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汉武帝11次来泾川暨与西王母的情结﹙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8﹚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逝于武柞宫,年70岁。汉武帝16岁即皇帝
位,24岁起巡幸天下,一生中大的巡幸活动有22次,在泾川就来了11次。从45岁到69岁的24年中,平均两年多就来一次。最后一次来泾川是69岁,回长安的一年后,他毅然决然不再相信仙人。第二年,大赦天下,并绝情地杀了爱妃钩弋夫人,立钩弋夫人所生的刘弗陵为皇帝,然后逝世。
汉武帝与泾川何以有不解之缘?一个西汉王朝的命运似乎与泾川有难解难分的瓜葛?每当匈奴进犯,或有国家大事突发的前后一年或当年,他不是去东海,就是来泾川。他是为求仙,为修炼,还是只有在东部和西部的两个极地,才真正能显出皇帝的真形或灵性,才能体察到民间疾苦,知人世善恶?而在长安,只能是沉溺于声色和腥风血雨之中?
汉武帝一生广游天下,他以原始的交通工具走过的不发达的路连成的远途,是今天的大旅行家和政治家也超越不了的。但他如来泾川一样反反复复游至的地方并不多,经过的地方更少见记载,当然谁也说不清他去过的所有地方。据《汉书·武帝记》、《二十五史·汉书本记》、《汉武帝年谱》载,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泾川和东海,泾川11次,东海7次,真令人不可思议。其次才是甘泉官,甘泉官是他清幽凉爽的行官,并不是特意去巡幸。就是这座行宫,有记载的也只去过6次。除此之外,去得最多的地方要算泰山,他在那里封禅祭天,但也只是5次;雍(凤翔)4次,这也是为祠五畤而去的;他去过河东3次,萧关2次,北地2次,其余如不其、鉅定、盛唐、崆峒、天柱山、寻阳、琅琊、上君、黄帝冢、北河、朔方、五原、西河、汾阳、荧阳、洛阳、新秦中,各去过1次。
这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皇帝巡幸史,这是汉武帝的灵魂演变史,它扑朔迷离,只有汉武帝知道其内涵,它是历史谜团之一,今人难以袒示。由此看来,泾川对汉武帝,是触目惊心的,每来一次,汉武帝总成熟一次,一次能比一次减少自身的平庸。
汉武帝第1次来泾川,已人到中年。中年以后的长途巡幸,目的何在呢?汉武帝出巡,就是史书作了定论的只是为了求仙吗?东海有蓬莱,泾川有瑶池,汉武帝就是这么一个祈求长生不死的皇帝吗?
我们把他一生的作为和西汉历史以及西汉前后几千年历史联系起来看,发现东海、泾川确实有仙山福水,是他祈求长生的好去处。对于他思想的变化,对他解读汉以前历史和预言汉以后历史的能力的形成,泾川和东海是起过作用的,至少为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只有到了这两个地方,他才能冷静,能下最后的决心,回到朝廷会有新的决断。历代皇上因犯忌而演出的悲剧,在他那里避免了许多。直至近代发生的一些事情,也超不出他的预料。更超乎寻常的,是他在垂暮之年,能悔过知错,知错就改,这是2000多年后的一些政治家也做不到的。
汉武帝在晚年以至去世之前,政治家的头脑始终清醒。如对求仙,觅长生不死药,由怀疑到摒弃,果敢地在群臣面前承认自己即位以来,做了许多狂悖之事,使天下愁苦,并诚恳地表示追悔莫及。他明确宣布,凡伤害百姓之举,浪费人才之事,一律停止。他下令把靠迷信骗取爵禄、钱财的方士一律罢免。他承认自己过去太愚昧,被方士所欺骗。天下哪里有神仙,节食服药,锻炼身体少生病就是最好的办法了。这种认识在当时极为可贵,比起至死不悔的秦始皇来,汉武帝不愧是汉武帝。作为一位皇帝,在众臣面前自责自己的狂悖,浪费了人才物力,使天下愁苦,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他认为:四夷侵略中国,不打仗就天下不安,但打仗就要劳民,使百姓不得安宁,打仗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将来和现在一样,连年用兵,非重蹈亡秦的覆辙不可。他对战争的看法达到了极高的高度,2000年后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晚年的汉武帝认识到,只靠刑法、武力是不能治理国家的,他把治国的重点由战争移向发展生产,推行了赵过发明的“代田法”等一系列富民政策。在他死后,昭帝、宣帝统治时期,便充分显示出它的效果,老百姓达到了“小康”,形成了历史上的“昭宣中兴”。
他雄才大略的体现之一是临终前的安排,他认为:历史上朝政紊乱,多因皇帝年纪小,由母后专政。小皇帝的母亲依仗自己的权位胡作非为,无人敢干涉,不就要重演吕后专政的历史悲剧?他在离世的前一年,果断地令他一生最宠爱的最年轻的爱妃钩弋夫人去死,爱妃钩弋夫人临死前还不明白这个不久前还对她温情脉脉的皇帝,何以如此绝情。其实,汉武帝早一年先杀钩弋夫人,是为了立钩弋夫人所生的太子刘弗陵为帝,避免后宫的掣肘,是从稳定西汉皇权的政治大局而深思熟虑的决定。他奄奄一息之际,立少子刘弗陵为帝,指定霍光、金日群、桑弘羊、上官桀4大臣辅政,让年幼的皇帝同忠诚的大臣一心治理好国家,汉武帝的遗志就能实现。
