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山东民间老艺人电视直播现场跪求“绝学”传人

山东民间老艺人电视直播现场跪求“绝学”传人

山东民间老艺人电视直播现场跪求“绝学”传人


2010年12月06日 09: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宝庭夫妇在电视直播现场下跪。侯鹏戚兴本摄

张宝庭和妻子杨文芝在自家院子里表演鲁北大鼓。本报记者马跃峰摄

『事件回放』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颁奖晚会现场,来自山东省无棣县的张宝庭夫妇突然下跪:“恳请诸位记者,大家救救鲁北大鼓。现在,全中国就我们老两口能唱,要是我死了,鲁北大鼓就没了……”两位老人泣不成声。
这一跪,让人们记住了鲁北大鼓,记住了这一对苦求传人的老人,更唤起人们对地方戏曲日渐式微的忧思。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两位老人,近距离聆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
“濒临灭绝的地方曲艺不仅仅是鲁北大鼓”
11月25日,山东无棣县小泊头镇东芦马村,冬日阳光暖暖地洒满一个破旧的农家小院。张宝庭从墙角搬出手提箱,放在土炕上。箱子打开,唱大鼓书的全套家什呈在眼前:三弦、书鼓、简板、扇子、惊醒木、竹板……
张宝庭抱起三弦,妻子杨文芝将书鼓放在自行车后座。两人一弹一唱。悠扬的曲子、铿锵的唱词,立刻唤醒了寂静的乡村。
“我16岁学鼓书,18岁拜‘盖山东’谢宝华为师,成为谢派嫡传弟子。”张宝庭说,“文革”后,无棣县组织曲艺队,他和妻子迎来曲艺生涯中最美好的时光。
“那时,我们正月初二从家里出发,边走边说,一直到潍坊,然后换条线路,再说回来,已是五月初一。”张宝庭说,最火爆的时节,他们走村串巷,随处开场,为农民说唱《隋唐响马传》、《杨家将》、《姜公案》,好不惬意。
2009年,张宝庭的左叶肺发现一个肿瘤。“当时,我不想治了。可转念想起师傅的临终遗言,让我把鲁北大鼓发扬光大,又改变了主意。”张宝庭在江西省新余市经6次用药,33次放疗,终于从死神那里爬了回来。
“我为什么在直播现场那么激动?是因为死过一回,又回到舞台,深感传承鲁北大鼓不易!”张宝庭说,鲁北大鼓传世百余年,谢派嫡传弟子共有9人。大师兄田玉坤、二师兄牛祥泉、四师兄王文华、师弟孙文艺已谢世。三师兄徐承槐78岁高龄,师弟吕建国半身不遂,师弟刘振国改行,只剩下他们两口子在坚持。
“其实,濒临灭绝的地方曲艺不仅仅是鲁北大鼓,像淄博聊斋俚曲、济南雷琴、威海渔民号子等原生态曲艺,都面临共同的难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说。
“每种曲艺都有可贵的营养,都应继承发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一度活跃在乡间的村歌社舞慢慢地沉寂下来。社会生活变迁、文化资金匮乏、保护意识淡化,导致大量优秀地方文艺曲种步履维艰。
说起鲁北大鼓盛行的日子,杨文芝仍颇感自豪:“不管走到哪儿,吃住村里包着,每天还给4块钱。1983年,我们的出场费涨到每天10元,半年下来,积攒了718元,抵上普通庄户人家两三年挣的钱。”
“然而,时代在变,农村青年多外出打工,审美上逐渐倾向于现代艺术,鲁北大鼓要适当创新。”孙立生说。
今年,张宝庭夫妇参加由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地方文艺大赛,第一次把鲁北大鼓搬上电视。决赛时,他们在第一轮意外出局。评委认为,这种曲艺的特点并不突出,和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等没有区分开,表现形式没有创新,离时代有一定距离。
对这一评语,张宝庭并不认同。他说,鲁北大鼓虽然受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冲击,但不是没有市场。“我在无棣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孩子,每次小学生上台演出鲁北大鼓,都获得热烈的掌声。我制作的鲁北大鼓课件《十颂十七大》,荣获滨州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课件评比一等奖,每次播放都吸引大批观众。”
张宝庭说,鲁北大鼓传承难,经费困难是一大原因。因在外地治疗,他花掉的12万治疗费新农合只能报销7000元。家里的6亩地让给弟弟耕种,每年吃药所需2万多元,全靠儿子、女儿供应。他们住的三间土坯房,还是红砖铺地,家里除了一台电视机,没什么像样的电器。
让张宝庭高兴的是,2007年鲁北大鼓被批准为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又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到目前,我只得到过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给的2000元补助。”张宝庭曾想把鲁北大鼓用乐谱记录下来,可自己不会谱子,请人写谱又没有钱,事情只好搁置。
据介绍,聊斋俚曲队也参加了电视大赛,由8个老人、6个孩子组成。经费也是很大的问题。除了政府的一部分拨款,几位老先生经常去企业拉赞助,仍入不敷出。每次排练,大家只能吃不超过5元的工作餐。所用道具、服装大多由自己设计、制作。为节省几块钱的打印费,大伙不得不手抄乐谱。
“鲁北大鼓、淄博聊斋俚曲、菏泽坠子书、威海渔民号子等,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艺。对待这些曲目,很多人的保护意识淡薄,认为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自然消亡。其实,每一种曲艺都有可贵的营养,都应该继承发扬。”演员、大赛评委之一丛珊说。
“保护了地方文艺,就是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就在颁奖晚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张宝庭意外接到滨州第四小学音乐老师冯琳琳的电话。电话里,冯琳琳表达了学习鲁北大鼓的愿望。原来,冯琳琳的姥爷是一位传统说书艺人,而她的妈妈从小就对鲁北大鼓情有独钟。看到电视上张宝庭夫妇下跪,冯琳琳决定拜师学艺,完成妈妈的心愿。
接到冯琳琳的电话,张宝庭非常高兴:“冯琳琳是音乐老师,她肯学鲁北大鼓,就可以传给更多学生!”
这一幕其实也正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大赛组委会想看到的。3年前,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决定举办全省的地方文艺大赛,呼吁全社会保护珍贵的民间文艺,让广大少年儿童认识、学习、传承传统文艺。
“媒体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保护了珍稀的地方文艺,实际上就是守住了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高立民说,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山东省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在2008年首届比赛和2010年第二届比赛前,两次会同省文化厅、省广电局下发比赛通知。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负责大赛的组织、录制、播出等事宜,不向参赛方收取任何费用。他们还拿出10万元为大赛冠军节目设置了民间文艺基金。首届比赛,山东共有103个县市区、300多个节目、3000多名演员踊跃参与,成为该省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省性地方文艺汇演活动。也就是在此时,张宝庭夫妇的鲁北大鼓被发掘出来,参加了第二届大赛。
据统计,与鲁北大鼓有相似经历的还有20多个珍稀曲种,像黄河夯号、哈尔虎演唱、蛤蟆嗡小戏、渔鼓、雷琴、渔民号子等,都相继在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上演出。
“时代在变,我也在不断更新鲁北大鼓的内容。比如,2008年创作《抗震救灾英雄谱》,讴歌模范教师谭千秋、公安消防兵英雄孙国利等人;创作主题剧《惠亲家》;批评重男轻女思想的剧目《抓阄》等。只有革新,鲁北大鼓才能说新唱新,喜闻乐见。”张宝庭说。

