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土家族与南曲的传承

土家族与南曲的传承

土家族与南曲的传承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7-13 13:06 





  湖北五峰、长阳的土家人每逢喜事便会邀请南曲艺人演唱助兴



  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原名丝弦,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笔者对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历史上在宜昌、荆州等地十分盛行的南曲在这些地方已销声匿迹,目前南曲主要流行于湖北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其中又以长阳县的资丘镇最为盛行,百余名民间艺人还在传唱着这一古老的艺术。

  南曲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传入土家地区的时间最迟在清雍乾年间。据南曲专家田玉成考证,南曲是由资丘镇泉水村的田氏最早带入长阳境内的,这与田氏祖上曾经在浙江湖州、象山等地做官的经历有关,至今泉水村的田科广祖孙三代都能登台演唱南曲。

  南曲历来无专业艺人,都是民间流传,朋友相教,或子从父学,世代相袭。南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南曲的文词十分精致优雅,以其经典名段《渔家乐》为例,其中“清风不用银钱买,月在江中夜半游。闲来简板敲明月,醉后渔歌写春秋”等句,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传统南曲的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自制小三弦、简板是其主要伴奏乐器。由于南曲演唱节奏平稳舒缓,旋律一唱三叠,字少腔多,精致优雅,在曲坛被誉为“一朵郁香的山花”。

  历史上学唱南曲者都是地方上的文化人,因此南曲艺人在当地十分受人尊重。每逢喜事,当地土家人都会延请南曲艺人登台演唱,而且演唱者还有“三不唱”的禁忌,即“丧事不唱,夜不静不唱,窗外有风不唱”。试想,每当夜深人静,听得吊脚楼上三弦咚咚,曲声萦回,该是多么让人沉醉的场景。

  百年来,五峰、长阳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自成一家的南曲艺人,其中杨志柏的文学、音乐修养最高,是五峰南曲艺人中唯一能够编曲的;胡次生是把南曲三弦乐器的演奏水平发挥到极致的艺人;杜海卿曾为南曲提供重要曲牌和曲目,是南曲艺人中掌握资料最多的代表性艺人。

  据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由于过去对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得不够,抢救保护工作动手太迟,留下了许多遗憾。比如像杜海卿这样的南曲艺人就在“文革”期间因难以承受非人的折磨,悬梁自尽,一大批没来得及挖掘、整理的南曲曲目也随他而去,成了南曲界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据笔者调查,目前资丘镇能够演唱《春去夏来》等经典名段的艺人共有百余人,但是能够自弹自唱的艺人只有二三十人,能够独立演唱较多曲目的艺人仅有五六人,但他们的三弦弹奏技巧都十分有限。五峰南曲艺人存量目前已经极为稀少,只有陆先模、李子元、蔡永健等人能够自弹自唱,其中以杜海卿嫡传弟子陆先模的演唱技艺最高,能够完整地演唱《春去夏来》、《悲秋》、《赶潘》等十多个曲牌和名段。作为一位民间艺人,陆先模还能够独立识谱和记谱,这为他从事授徒、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已被命名为南曲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传承南曲,长阳县于新世纪之初建立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各项保护措施。据悉,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资丘镇每年都会举办南曲师徒大赛,鼓励师傅带好徒弟,并在师徒之间开展演唱技艺比拼。当地还连续几年举办“土家南曲百友会”活动,团结壮大了南曲爱好者队伍。另外,该县还对全镇的南曲艺人进行了考级定等工作,这些做法都为推动南曲的民间传承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五峰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南曲的传承保护工作,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看望南曲艺人,鼓励他们积极收徒传艺,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南曲的传承与保护活动。五峰县非遗保护中心还在长乐坪镇白岩坪村、大松树小学建立了南曲传承基地;为陆先模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其一家四口落实了农村低保待遇,并为他配备了乐器,鼓励其收徒传艺;该中心还定期组织当地艺人与长阳县的南曲艺人进行互访交流,切磋技艺。今年4月,五峰县还举办了由全县乡镇文化骨干和乡镇音乐教师参加的首届南曲传承艺人培训班,首期培训学员近百人。他们还将南曲教唱引入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为民间艺术在下一代中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雪原 张勇)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