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类学经验:发展援助新模式

人类学经验:发展援助新模式



□张常勇



对“落后”地区、民族以及其他目标人群的发展援助正成为时代的潮流。在发展援助过程中,人类学经验可以在有效交流、材料和咨询以及设计援助模式等方面提供帮助。
首先,人类学经验可以解决发展援助活动中的交流问题。许多援助项目是在异地、异族中开展,所援助的对象皆拥有各自的“地方性知识”。忽视援助对象在自然条件、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独特性,从主观意愿出发来设计援助方案、实行援助策略,甚至采取不适当的干预行为,很可能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完成,严重时还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如坦桑尼亚的落花生计划、国内一些地区在政府指导下实行的农业经济计划等。即使那些在同一文化区域内部展开的援助项目,目标人群也多具有 “非我”特征,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和援助发起者之间有着较大差异。对他们进行援助,也要建立在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在援助意图、方式、过程等方面达成共识,才可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援助对象或者目标人群在生活中固然存在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贫困、疾病、性别歧视等等,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属于“落后”一族。理想的发展援助项目不仅是物质与文化的输出,不仅意味着改变他人,还应意味着对被援助者的尊重和理解、对自我的认知与塑造。
其次,人类学经验可以为发展援助提供咨询。人类学的经验中包含着对“他者”的认识模式。人类学强调从不同的文化角度进行研究,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两种方法并用。前者将从报道人的文化视角,以报道人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判断,来研究被调查的事物;后者则以研究者的角度,以研究者确定的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主位研究可以相对准确地了解被调查者对自身的文化认知;客位研究则可以从文化外来者的角度观察被调查的事物,以自身的文化系统来整理、分析对象。二者结合形成的认知模式促进了文化视野的融合。
采用人类学的调查模式去了解援助项目中的目标人群,既可避免主观臆断,又可防止完全屈从目标人群的意愿,作出不利的决定。以充分的调查在项目设计、实施、考核乃至验收等各个环节给出建议。目前,为发展援助工作提供可靠的材料和合理的建议,是人类学经验的主要贡献。
除了在文化认识方面提供帮助外,人类学理念在援助理念、援助模式上也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以往的经验表明,进行援助活动前必须事先确立援助模式。援助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援助效果,它又是由援助者的理念决定的。在操作层面,人类学和发展援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求知(关于他者的知识),是认识活动;后者是改变(他者),是实践活动。操作层面的背后,即在价值理念层面,人类学的许多深层经验都值得援助活动借鉴。正如格尔兹所言,每个地区都存在自己的文化之网、环境之网,即使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和“地区”的概念平行,一些特定的群体也拥有自己的文化相似性和文化网络,所要“援助”的目标人群都生活在这样网络之中。
设计援助项目、构建援助模式时必须充分尊重、认识对象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系统,并以此作为设计发展援助项目的出发点。当代发展援助目的是改善目标人群的生活,使其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就是要“授人以渔”。据此,援助项目的设计需要激活目标人群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承担起援助活动所期望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将目标人群作为援助活动中的“主位”角色,使其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援助者则处于从属的“客位”,在援助过程中起到帮助、引导的作用。
综上,可以说,借助人类学经验的发展援助可以为善良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0-4-13 10:36:02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