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伏俊琏]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仪式中的呈现

[伏俊琏]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仪式中的呈现

                             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
                                                    伏俊琏 

                                          刊发时间:2010-04-01   《中国社会科学报》

  敦煌文学最典型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创作为其主要创作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而在我们看来随意性很大的“杂选”的抄本也比较集中地体现着这种仪式文学的意义。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免不了的问题。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除了比较通行的“魏晋说”外,还有  
“先秦说”和“汉代说”、“六朝说”等。文学自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学体裁自觉的时代并不相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学创造者和接受者对文学的自觉也不相同。对唐五代的敦煌民众来说,文学仅是某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组成部分。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和文人心目中的文学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的文学,像《诗经》、《文选》、《玉台新咏》及部分唐代诗人的作品,以及独赖敦煌遗书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文人作品,如韦庄的《秦妇吟》等,是文人心目中最正宗的文学,但它们是不是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还要做具体分析。

  敦煌文学是社会文化仪式的一部分

  敦煌民众心中的文学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一部分,敦煌民众并不把文学作为案头欣赏的东西看待。所以,中原文人的作品只能是敦煌文学的哺育者,是敦煌民众学习文学、创造文学的样板,其本身并不是他们心中的文学。然而,这当中还有一种情况要区分。从中原传来的文人文学,当敦煌人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生活的各种仪式中的时候,敦煌民众已赋予他们另一种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已经变成敦煌文学了。敦煌文学写卷中有诸多民间歌赋和文人作品混淆杂抄在一起,其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敦煌文学最典型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创作为其主要创作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而在我们看来随意性很大的“杂选”的抄本也比较集中地体现着这种仪式文学的意义。

  文学的口耳相传主要通过各种仪式进行。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仪式。这些高度凝炼的礼仪,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所以,仪式是文化的贮存器,是文化(文学)产生的模式,也是文化(文学)存在的模式。从文学角度看,仪式的一次展演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事件”。

  敦煌民间仪式,大致可分为世俗仪式和宗教仪式。世俗仪式主要包括人生里程仪式,如冠礼、婚礼、丧礼等;岁时礼俗仪式,如辞旧迎新的驱傩仪式、元日敬亲仪式、三月三日禊洁仪式、七月七日乞巧仪式、九月九日登高避邪御寒仪式、腊祭仪式;还包括其他仪式,如各种祭祖仪式、求神乞福仪式、民间娱乐仪式等。民间宗教仪式主要指世俗化的佛教仪式,如俗讲仪式、转变仪式、化缘仪式等。在这些仪式中,唱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唱诵的内容除了少量的佛经、道经外,大都是民间歌诀。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敦煌文学可作如下分类。

  经典文学和典雅文学

  敦煌写卷中的经典文学主要指唐前文学,像《诗经》、《文选》、《玉台新咏》、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以及文学批评着作《文心雕龙》等。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被敦煌民众传阅珍藏了数百年,其养育敦煌本土文学之功不可磨灭。

  文人创作的典雅文学主要指保存在敦煌遗书中的唐代文人的创作。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数量甚夥的唐人诗文。《全唐文补遗》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收录的敦煌文近600篇,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收录的唐人诗包括残句合计为1925首(不包括王梵志诗、应用性的民间歌诀、曲子词及民间俗曲和作为散文之一部分的诗歌、诗体宗教经典以及宗教经典中的诗歌作品、宗教赞颂作品),张锡厚主编的《全敦煌诗》收录敦煌出土的俗诗、歌诀、曲子词、诗偈、颂赞等近两万首。这些作品集中有相当多是文人创作的典雅作品,它们是哺育敦煌文学的源泉之一。

  敦煌民俗、宗教仪式文学

  敦煌的民俗形式多种多样,伴随各种民俗仪式,文学也呈现出繁荣昌盛、多姿多彩的风貌。如大量的婚礼仪式文学、驱傩仪式文学、祭礼仪式文学、燕饮仪式文学、节日仪式文学、“说话”仪式文学、“论议”仪式文学等。

  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是一个佛教圣地,佛教化俗仪式对文学影响很大。其中最有影响的仪式就是“俗讲”。“俗讲”是当时流行于寺院、由俗讲僧向世俗听众通俗讲解佛经经文的一种宗教说唱形式,所用的底本就是讲经文。另外还有“俗讲”前用来安静听众的“押座文”,“俗讲”结束时劝听众早日回家、明天再来听讲的“解座文”。佛教中与“讲经”相对的还有“说法”,“讲经”的通俗化就是“俗讲”,“说法”的通俗化就是“说因缘”。敦煌本《丑女缘起》、《目连缘起》、《欢喜国王缘》就是这类“说因缘”的底本。由先秦两汉时期的看图讲诵的形式,加上佛教“俗讲”的影响,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一种“转变”的伎艺。“转变”就是转唱变文,由艺人对着图画讲唱故事,图画是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或瞬间,体现在文体上,则是散韵相间并用特定的语词标明图画所指示的情节。敦煌遗书中保存的20多篇变文是敦煌文学中最有特色,因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文体之一。此外,还有缘于佛教化缘仪式而产生的梵志体通俗诗,乞福发愿仪式上吟诵的愿文、转经文、置伞文、布萨文等。

  敦煌文学与仪式的密切关系,还可以通过敦煌写卷的杂抄性质得到说明。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光明网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4-1 18:3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