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化刮起“山寨”风——今天,你“山寨”了吗

文化刮起“山寨”风——今天,你“山寨”了吗

文化刮起“山寨”风——今天,你“山寨”了吗




2008年12月15日17:41  

  自从中国古典《水浒》里的梁山泊出现,“山寨”一词仿佛就让人有了与“庙堂”、“官府”相对应的印象。2008年,“山寨”不仅“蹿红”网络,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名牌、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更走下电脑的显示屏,现身中国老百姓生活的角角落落,山寨“水立方”、山寨“百家讲坛”、山寨“诺贝尔奖”、山寨春晚更是闹得沸沸扬扬、热议纷纷。

  12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山寨现象”进行了探讨,调查显示有五成网友看好“山寨产品”。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多少人敢想象这么不入流的“山寨风”能够掀起如此波澜。

  今天,你“山寨”了吗

  前不久,有人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人“山寨”的一天》的博文:“早晨洗头之后头皮很痒,仔细一看:是瓢柔!先泡上一桶康帅傅方便面,抽了一支中萃香烟,解闷。早餐后,穿上报喜乌的外套,含着一块大白兔奶糖,下楼!到中国石油加油,开发票时才知道人家是‘中围石油’。走进了华朕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司口司乐、娃娃哈、下好佳、脉劫、橙多多……哈,还有丑粮液呢!生活多好美好呀,真逗!”很快被多家媒体转载。

  面对“山寨”的风行,学者已经探究出其蹿红的经过:“山寨”源于广东话,起先是特指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最初的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直到文化领域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山寨的概念已经被扩大到诸多与“另类翻版”有关的人、事、物中,山寨影视剧、山寨音乐、山寨艺人、山寨门事件等,令人们产生“各处皆有山寨”的错觉,山寨文化就这样形成并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湖南卫视堪称山寨版电视剧的“领军”,美剧《丑女贝蒂》在国内很多频道热播之际,湖南卫视自制自拍了山寨版《丑女贝蒂》,收视率也一路狂飙。据称,湖南卫视又打算自制山寨版《流星花园》,还找到一名酷似大S的新人担任女主角。

  最出名的山寨版广告是山东一家技校的广告,广告中把周杰伦和恒源祥复制得出神入化。这段视频时长2分15秒。一个同样姓周,长得貌似周杰伦的男孩,被许多女孩包围,反复对着镜头说“学数控,到某某学校”,“学厨师,到某某学校”,“学电气焊,到某某学校”,直到把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说一遍才结束。这则广告没有打上周杰伦三个字,剪辑和编排相对粗糙。一些周杰伦的粉丝认为这则广告毁坏了周天王的形象,纷纷留言,短短几天视频的点击率就超过500万。

  更有报道称,在南京文安街有这样一处鳞次栉比的山寨店群,乍一看外观以为是一群国内外知名店铺,仔细一瞧才发现,屈臣氏、星巴克、必胜客、李宁、哈根达斯等已被“山寨”为曲同氏、巴克星、必胜糊、李明、哈根波斯。

  山寨文化还打造了一批山寨版的文化名人,其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是韩江雪和蜀山少侠。2008年10月初,一段名为《从靖康耻到风波亭》的视频突然在网上流传开来。视频由一个自称为“青年学者韩江雪”的网友制作。一张小桌子,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块幕布,虽然条件相对简陋,但短片无论从演讲风格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明显带有模仿“百家讲坛”的痕迹,片头动画、片中的画外解说也颇具专业味道。目前就读于西南大学的蜀山少侠制作了山寨版《红楼梦》。今年10月他将“自编自导自演”的山寨版《红楼梦》上传到网络。虽然该片制作有些粗糙、道具偏于简单,甚至在背景中还有家人搓麻将的镜头,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演红楼的行为被很多网友追捧,认为非但没有亵渎名著之感,还强烈地诠释了文艺贴近大众的精神。

  是“假冒”还是“草根”

  近日,中国青年报、腾讯网在网上做了一个联合调查,对于山寨文化,网友们褒贬不一。在一个星期时间内,共有2169人参与了网上调查,其中有38.7%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复制文化,有33.7%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冒牌文化,30%的人认为山寨文化的核心其实就是剽窃,还有24.9%的人认为山寨是劣质的代名词。不过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山寨产品经济实惠,山寨文化大有发展。

  新浪博主王冉撰文说山寨文化泛滥是件丢人的事情,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裸露和讽刺。对山寨文化进行批驳的远不止王冉一人,不少专家、评论员借助报纸、网络等媒体给山寨文化定性为“盗版文化”、“强盗文化”。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网友对山寨文化表示支持。一位山寨文化的消费者坦言:我现在用的就是山寨手机,除此之外,我办公室的5个同事就有3个也在使用山寨手机。大家从没因为自己消费的是山寨文化感到丝毫不好意思。相反,大家感觉自己的山寨手机比品牌“大鳄”的手机还理想:一是价格便宜,使用一阵之后丢了也不可惜,可以随时随地喜新厌旧;二是功能齐全,所有收发播放的手机“时尚”一应俱全;三是内存充足且待机时间长。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山寨文化的物质载体不妨碍我日常方便,价格我也乐意接受,就没有必要抵制。如同赶路,你比我有钱,你搭飞机我乘火车,你固然可以舒适且快地比我早到目的地。但在彼此犯不着赶时间的前提下,我少花很多钱且慢悠悠地到达目的地有什么不对吗?殊途同归嘛!