他临终的安排,历史证明是恰当的。汉武帝死后,8岁的刘弗陵即位,霍光等辅佐,此后的几十年,尽管也出现过宫廷政变,匈奴入侵,天灾水患,农民起义,但政局一直比较稳定,生产不断发展,使自武帝以来的兴盛局面,前后持续达100年之久。
泾川与汉武帝的历史之缘,是千古之谜,谜底随着汉武帝一同进入茂陵而使今人不能全解。留在世上的,只是后人顺乎情理的解释和演义,但直觉往往是准确的。
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这10年是胜利和危机交织的10年,汉武帝每天接到的,不仅是前线的捷报,远方的朝贡,还有国库空虚的告急文书。胜利的喜悦和危机的恐惶,同时向他袭来,庆功的酒宴和谋求财源的会议,交错并举,这个胜利和危机同在的分分秒秒,考验着汉武帝,也是西汉王朝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时刻。
汉武帝是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年纪恰在36岁至46岁之间,正是一生中的黄金岁月。
他派大将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也允了请求出兵的老将李广,与匈奴主力决战,一直攻到瀚海(前苏联境内贝加尔湖),匈奴兵损伤八九万人,大本营再也不敢留在大漠以南,汉与匈奴的战争以西汉的胜利而暂告结束。接着,西南夷又归汉,张骞到达乌孙国,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他还起用了桑弘羊等理财专家,推行了币制改革、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使西汉王朝度过了经济危机。
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45岁,第1次来泾川。
这年十月,武帝祠五畤于雍,腧陇,登崆峒,出萧关,猎新秦中,又幸甘泉,立泰一祠。
第一次到泾川的整个行程是绕了一个大圈,从长安出发,第一站到凤翔,祭五畤。畤是古时祭天帝即五帝的固定处所,秦有密畤,祭青帝。畦畤,祭白帝。上畤,祭赤帝。下畤,祭黄帝,汉时加了北畤,祭黑帝。汉武帝3年搞一次祭天活动,有时连年祭天,元鼎四年十月,曾至凤翔祠五畤。
元鼎五年在雍祠五畤后,他没有返回长安,而是一步越过了秦陇地界,到了回中,即泾川。看见了泾、汭合抱的回山确实应合了仙山神气的说法,他对此间仙境大发感慨,大叹来得太晚。
这之前,他的天下已延伸至西域,张骞、卫青、李广、霍去病已多次西征,他的威名政令传得很远。但他虽然经常北巡,只从长安到雍,或从山西出内蒙往北,这次真正到了雍以西的地方。 ·
首次到达回中,只是到达,未曾详尽踏访录求王母仙踪,就继续西行至平凉,登上崆峒山,寻找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道家第一山 ’的神秘感觉去了。雍、回中、崆峒的游历,使45岁的汉武帝英气大增,年轻时夜游打猎的兴趣骤起,他决意要出萧关。
这也是第一次出萧关,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一带,他未过陇山即 六盘山,在山下向北出萧关,是为去打猎。萧关一过,直直向北,就到了新秦中,新秦中当时又称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秦始皇曾满腔热情派蒙恬取得其地,因与秦中不同,称新秦中,汉武帝曾移关东贫民于此定居。这里在黄河以南,是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牧草肥美,牛羊成群,北方各种野兽几乎全有,在这里才能真正尝到打猎的滋味。汉武帝年轻时喜文艺,熟典籍,与文人为挚友,但本质不是一个纤弱拘谨的书生,他性格的主流是雄武豪放,勇猛异常,奋发图强,这种气质最好地体现是打猎,他在皇宫的苑囿内纵马打猎已很出名,常常脱下皇帝御衣,同卫士溜出宫外,到田间追兔抓鹰。他最喜欢与熊、野猪等猛兽较量,生死不惧。他的勇敢使臣下亲属极为担心,但谁也改变不了他勇猛善战的性格。汉武帝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追求享乐又好大喜功,高雅情趣与尚武精神集于一
体,形成了雄武好胜的性格表像,这种气质恰恰反映在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特征之中,还对宫廷内外、西汉以后 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汉武帝在新秦中过足了打猎的瘾,把近10年的机遇与危机、胜利与失败交织的烦恼全扔在这里,使壮年的汉武帝踌躇满志,雄心勃勃。
