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11月26日
评论
不招不孝学生有导向意义
■钱夙伟
--------------------------------------------------------------------------------
11月20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就北大2009年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说明。今年北大新增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要求中,开始有“孝敬父母”这句话,后来专家组认为孝敬父母本来就不应该特别强调,因为人人都应该做到,于是改成了“心系天下”。虽然做了修改,但是刘明利强调,北大将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进行监督举证,如果发现日常生活中有不孝敬父母行为的学生,“一经查实,北大自主招生是不会录取的”。(11月21日《京华时报》)
确实,“孝敬父母”本来无须特别强调。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子女孝敬父母长辈,自然更是天经地义。子女对父母长辈的感情,几乎应该是出于人伦亲情的一种本能。百善孝为先。不孝,则不齿于人类,其实也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品质。
然而,在当下,特别强调“孝敬父母”却似乎成了一种现实的需要,这大概也正是北大新增要求中一开始有这句话的原因。孝敬父母及长辈的风气淡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常回家看看”这样最起码的要求,也居然要写成一首歌,“啃老”俨然已成为“一族”,不以为耻,还理所当然,更有甚者,人际之间的金钱关系竟渗透进家庭之间,子女遗弃父母、乃至殴打父母的现象也已屡有所闻。
这实在是传统道德的危机。以孝事亲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孝”字形就是上面一老人,下面一小孩,“像‘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孔孟儒学更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
无疑,“孝敬父母”意识的淡化乃至丧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吸取的一大教训。教育本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做人处世,但是应试教育之下,却是分数高于一切。而父母除了成绩,当然不提任何其他要求,生活上更是百依百顺,于是虽有高分,却从来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体贴父母,其中不少孩子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恩将仇报的,当然也不可避免。
对父母的孝敬,源于感恩。人生在世,其实应是一个不断感恩的过程。唯有时时处处心存对父母、进而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感激之心,才可能对他人、对国家以及对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也因此,既是择优录取,不招不孝学生理所当然。而且,推而广之,这样一条标准,还应用于诸如公务员等优秀人才的录用,以强化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的道德认同和风气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