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作者:记者 俞灵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5



  本报讯 (记者 俞灵) 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1980年,经胡耀邦同志亲自批复,一个专门研究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正式成立,2002年更名为“民族文学研究所”。目前,该所已经培养了一支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少数民族占多数的、相对年轻的科研队伍。

  30年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先后承担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格萨尔》艺人演唱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编写”等国家重大课题,以及“中国史诗学”、“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民俗学”等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该所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史、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汉语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

  此外,创刊于1983年的《民族文学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创建于1999年8月的“中国民族文学网”,在学界和公共信息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始建于1980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目前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民俗学两个专业的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


       延伸阅读: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始末

       欢迎访问:中国民族文学网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年7月23日

TOP

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始末

作者: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7 |
  

  我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58年7月17日,时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领导的何其芳在中共中央宣部召开的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座谈会上提出,中国的文学史不能仅仅是汉族的文学史,于是有了编写民间文学史和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动议。周扬在该次会议上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三选一史”(即歌谣选、故事选、谚语选和文学史)的计划。中宣部于当年8月15日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史编选工作座谈纪要》转发各地,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大规模搜集研究工作的展开。遗憾的是,生机勃勃、发展未久的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而陷于停顿。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成立,中国文联的刘锡诚在其《文坛旧事》(武汉出版社2005年)中认为是在1979年10月的文代会期间,由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马学良和钟敬文提议,周扬当场拍板,并指令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负责人、语言学家傅懋勣负责筹备成立的。此说法可能来自于钟敬文在《周扬与民间文学》(张光年题、王蒙、袁鹰编《忆周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一文中的回忆。此说流传颇广。在中国社科院成立30周年之际,笔者在对参与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后又担任该所第二任所长的王平凡同志访谈中,发现民文所的创建,从最初参与人员到重大事件的时间和过程,都与上说不同,可见上说不准确。

  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确立,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宏大学术体制的设计,具体研究机构的建设却要晚很多。1979年初,长期研究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所贾芝和毛星同志在征得所领导陈荒煤同志同意和支持后,找到院政治部王平凡同志,商谈成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机构事宜。该提议随即上报副院长周扬同志。周扬同志很快就召集专门会议,议决由贾芝、毛星、马寅(国家民委司长)、马学良(中央民院教授)、王平凡五人组成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筹备组,负责起草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成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报告签署日期为1979年2月3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从发展文学事业的方面来看,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学、作家文学以及文艺理论遗产,可以说占据了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能够增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自尊,巩固民族凝聚力。

  2月20日,中国社科院委托文学研究所在云南昆明召开全国文科规划暨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会议。时任国家民委主任的杨静仁和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副院长周扬指示,拟在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筹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分所。贾芝、毛星、王平凡等人同云南省委宣传部协商后,经中国社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梅益同意,率先在云南筹建分所,10月云南分所成立(数年后归地方管理)。

  3月,筹备组拟定了《关于建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方案》的草稿,具体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方向:抢救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编修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订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与邻国之间的文学交流等。该规划框架迄今没有重大改变。

  5月18日,中共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长胡耀邦批准了中国社科院社科(79)政字第45号文件《关于一九七九年增加编制的请示报告》,并于6月4日将请示和批示一并送交国务院。该请示报告规划中国社科院将于1979年再建立十个研究所,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所、计量经济研究所、院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等。其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计划编制150人,研究人员逐步调配,拟修建8000平方米的办公室,3000平方米的宿舍楼。筹备期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光还专门给筹备组调拨汽车一辆用以考察选择施工建设地点。由此可见当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9年9月 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这个时间比前面提到的第四次文代会上周扬拍板要早一个月。经胡乔木同志提名,第一任所长为贾芝,副所长马学良。少数民族文学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刘魁立兼任﹑副主任委员由仁钦道尔吉兼任。建所初期,设有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藏族及青藏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西北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南方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理论研究室﹑《格萨尔王传》研究室和《民族文学研究》杂志编辑部等。

