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取雨﹙陇东民间信仰原生态11﹚
在黄土高原的泾川,十年九旱,雨多年来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情和生死,水和雨是人和农业的命脉,决不是一句豪言口号,而是关乎千家万户生死存亡、民族沉浮的头等大事,没水没雨万事皆休。在落后封闭的社会里,农业把求水求雨的希望,寄托于天与神灵,向天向神求雨是农人万般无奈中的一丝奢想,无雨就无粮,无粮则无命。所以黄土高原及泾川求雨取雨,成了一代一代农人为生存而在绝望多于希望之时的求生之路。泾川人从清代、民国至现在,干旱之年取雨求雨之举一直没断过,如王村回中原郭家庄在陕西太白山取雨代代相传,历时已久,他们的先人中,五六代人参加了此项牵动两省五县的太白山取雨活动。并和沿途五县民众,结成并固定了持久的雷打不散的约定成俗的民间联合取雨的接待站。
回中原郭家庄七社(潘家庄、掌曲庄、羊圈洼庄、四坡庄、郭家庄、薛家庄、拜家庄)在明、清时代的老先人时就敬奉陕西太白山的郭、李、马三太白神,到太白山取雨,是农人旱年压倒一切的大事。因此在全县影响深远,知名度高,具有典型领头作用。
每到大旱无雨之年,郭家庄社民众就在郭家庄三太白大殿设坛,熏香求雨,全社敬神,随出禁令,全社人等一律“断茶”,肉腥葱蒜一律不吃,每家人丁都头戴柳条圈、赤脚,轮流在庙上熏香,长天跪拜。会长主持,每日诵经、焚香、气氛严肃。也在郭家沟水池内设坛,请神、熏香,日夜不停。民国年间取雨,郭家庄首先行文到县衙门老爷处,并在衙门口观音阁设坛熏香,诵经,全城断茶(全城不得杀生食肉腥及葱蒜腥辣五毒),气氛肃然。会首、信士每日每夜头戴柳条圈,赤脚熏香请神,语言谨慎,不得乱说乱讲,唯恐对神不敬不周,求不下雨。要用自己受苦吃苦、赤脚行走、整天下跪之举,感动上苍,人人处于高度神秘戒备状态。同时女人闭门不出,不可露面。如有违禁者,众人口诛笔伐,即逐出县城,或县府管押禁闭。郭家庄三太白主社主持,在全体民众和所有信士中,自愿报名,经管事权威及执事会首评议推荐,选出能为民请雨、侠肝义胆、舍身舍命的血性好汉,充当去太白山取雨的纠子。每次公推7名好汉,定名为上山纠子。
上山纠子要心诚志坚,彻底忌口,10天前不得夫妻同房,每日沐浴净身,入坛敬神发誓,心要诚,行要果,才是能代表全社人民利益的十分庄严的纠子,社内备全身新蓝布衣一身,下穿白布袜,足登麻鞋,衣缝处用咒符和封条封死,昼夜合衣而眠,浑身发痒手不得入衣内搔痒,要忍受痛苦。并在出发前戴上柳条圈,向神发咒誓,向民众发誓,为取雨舍身舍命。衣襟、裤腰也用符彻底封死,下腿用黑布或毛练裹住,以防途中毒蛇虫害叮咬。身背木背枷,内盛取雨水瓶,干食,备用麻鞋,防寒衣物(因太白山顶六月也十分寒冷)。出发日,全 社人举香案,送至庄门大路口,敬神敬天,一一叮咛,挥泪壮行,如同将士赴疆场一样悲壮。7名纠子均身强力壮,口诚心善,一路行程不得有任何杂念,不得信口说话。第一站下回山至州城衙门口观音阁,入坛敬神发咒誓,全城人等围观纠子气势,请县太爷入坛请神备文盖大印,带文至太白山,投文挂号求雨。坛中素食招待,夜宿观音阁。从清代至民国,往返陕西太白山取雨,沿途定点5县6站,约定成俗,各站食宿招待不误;取雨大事,各站都有一份责任和回报。郭家庄纠子一出发,各站就行动接引,等候纠子过站,承办接送事宜。
第二天,泾川县城全城焚香、敬神,数百人送出泾州南门,上州坡前行,第二站至灵台县百里镇,入坛、上香、敬神、接待吃住,天明送行上大路。第三站至麻夫站(老爷山下)请香敬神,招待,送行。第四站至董家河,敬神、接待、送行。第五站至凤翔县城,特别接待食宿送行。第六站至太白山下。沿途6天,纠子个个神情严肃,口不能乱言,一直合衣而眠,一路受尽苦楚,残酷地对待自己,争取每日每时吃苦受罪,用吃苦感动上苍神灵,给黎民百姓,给一点雨。清朝时,郭家庄人上太白山取雨,从狼牙石路上,一步一跪,三天跪拜上去,膝腿就已血肉模糊,人多数就昏倒在地。民国时,从狼牙路上一步步走上去,上山三天,磨掉几双鞋,脚也磨成血板。山路艰险,十分难走,毒蛇时时挡道,遇见就烧香叩头回奉敬之,不能驱赶。否则,就有祸事临身。上山三天,虽然磨碎麻鞋,磨坏了脚,步步揪心疼,但咬牙坚持,一步一拐上山,第一天可走到神鬼二洼,第二天爬行到半山露宿,第三天才能上山。太白山不仅险峻,六月天十分寒冷。