。旧时拜年虽也有不亲往、派人送贺帖的,但尽可能登门入户,磕几个头,或作几个揖,或握几下手,面致祝福。“大年初一满街走”,描绘的正是人们登门拜年的热闹情形。

  如今,拜年的礼节已大大简化,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蔚然成风,那种拜者与受拜者近距离的亲切接触,那种从百事大吉盒里拿起瓜条、糖块边吃边与主人聊聊家常的感觉,离现代城市人是越来越远了。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迎春曲里开元日
  祝福声中拜大年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03日 01版)

TOP

【春节日历:“正月初二 说话吉利 宜于早起”】



  说话吉利 宜于早起

  点评:新时间像新生儿那样寄寓着人们的希望,但也像新生儿那样脆弱,需要好好呵护,所以旧时大年初一起禁忌特别多,无论行事还是说话都得小心翼翼,比如不能骂人,不能生气,不准吃药,不准看病,不能扫地,不能将污水泼在地上;也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言谈中不得带有打、杀、穷、破、坏、输、病、痛等字眼;还不能打碎东西,若万一打碎,就要说“岁岁(碎碎)平安”,及时进行破解。大年初一还不能做针线活、不能动剪。

  除了禁忌要遵守,新年伊始还有不少讲究。比如这天一定要早起床,第一次出门要择吉时择方向,饺子要吃素馅的,喝酒要从年龄小的开始,正所谓“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串友走亲敦旧好 言欢把酒望新程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02-04

TOP

【春节日历:“正月初三 女儿回家 拜见爹娘”】


  “正月初三 女儿回家 拜见爹娘”

  点评:旧时,俗以为嫁出去的闺女,除夕、正月初一不能在娘家出现,否则不吉利,但到了初二初三,这个禁忌就解除了,于是与丈夫一起携子将女、带着礼物回娘家。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喊一声爹,叫一声娘,给二老磕几个头,再会见一下儿时的玩伴闺友,是强化姻亲关系的一个手段和契机。

  我国许多地方,都对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拜年格外重视。比如山东定陶一带,新婚夫妇多在大年初二到岳家拜节,所带礼物有酒、肉、糕点、馍馍、花糕等。岳家对新女婿则特别优待,不仅请村里有头脸的人物前来相陪,还让女婿坐在上座,为他准备双盅双筷。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焰火满天抟喜气 子孙绕膝叙天伦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02月05日 01 版

TOP

【春节日历:“正月初四 感恩先祖 庙会玩耍”】



  “正月初四 感恩先祖 庙会玩耍”  

  点评:过年是感谢神灵、祈福神灵的时间,是感恩祖先、敦亲睦族的时间,也是游戏竞耍、愉悦身心的时间。此时民间往往有持续多天的赛会或庙会,聚集起各种各样的表演,供人观看。有一首《年初一》描述了福建武平一带人们观看各种花灯表演的热闹场面:“大闹花灯喜者多,抹浆褙纸小心摹;破开竹篾扎圈子,龙灯马灯去穿梭;转珑窍妙有消息,船灯扇灯闹阳歌;碗锣铜鼓并色板,打起大钹大铜锣;笙箫笛子同吹起,弹琴唱曲两相和;风流浪子台上跳,花鼓双双两公婆;三更半夜归来睡,十分辛苦论蛮拖;也有阵班去打狮,装成小鬼极丑粗;举棍之人做猴子,钯头钩刀爱学师;藤牌短刀手中执,钻过剑门险且痴。”

  除了观看表演,各地都有一些游戏活动,比如孩子们摸虾儿、荡秋千、踢毽子、打太平鼓,大人们抽牌签、推牌九、游王和、打麻将,不一而足。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金樽喜接神仙返 紫燕争衔福瑞来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02月05日 01 版

TOP

【春节日历:正月初五 送穷迎富 敲锣燃炮】



  “正月初五 送穷迎富 敲锣燃炮”

  点评:送穷神的做法早在六朝时期就已有了,开始时在正月晦日,后来改在了正月初五(南方多在正月初三)。据说穷神是上古高阳氏的儿子,名叫廋约,喜欢穿破衣烂衫。在河北万全一带,人们先用纸扎一个身背袋子的妇人,然后将屋里的垃圾扫到袋中,再送到门外,点燃鞭炮炸开。届时会有许多小孩在街上大声唱:“五穷媳妇五穷排,家家门上送出来。”

  初五接财神的做法主要流行在南方一些地区。在苏州,初五是财神生日或五路财神生日,这天人们争先早起,敲起金锣,燃起鞭炮,摆上供品,迎接财神,俗称“接路头”。蔡云有诗写道:“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初五除了送穷迎富,还有颇多讲究。比如不少地方这天忌出行及会见亲友,有“破五出门,一生受穷”,“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之说。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爆竹开门迎喜气 烟花照路接财神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02月07日01版

TOP

【春节日历:正月初六 开市大吉 喜气盈门】


  正月初六 开市大吉 喜气盈门

  点评:过了年,士农工商学就陆续开始新的工作和学习。

  商家开业往往有隆重的仪式。以老北京为例,初六俗称“小开市”,是一般店铺开业的日子(许多大的店铺要到正月十八才开业,叫做“大开市”)。这天早上要先送神,燃放鞭炮,表示年禧结束。在鞭炮声中,伙计们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屋里屋外响成一片,叫做“响响当当,大吉大利”。在热烈的气氛中,店铺打开护窗板,露出早已贴好的“开市大喜,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营业。

  北京联合大学 张勃
  联文:花气盈门添福满 泥香扑鼻唤春耕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昕
  《光明日报》2011年02月08日01版

TOP

【春节日历:正月初七 七果生香 幸福长久】



  正月初七  七果生香 幸福长久

  点评:“一鸡二犬三牛四马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我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类似的民谚,说的是正月初一到初十为各种动物、植物以及人的生日,根据当天的阴晴可以占测一年兴旺与否。正月初七是人生日,也称人日。这个节日曾经十分风光,唐代时甚至还专门放假一天,连皇帝也积极参与。

  旧时七日有剪彩胜的做法,用彩绸或金、银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或帽子上,或作为礼物馈赠,有“人入新年,形象更新”的意思。亦有登高之俗,宋之问、乔侃、韩愈等人都写过人日登高的诗作。

  近世,这天人们还常食用七种果菜做成的羹,叫“七样菜”、“七宝羹”或“人七菜”。所用果菜都有寓意,比如芹菜谐音“勤”,象征勤快;蒜谐音“算”,象征会计算;葱谐音“聪”,象征聪明;芫荽的芫谐音“缘”,象征有缘分;韭菜的韭,谐音“久”;鱼谐音“余”,象征富余;肉也象征富裕有福。七种菜一起吃,便有祝愿“勤快,聪明,人缘好,生活富余,幸福长久”的意思了。也有一些地方吃糕及面条,以求食者寿高福长。

  北京联合大学 张 勃
  联文:家家盘子满春饼 户户女儿簪彩花
  撰联:中国楹联学会 刘太品
  对联书法:清华大学 晁岱双
  日历设计:本报美编 袁 昕
  《光明日报》2011年02月09日 01 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