  近30年来,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确立与发展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成绩巨大。承担并完成了多个国家重大的科研课题,并培养出了一批学历高、精通外语和民族语、业务能力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少数民族科研骨干。今天,我所在中国人文学术发展格局中,已经堪称资料学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并正在向人才培养中心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口头传统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史诗学和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领域,已无可争议地居于领先地位。我所学者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国家文化建设大潮中,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在各民族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7-04-12

TOP

少数民族文学50年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31  作者:《中国民族报》总编室 摘编



      1、1956年2月27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满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问题。

      2、195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座谈会,确定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字概况,“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

      3、195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的座谈会,参加“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的各省、市、自治区的部分代表出席了会议。

      4、1961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北京、新疆、云南、贵州、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的7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

      5、197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昆明召开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会议。会上决定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况》一书。

      6、1979年6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成立,贾芝任学会理事长。这是国内第一个全国性的民族文学研究组织。

      7、197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贾芝任所长。这是国内首次成立国家级的民族文学研究机构。

      8、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创刊,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民族文学研究杂志。

      9、198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持召开第四次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座谈会,确定编撰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

      10、1989年,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成立,会长为布赫。

      11、1990年8月,《阿尔泰语系民族叙事文学与萨满教文化》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丛书》之一,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江格尔>论》(仁钦道尔吉著)、《<玛纳斯>论析》(郎樱著)、《<格萨尔>与藏族文化》(降边嘉措著)、《原始叙事艺术的结晶——原始性史诗研究》(刘亚湖著)、《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涅赫留多夫著,徐昌翰等译),将我国的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12、1992年,中国史诗《江格尔》研究会成立,会长为巴岱。

      13、1992年1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为第一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

    14、1995年,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设立少数民族文学系,成为国内第一个民族文学系,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

      15、1995年,中国史诗《玛纳斯》研究会成立,会长为夏尔希别克。

      16、1996年9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系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基地班”,使其中的优秀学生可以从本科生一直读到硕士、博士。这是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专业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文科基地”后的首次招生。

      17、2003年8月12、13日,《格萨尔》史诗千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西藏社科院召开。为配合《格萨尔》千年纪念活动,西藏社科院牵头组织了一批唐卡绘画艺术家,新绘制了一套21幅《格萨尔》故事的大型唐卡。

      18、2003年9月9日,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在北京颁奖。

      19、2005年7月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北京揭晓。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6-12-20

TOP

少数民族文学大事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2-07-12   


  1958年 7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座谈会,确定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到60年代初,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就已编写出版了《白族文学史》、《纳西族文学史》、《藏族文学史》、《广西壮族文学》等。

  1978年冬在兰州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教材编写及学术讨论会”,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第一次规模盛大的聚会,它对全面开展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研究起了动员和组织作用。这次会议后,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编辑出版了高等院校教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马学良主编),这是全国第一部包括55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选集。

  1979年 6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成立。这个学会是专门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在全国发展会员并定期召开学术年会和专题学术讨论会,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建设贡献了力量。为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学。2000多名学会会员都是少数民族。

  1980年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它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机构。该所下设理论研究室、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藏族及青藏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西北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南方地区各民族文学研究室和《格萨尔》研究室,出版专门性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季刊《民族文学研究》。云南、新疆、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社会科学院还专门成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这样,就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1980年创办专门发表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全国性刊物《民族文学》。1980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紧接着创办了专门发表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全国性刊物《民族文学》。1981、1985年两次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发奖大会,这些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积极性,在短短的时间里一批少数民族文学新秀成长起来。鄂温克族青年作家乌热尔图的作品,除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外,1981至1983年,连续三年获全国短篇小说创作奖。回族青年作家张承志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也连连获全国奖。