“太白积雪六月天”为关中八大景之一。上山先投文投票,上表焚香敬神。山顶有数处庙观,高大庄严,确是神仙领地,山景奇特非凡。山上主神为郭太白、李太白、马太白。这三处太白圣殿,更为金碧辉煌,高大雄伟。山上执事接文对号,派人接引,引渡至大爷、二爷、三爷池,熏香一天,敬神求雨。三大池一律称“海子”,有一池又叫“皇海”。到了玉皇大帝殿,必敬神,观水、叩拜。(据颜宗岳《陕西名胜》记载,太白山位于眉县、太白、周至三县交界处,海拔3767米,距西安110公里,为秦岭山脉主峰。山上有太白三池,大太白池在山北,面积1.5公顷,二太白池在山南,面积2公顷,是黑河水源头;三太白池也在山南,面积7公顷;各池水清澈透底,一尘不染,水色、山色迷人)。求雨、敬神、观水场面严肃阴森,一步一跪,祷告时半句话不得说错,千斤重担在身,成功在此一举。日夜叩头,烧香不断,不吃不喝,静心屏气祷告、等待。三个海子内,各投入一个拴了绳子的水瓶,瓶子入水,众纠子就祷告三大王爷,念念有词:怜悯苍生百姓,给上三分细雨,挽救黎民性命。接着放声大哭,大恸大悲,各人叩头无数,额头血肉摸糊,但不得松一口气,一直叩拜,一直呼救,一直要雨,连跪两三天,回奉再回奉,痛哭再痛哭,有时连跪7天8夜,奇怪!瓶入水中,就是装不上水。一旦瓶内进水,就大哭大拜,大谢苍天,烧高香,叩响头,谢三太白神恩,上下打点,告别庙祝,整顿下山。下山前要在三太白殿,所有庙观 焚香叩敬,谢神大恩。7个纠子每人得各砍一条松棍,沿路护卫水瓶神水。其中也有禁忌,闭着眼睛砍的松棍,又光又直,睁着眼睛砍的松棍又弯又扎手,每人手中的这条松棍,除护卫瓶子神水外,还在下山途中,排除狼虎毒蛇拦人阻路。下山得走两天,下到太白山下站上坛中,立即焚香敬神,站上安排住宿、送行。沿途5县6站,站站有专人及信士安排接待取雨纠子,接送吃住礼仪。有时就在半路上下了大雨,若下了雨,就是苍天睁了眼,救了黎民百姓,每一站就在沿途以鼓锣迎纠子,夸水、庆贺、放炮搭彩,迎送回水纠子过站。一到麟游麻夫站,就有几百人及马角迎接,锣鼓喧天,放炮搭彩。郭家庄人组织本社200人的迎接队伍,打上锣鼓,一直走到灵台县什字老庙站上,迎接取雨纠子。食宿,送行,队伍浩浩荡荡,一直从灵台到泾州观音阁,两县的县太爷及百姓均要迎接神水,庆贺太白山取雨成功。7纠子从太白山至泾州城,一直是二人背水瓶,5人护卫,保护神水。如若半路上下了雨,泾州各处水会子几百人会张灯结彩迎接,入坛,请县太爷观水,谢神,上表,全城庆贺。如果背上水瓶,走完沿途各站至泾州城,一直没下一点雨,纠子及郭家庄角子,就烧香敬神,大哭痛哭,离开泾州观音阁,上回中原,到四坡社寨子殿,停驾3天,昼夜泣血,叩拜三太白给雨。回奉叩拜,再叩拜回奉,一直求雨要雨。三天之内下了雨,就回郭家庄三太白殿庆贺。如若三天内仍没下雨,角子、纠子及所有人一齐在寨子继续求雨,一直等到下了大雨,才锣鼓齐鸣,纠子、角子、会首、所有民众才一齐回郭家庄,上文敬神,谢神。角子、纠子卸驾。
一般旱年都能取到雨,如民众多年实践观察,“久旱有久雨”是为规律。一般年份取雨,只要人心齐,人心诚,就一定能取下雨,有时十分灵验。唯民国十七年,郭家庄去太白山往返几十天,连一滴雨也没取下,民国十八年,泾州地面就遭了大年馑,饿死黎民数万。民国十七年没取下雨是唯一的例外,纠子回到郭家庄,敬神3天,大哭3天,倒了坛。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郭家庄社全社人等无论取雨不取雨,一定要回水敬谢三太白,为民赐雨水,使民众安生。同时也是送神、送水、祭天,表示一年农事完毕,回水归山,归神、归天。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在庙上杀羊,为三太白献牲酬神。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唱大戏,办庙会,酬神娱神娱人。据张学俊先生调查,郭家庄当年亲赴太白山取雨,当过纠子的至今只剩羊圈洼社张耀庭一人了。他是民国年间作过一回纠子,上过一次太白山取过雨,他已80岁高龄,和他一起取雨或以后取雨的纠子,都已下世了。建国后,郭家庄再没有举行过大型上太白山取雨活动。张耀庭听他老爷讲,郭家庄民间取雨民俗事象至己超过200多年了。 2003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