在新秦中忘我地打猎之后,又南下进入陕西地界,向他认为最好的地方行去。这就是他久住不厌的甘泉宫。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甘泉山上,本来是秦始皇建的林光宫,汉武帝曾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他经常在这里避暑。长安并不是他的久恋之地。他在这里还接见诸候王及外国客人。杨雄写的《甘泉赋》,极尽才华描绘了这里的真实,丝毫不事夸张。在甘泉宫,汉武帝还立了泰一祠。
泰一,天帝的别名,天神中最尊贵者。在甘泉宫立泰一祠,是在避暑或行乐之际能随时祭天。
两年后的十月,汉武帝再次北巡,这次自云阳北达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登单于台,至朔东、临北河。就是从甘泉宫所在的淳化西北出发,到达今榆林一带,又到内蒙的乐胜、包头一带,跨越长城,西至宁夏,行至黄河边上。经宁夏回陕西,祭黄帝冢,这就是汉武帝10万大军祭黄陵的著名史实。历史上皇帝祭黄陵礼仪的规模,再也没有超越这次的。他巡幸陕西、山西、内蒙、宁夏,在长途跋涉途中祭皇帝陵,有lO万大军随从,可以想象出汉武帝每次出巡,真正是兴师动众的。这年正月,汉武帝还东巡海上,五月才至甘泉,共行程18000里。
也就是这一年冬天,汉武帝第2次来泾川,47岁,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行幸回中,春,作首回宫。”据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甘肃通志》载,泾川王母宫在“泾州回中山,汉元封元年建。”汉武帝这一年来泾川,当与王母祖庙落成有关。他祭了黄帝冢,又来祭王母,李白在《上之回》中描写的“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的壮观场面,并非诗人的想象而是纪实的描写。
第3次来泾川,汉武帝50岁,时在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通回中道之行。5年里,他曾两次到回山,出萧关,深知回中道的重要和行程的艰难。但这5年中,他先使南越归汉,赶匈奴于大漠以北,又改革经济,重用桑弘羊,很快使天下富饶,太仓丰满,才有精力再次西上,把搁置心中5年的回中道彻底修通。回中道,南起[左三点水右开]水河谷,今陕西千阳县[左三点水右开]山,北出萧关,因途经回中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也可能是5年前汉武帝巡幸回中以后,回中道就开始动工修建了。5年后的十月,汉武帝沿着新修的道路直达萧关,即是察验,也是出席一种典礼庆贺。这次的泾川之行,泾川回山王母宫已建成3年之久,西王母作为人文先祖之一的神位已经确立。合乎情理的是,5年前,回中道和王母宫是同时动工的。史书中的一句话,把数十年的工程简练地点出,往往和皇上的一次出巡联在一起。实际上,当时的工程之大,工期之久,施工之艰难,是今天不可想象的。皇上巡幸之日,只是驾临落成大典罢了。当时,泾川王母官在回山矗立是无疑的,祭祀王母之仪的盛大,可以想见。他刚刚在凤翔祭天之后,沿回中道而来,绝不会敷衍了王母事,而是在回中山祭天,借王母求仙。《汉武故事》以及浩繁的史籍所载的汉武帝与王母之缘,就是在这里发端的。世传汉武帝在泾川回山见西王母,根据就是这一次次汉武帝到泾川的史实。
沿着回中道,汉武帝第2次出了萧关,又到了内蒙,少不了打猎。然后到达代国之地,今山西晋阳、平遥一带,然后折回来,到了黄河以东,今山西夏县一带,再回到长安。
这次通回中道之行,是汉武帝50岁这一年中最大的一件事。其次发生了匈奴贵人使者来长安病死,匈奴数次小规模侵汉。当年再未有大事能与此相比。
泾川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地位,从此确立。这是汉武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泾川之行。
两年以后,汉武帝第4次来泾川,他52岁。
与通回中道只隔了一年。这一年他南巡至琅琊、泰山,置13州部刺史。即在宁夏、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甘肃河西大部分地区置州,完成了这一朝廷大计之后,他兴趣浓厚地来到泾川。
这次没有去凤翔的记载,是从巡回中开始至河东的。这就是说,从长安到泾川,再次拜谒西王母。汉武帝3年祭1次天,前1年祭了王母宫,相隔1年,这年正是第3个年头。回山王母宫竣工数年,必然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之典,汉武帝是不会轻视的。他 把在凤翔祠五畤的盛大隆重之仪,改在泾川举行,泾川的地位升到了与泰山、五畤等同的高度上。