TOP

真是很无奈的事。
地方戏曲日渐式微,这是大势所趋,无法挽回的。
传得了一两代,也难传三四代。

最好的办法恐怕不是找传人,而是有关方面应该赶紧抢救性的录制他们的表演和教学录像。
这样,也许一两百年之后,当我们的后代需要的时候,他们也还能重新学会这些老戏曲。

TOP

泳超兄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无可奈何花落去”。
花肯定得落去,
但也许我们可以用现代影像技术清晰地留下花的美丽。

TOP

本来是应该这样做的。可是,老师们有所不知,在地方上,会这样去做的和有一腔热情去这样做的文化工作者少之又少,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TOP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TOP

是我老家的东西。可就算是艺术学院的我们,都不是在骨子里懂得这些老曲了。真要从心底里审美上接受它,恐怕也是老年以后了。
就算是不对商业歌曲和政治歌曲感冒的青年,也多是摇滚青年。而我们的生活已经大不一样。虽然知道他们比那些唱文件的、唱金钱的可爱的多,也无法在心底真正体会了。
自视审美能力可以的我们,也多是关心民谣和摇滚,因为他们的独立精神,因为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生活。
如果地方民谣歌者,汲取其中营养,再歌唱残酷而美好的青年生活,也许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生存。

TOP

传统曲艺除了抢救性保护没有别的办法,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需要。但就是抢救性保护,地方的那些文化部门也在等着上级指示或者拨款。我们在田野中发现,当你调查完了,当地文化部门官员说,能不能把这些资料给我们拷一份,我们部长今年准备出这方面的一本书。

说出这样的话竟然不脸红!而且对我们调查的对象当地人从来不知晓,更谈不上保护了。理由是:没有人没有钱。而其实他们平时少喝一次酒少吃一顿饭就能做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