  一位四川籍北漂网民还明确表示要办一台“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挑战,大年三十在网络上直播。他不仅在自己的车上贴了“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的标语,还专门找了一间办公室组建了组委会。几天来,这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得到了全国众多网民的追捧,已经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从导演、演员、观众乃至节目的形式,无不深深烙着草根的烙印。草根筹办山寨春晚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来各方热烈回应,网友捧场报名节目多达500多个,组委会已联系到6家企业提供赞助,赞助费近百万元。

  是“招安”还是“剿灭”

  对于网络褒贬不一的评判,山寨文化的热度还是一路飙升,大有“你登你的庙堂,我上我的山寨”之势。对于山寨文化今后的发展,各方面的专家虽然观点不同,但却不乏真知灼见。

  很多专家认为山寨文化违反知识产权,缺乏独创,应予否定。

  浙江工商大学一位社会学博士认为,山寨品牌大多数都是通过模仿跟风大牌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可以说它只是满足了特定人群对品牌的需求。它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有些甚至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引起争议。

  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律师认为,一些山寨手机冒用其它品牌的外观设计,从法律角度说,其实侵犯了正规厂家的知识产权。现在网上有很多人都在质疑山寨文化的实质是剽窃,这观点虽然有点过激,但冷静下来看,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一样,是缺乏创造力和自信心的一种表现。一个无序的市场所带来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如果山寨产品再借这样那样的堂皇借口,毫无约束肆意发展下去的话,动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市场是早晚的事情。

  南开大学一位教师表示“山寨”泛滥将给文化造成损害。他说,每每看到我的很多学生,他们手持各色山寨手机,短信、视频、拍照导航,玩得不仅不亦乐乎,还要耀武扬威。原来这个东西有着种种好处:外形酷似名牌乃第一要义;各种功能齐全,用起来顺手,乃是个中妙处;至于惠而不费,坏了就丢,则可大大缩短对“时尚”和“潮流”的追赶周期……所以,虽然管理部门和正版厂家对此或者合力围剿或者力图招安,但最终都不免恹恹无声。

  但也有专家认为不能将山寨文化一棒子打死,有的甚至认为山寨文化利大于弊。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撰文称,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他说,其实山寨文化、山寨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文化空间,它迫使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产品的平民化……总的说来,山寨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尽管它也有明显的不足和问题,但相对于其正面价值而言,山寨文化的存在,对我们目前这个社会是利大于弊。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认为,山寨的背后,是大众希望获得一种对话权。这是一种公众的文化传播参与。公众不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山寨文化让表达方式多样化,他说:“人不可能一直崇高,也不能一直恶搞,因此,社会上主流文化和山寨文化并存的现象是正常的。山寨文化让我们的表达方式更真实,也更多样化了。”

  让山寨文化找到合适的归宿

  是也好,非也罢,有一点我们不得不看到并承认,山寨手机、山寨数码相机、山寨mp3等这些山寨文化最直接的传达物品,已经得到受众的认可与喜爱,拥有不小的消费市场。各种“山寨人”、“山寨事”、“山寨物”受到部分受众的欢迎,也昭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正如辽宁师范大学李来英教授所说:“便宜、铃声大、屏幕大、操作方便,这些恐怕是第一次接触手机的人潜意识中对手机的最基本要求,而山寨手机就是凭借这个占据了一大块市场。”《劳动报》也有文章分析道:山寨产品的出现有其合理性,譬如低廉的价位、表面上完备的功能、与大厂家相差不多的服务水平等。

  因此,有专家指出,有些“品牌产品”之所以抵不过“山寨产品”,说明在创新意识上、市场营销上可能已落后,有待进一步改进。同时至少也说明这些“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观念须改变。除了满足高端需求,大量普通老百姓的大众口味也应当以一种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满足。而对于“山寨”文化,政府唯一要做的是,就是去有效地规范“山寨市场”,使之良性运营,如在质量监控、消费者知情权等等方面进行合理管理。

  其实,细品我国的部分电影、电视剧、各种娱乐节目以及流行歌曲,作为当今娱乐市场的几大主力军,又何尝不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模仿西方同类文化产品的“山寨”现象。以前一段时间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为例,有相当一部分节目都是以美国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为蓝本。而面对众多日趋单一的文化产品样态,复旦大学的顾晓鸣教授也提出了比较深刻的批评,他认为对不同文化母本的“山寨”和再创造,也有一些最基本的要求。他指出,虽然为追求短期利益而进行的照搬对文化发展不利,但只要加以引导,再添加进更多本土文化的元素,是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的。因为无论是所谓“精英文化”,还是以山寨为代表的“草根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都是矛盾的。

  对于众说纷纭的山寨文化,是“招安”还是“剿灭”,也许还是个有待于从长计议的话题。但从社会领域而言,人们也不必过分担忧,只要有关部门将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山寨文化必将找到其合适的归宿。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自有历史可以证明。但有一点是现在就能够肯定的,百姓们所需要的文化永远是“精品”而非“垃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