  1981、1985年两次专门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发奖大会,在1981年以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蒙古族文学简史》(齐木道吉、梁一儒、赵永铣,1981)《苗族文学史》(田兵、刚仁、苏晓星、施培中,1981)、《壮族文学概况》(胡仲实,1982),《白族文学史》(张文勋主编,修订本,1983)、《布依族文学史》(田兵等主编,1983)、《白族文学史略》(李缵绪,1984)等相继出版。毛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约160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述中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的大型专著。这部专著虽系各民族文学概貌的介绍性著作,但它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是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的专著和论文集尚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朱宜初、李子贤主编)、《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陶立□)、《傣族诗歌发展初探》(王松)、《歌海漫记》(黄勇刹)、《壮族歌谣概论》(黄勇刹)、《广西民间文学散论》(蓝鸿恩)、《少数民族文学论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讲》(吴重阳陶立□主编)等。

  198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搜集工作的通知》出台1997年,截至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颁奖上,55个少数民族都有作家获奖。实现了56个民族都有作家获奖。目前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会员705人,占会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各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作家,有的民族形成了作家群。全国已经形成一支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

  1999年,作为建国五十周年献礼,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一书。该书共分为诗歌、散文、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理论等文学样式卷,展示了五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风貌,并因其带有鲜明的历史踪迹和民族特征,具有纪念碑式的意义。

  1999年,中宣部将回族作家霍达的《补天裂》、苗族作家向本贵的《苍山如海》、蒙古族作家邓一光的《我是太阳》遴选为向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作品。同时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在中国最权威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曾有满族作家叶广苓的《梦也曾到谢桥》、赵玫的《从这里到永恒》、蒙古族作家邓一光的《父亲是个兵》、回族作家郭风的《郭风散文选集》和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壮族作家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获得。

  近年来,新疆作协为培养人口较少的作家投入了很大力量,已连续召开三届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笔会。并推出《羊批皮鼓丛书》和汉译本的《建国五十周年新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选》。

  内蒙古作协近年来编选出版了《当代蒙古族文学作品丛书》等4套作品,并正在推出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个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选。

  延边作协制定了繁荣发展中国朝鲜族文学的“雄鹰战略”,用朝鲜族文字出版了《当代蒙古族文学作品选》和译成汉文的五卷本《中国朝鲜族文学作品精萃》。




文章来源: 《中国民族》2002年6期

TOP

民族文学研究所发展历程回眸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1-03-06  作者:郎樱 白庚胜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最为炫目的亮点之一。

  尽管从中华文明的黎明时期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就参与到了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学建设之中,但因政治、经济、文化的长期弱势地位和自身发展不平衡,其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更不可能有其本体建设。只有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本世纪之后,奇迹才开始出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才惊天问世。它缘于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裂变,缘于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和建设生活,缘于中外各种思想与文化的大交流、大冲撞。更直接的原因是,它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彻底铲除了滋生民族压迫与文学沙文主义的土壤——万恶的剥削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建立起旨在加强民族团结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诞生、发展,正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登上学术舞台的重要标志。

  自1980年正式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便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正确领导及全所同志的艰苦努力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如涓涓的溪流,在穿过高山峡谷之后,终成浩荡的江海。到今天,它已拥有一个较详备的科研和行政体制;从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基地已经建成;多品类、多语文的图书资料得到一定的积累;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基本形成。它曾受委托主持许多国家级重大学术项目,曾承担大量的院、部级科研课题,曾参与组织一系列国际学术活动,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主义文学,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兴旺发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会忘记胡乔木、周扬、何其芳、钟敬文、马学良、毛星、贾芝、王平凡等同志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做出的功绩。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始终将加强自身建设、组织社会力量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作为崇高的使命。在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总体研究、族别研究、分体研究、关系研究等方面勇于探索,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成果,尤其是在史诗研究、神话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及其研究、少数民族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建树颇多,在国内外学术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已经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丛书”(共5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共82部),正在进行中的“《格萨尔》精选本”(共40部)与“《格萨尔》桑珠说唱本”(共50部)编纂工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共3部),行将启动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项目等,都是其代表性工程;《〈格萨尔〉与藏族文化》、《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原始叙事性艺术的结晶》、《〈江格尔〉论》、《〈玛纳斯〉论》、《尹湛纳希评传》、《款词研究》、《老舍评传》、《东巴神话研究》、《鹰与诗魂》、《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萨满神歌译注》、《草原交响诗——玛拉沁夫小说创作论稿》等,都是其标志性成果。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一贯坚持向民族地区与国际两极延张的方针,前者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寻找到坚实的根基与明确的服务对象、亟需解决的学术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因之深入到边疆山寨、牧场作田野考察,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收集了许多濒临消失的口头文学作品、手抄本、木刻本,以及民俗、宗教、文化资料;后者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得以开阔视野、开拓前路,吸吮到域外学术思想、学术信息的清新空气,寻找到发展自己的国际空间。至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已与十几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所内绝大部分学者都有过出国留学、研修、访问、合作研究、讲学等经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已经被证明为真理。

