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画学之父”盖山林(图)
2009-07-29 10:55:00
来源:
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
每到春末夏初啃着干馒头,就着野沙葱,骑着小毛驴,在陡峭的崖壁上研究着岩画,临摹着岩画,拍摄着岩画——这是人们对盖山林考察岩画时候的素描。
《解读环太平洋地区远古自然文化图像人面岩画》这部30多万字的著作,是盖山林2009年完成并即将出版的一部书籍。昨日记者见到盖山林时,话题就是从这本书说起,透过岩画去细读这个“中国岩画学之父”的岩画人生。
为祖国寻岩画
“岩画反映畜牧业、狩猎放牧等内容,其中人面岩画比较多,而人面岩画蕴含的信息多,破解了人面岩画就能打开原始社会的形态大门。”盖山林说。
当初因何与岩画结缘?盖山林说,在上大学期间老师讲欧洲岩画和石窟时,感叹中国没有岩画。当时听到这句话,盖山林心里有些不服气:“偌大一个中国,怎么就会没有岩画呢?还是人们没有发现?”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让盖山林寻找到了中国岩画的线索:岩画就在宁夏、内蒙古一带。当时欣喜若狂的盖山林,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声:“中国有岩画!”
从此,他为中国寻找岩画,并把精力用在了岩画考古研究事业中。
行程数万里
盖山林指着厨房上画着象形人和物图案的玻璃说,“这就是岩画。”原来割舍不断的岩画情缘,被他搬回了家,那岩画里有他最美好的回忆。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是盖山林寻找岩画的起点。1976年夏秋之交,当戴着眼镜的盖山林出现在当地招待所时,很少来陌生人的当地因为他的到来而沸腾了。
盖山林说,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地处阴山脚下,那里正是当年郦道元笔下的“石迹”、“画石山”所在地。他向当地百姓打听有没有画在石头上的画,一个牧民回答说,有个叫白齐沟的地方有很多怪形的鬼像。在蒙古族青年结格结拉嘎的指引下,他走进沟里,果然发现当地人说的“鬼像”——这就是岩画。从此,盖山林走进了被人遗忘许久的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拉开了自己半生从事岩画事业研究的人生序幕。
盖山林笑着告诉记者,骑驴去寻找岩画,偶尔会被跌个鼻青脸肿。由于山里风大,经常把他临摹了半天的纸给刮破,这是他在考察中遇到的最烦心的事情。
盖山林最深刻的一次记忆停在1989年。那天早晨,盖山林和向导进入了阴山山脉狼山地区,他一个人在山上拓着岩画。太阳落下时,向导去打黄羊没回来,盖山林站在陡峭的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还不时地听到一两声狼嚎。等向导回来时,他穿的羊皮马夹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从岩画里收获幸福
盖山林寻找岩画行程数万里,1.5万余幅拍摄的、拓描的岩画是他最大的财富。11年间,盖山林系统地考察了内蒙古西部阴山山脉狼山地区的岩画、阴山之北的乌兰察布岩画、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岩画和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地带的岩画,还对大量国内外的岩画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在《文物》、《法国研究杂志》、《纽约日报》、《内蒙古社会科学》等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或消息,并出版了《阴山岩画》一书,奠定了他成为“北方岩画开启者”的基础。同时,也就是这本《阴山岩画》,奠定了岩画学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岩画的研究发展,盖山林也因此而被学术界尊为“中国岩画学之父”。
除了《阴山岩画》,盖山林的著作《中国岩画史话》一书,以丰富的资料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古老岩画。此外,盖山林多年来勤奋著述,先后出版了《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中国岩画学》、《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中国岩画全集北方岩画卷》、《盖山林文集》等近30部学术著作。
北方游牧民族当时在想什么呢?如何理解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人和天之间的关系?盖山林说:“岩画恰好回答了这些问题,那些画面给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份资料,我觉得我多年研究岩画的最大收获也在这里。”
经过30多年对岩画考古事业的研究,盖山林理解中的岩画就是绘画或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它是人类没有文字之前文化的最大载体;同时又是世界性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
“我喜欢岩画,喜欢以岩画作舟到远古艺术世界中漫游,所以明知这是一条孤寂而艰涩的道路,却不能不为之。”盖山林对30多年来寻找岩画之路作了总结。
本报记者 张昊文
(本文来源: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