  目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正处在既往开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关键时期。根据李铁映院长关于要办名所、出大家、产精品的指示精神,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2015年发展规划”,高品位、高档次、开放性、创新性已被确定为本所追求的建所目标。拥有最丰富、最真实的研究资料,以及最灵敏、最迅捷的信息系统,做到“显学”、“强学”、“绝学”、“新学”兴所,造就一代代饮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专家,推出一批批富有创见性的学术精品等,已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发展方向。

  21世纪前夜,回眸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展望她未来光辉灿烂的前景,新时代的钟声撞击我们的情怀。它令我们振奋,更让我们神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TOP

民族文学研究:摘下一支红透了的苹果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0-11-22  作者:天粒


  2000年11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厅。人们在距离新世纪只有40多天的时刻,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举办20岁生日庆祝会,庄严而热烈。

  可以断言,站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点回望,少数民族文学所曾经有过的许多重大学术行为以及重要学术成果,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使开拓、进取与探索构成这一研究机构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今天,我们似乎可以用这样的比喻:至此,民族文学研究已摘下一只熟透了的苹果。

  毋庸多言,20年间,少文所忠实地履行着最为基本的职能——从事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研究,但这绝不意味寂寞与偏狭,相反,它在整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研究中显示出了独异的学术性格和学术品味。换言之,“它既是非常专门的,又是非常开放的,专门到了不精通特定的民族语言就难以进入特定的学术领域;开放到了使文学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哲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融为一体,开拓出诸多边缘学科和跨学科的学术领域”——杨义所长如是说。它几乎是以全所的力量,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从文字的角度透视人类文化。它研究的是一种“大文学”,是当今极有前途的“大文学”学派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循着这种极有震荡力的“文学——文化”思路,少文所已经在相当一批关键领域,包括少数民族文学整体研究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文学整体研究,还有族别研究、分体研究、关系研究诸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常常是开拓新视野,填补空白的学术进展。比如少数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简史初稿,60年代在文学研究所主持下撰写过10种,以及6 种调查报告或文学概况。而80年代在设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丛书》的项目之后,到1999年末已写出了40多个民族的80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学著作,打破了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从未涉及文学史著作的局面,以至于1997年文学所组织撰写《中华文学通史》的时候,使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现象和成果进入文学通史的总体结构成为可能。目前,一些名牌产品已使该所名声雀起。1999年秋,“中国史诗丛书”一次推出五部专著,以强劲的学术冲击力打破了“中国无大型史诗”或“中国为史诗贫国”的知识盲点和文化偏见。与此相呼应的是,《格萨尔》研究中心主持整理和编纂的《格萨尔》精选本40卷的前4卷将在近期出版,此举预示着即将对人类史诗观念进行深刻的重建。


  如今,少文所已具备创造学术精品、学术流派和学理体系的能力。它的学术潜力和爆发力是指日可待的。

  基于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的考察,有专家认为,在新世纪初期应该以极大的注意力,开展五个方面的探索:

  ——加强学科本位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寻找和确立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文化立足点、学术逻辑起点和知识创新体系,以我们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学术储备探索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国情学。

  ——深度开发以《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三大史诗为代表的广泛流传于民族地区的300余种史诗的丰厚资源,在进行史诗经典文本的整理和史诗艺人创作和表演方式研究的同时,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广泛地对比和参照古巴比伦的河流史诗、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古印度的森林史诗,富有学术品味地建立包括我国高原史诗、草原史诗、山地史诗在内的新的史诗学理论体系;

  ——逐步建立一批显学,抢救一批绝学,而且把绝学转变为显学。诸如蒙古学、藏学、维吾尔学、突厥学、彝学、东巴学、萨满学等专门学问,都需要独特的语言造诣和文化造诣,都应该成为学术含量极高深、专业规范极精严的学科分支,逐渐培养出一批造诣精深的大学者和前沿学者;

  ——加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逐渐引进和培育出一批有实力的、又非常敏锐活跃的批评家,以便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发出具有巨大的理论说服力的声音;

  ——以强烈的责任感、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现代科技的手段,逐渐建立起与一个国家研究所相称的、收藏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一旦这个资料库形成可观的规模,少文所离建成全国和国际的研究中心和资讯中心就为期不远了。

  20岁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尚年轻而富有幻想力,但这恰恰又是学术的原创力。相信它终会以大信心、大魄力、大创造的姿态,将文化幻想转变成丰硕的学术成果。



来源: 《中国民族》2000年12期

TOP

大会掠影



大会现场   摄影: 李联朝

更多图图:

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8484&detail=1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值得庆贺,恭喜啊。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民族文学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30 作者:记者 周悦





  

民族文学研究所建所30年庆祝大会掠影>>>



  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在京拉开帷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陈奎元为该所题写了贺词:“民族文学群星璀璨,祖国苑圃百花争妍”。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副院长武寅、秘书长黄浩涛等同志在主席台就坐。

  武寅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对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各界朋友和兄弟单位表示敬意。她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版图上,各少数民族文学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以其活形态的存在方式,成为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和艺术创新的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伊始,就开始承担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重大学术课题,在抢救、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在文化选择上更加注重民族性和地方特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特殊的人类文化价值而倍受世人重视,它对于民族认同和文明对话,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提升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民族文学研究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学术导向,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培育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来自中央民族的大学、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民族文学研究所老同志代表和青年代表以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负责同志分别发言,总结了民族文学所30年来对学界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对该所今后发展的良好祝愿。有学者表示,民族文学研究所具有研究力量的凝聚功能、重大项目组织功能、文学理论的开创功能、民族文学对外的展示功能、新生力量的培育功能,给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作出了学术典范,对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2002年更名为民族文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该所先后承担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格萨尔》艺人演唱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开口丛书编写’”等国家重大课题,以及“中国史诗学”、“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中国民俗学”院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目前,该所在史诗研究和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以及某些族别文学研究方面,中国少数民族的汉语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在处于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在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该所历来重视田野调查,其科研人员长期坚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志资料,搜集了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民族文学文本,为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媒资管理系统”、“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等项目,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中国民族文学网”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据悉,该所与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许多分支学科与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科通过出访、研修、留学等多种形式与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同仁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充分体现了“弘扬文化、振兴学术、传承文明”的人文学术宗旨和“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工作方向,今后,该所将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平等、文化沟通等方面,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会还收到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德国波恩大学、日本东京都国学院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以及院内各兄弟单位发来贺词和贺信共70余份。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职能局和研究所负责同志,以及民文所全体成员共100余人与会。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TOP

得向院里要点钱,把老陈同志的字裱一裱,挂好。

TOP

回楼上:
是的,咱们得裱起来挂在楼道醒目的地方。
此外,是否可以向国家民委要钱呢?请看:

TOP

做研究得学会先搞钱!

TOP

才看到,哈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