汉武帝对泾川的钟爱,超过了凤翔五畤,更超过了许多名山胜迹。平凉与泾川相邻,崆峒山只去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因为他祭祀的是先祖,西王母是人文先祖之一,武帝知本明源,历史当时还给西王母没有罩上太多的迷雾。重视祭祀炎黄子孙的先祖,即祭天;轻视对宗教鼻祖的崇拜,是汉武帝的寻根观。泾川的地位非同小可,汉武帝这次既未出萧关,也未去打猎,而把巡幸的路线从泾川指向正东方向,直线到达河东,今山西夏县一带,这是一条正西正东的路线,中途稍微向北,经过黄帝冢,他没有去祭黄帝,这说明西王母是汉武帝尊崇的最上上的先祖了。甘泉宫也在途中,这次他也未去,直达夏县,而夏县这一带,有什么魅力值得武帝这一年只去回中和河东呢?
也许是登五岳之一的恒山,去临汾谒尧帝在平阳建都的遗址和尧陵,或去洪洞县的霍山,或去芮城,在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诞生地寻觅仙踪。更大的可能,汉武帝去河东是祠后土的。大地为“后土”,如上天为“皇天”,汉武帝祠回中祭天后,必要祠后土祭地。
这一年,他做的大事有三,一是巡回中至河东,二是赦京师亡命,三是遣王建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昆莫,西域诸郡国一下子遣使至汉。现在的葡萄、苜蓿、香料、狮子、大象、良马,就是这一年随着西方使者和商人来到中国的。
第5次来泾川,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秋八月,行幸安定"他53岁。 -
第6次来泾川是“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冬,行幸回中”他56岁。
第7次来泾川,汉武帝58岁了,时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两年匆匆而过,这几年他继续东巡海上求仙,造太初历,定官名,协音律,定宗庙、百官之仪,击大宛。这几年中,他巡海上二次,至泰山一次,巡河东一次。
天汉二年出巡的安排很例外,只是至东海、回中,再未到别的地方。这一次巡视不是社稷大事,纯粹是求仙之行,前3年曾去海上多次考神仙之属皆无效果,这次去了东海之后,就直接到了回中。他58岁了,古人认为人生花甲之年是不易到达的限度,他要加紧求仙之举,以求长生。此时的汉武帝认为,求仙的重要和年轻时对江山的取得,经济的发展,边疆的固守一样重要,或更重要。
也就是第7次来泾川的这一年,司马迁遭到腐刑。这一年,人民的反抗骤起。
4年之后,汉武帝62岁,第8次来泾川,时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这一年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巡回中,一是穿白渠。
这次从长安出发,一路到达回中。上次祭西王母之后,又过去了4年。这一次他未去凤翔、甘泉、东海、泰山,只到回中。在回中拜谒西王母,已是晚年的汉武帝对求神仙失去信心之后对西王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泾川西王母人文先祖业绩的份量在汉武帝的心目中又一次上升。
这一年祀王母后即巡白渠。
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管道。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用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国渠南开凿,故名,也称白公渠,自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分泾水东南流,经高陵、栎阳(临潼栎阳镇)东至下鄞(渭南县东北),南注入渭水,把西安以西以东田地全部灌溉,可见当时泾水流量之大。渠长200里,溉4500余顷(合今280万亩)。渠成,民得其利,有歌唱道:“田于何所,池阳谷田,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白渠曾历代修改,清末渠身缺漏,灌田仅200顷。1930年以后改筑为泾惠渠。
汉武帝离开回山,沿泾水东下。泾河当时的气势,如我们想象中的黄河,能体现汉武帝雄武豪放的性格。泾河又从西王母居处回中山下流来,使汉武帝对泾水有一种说不清的丰满感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在汉代已很严重,如歌中唱的“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泾河上游沿岸肥沃的地表之土与水东下,汉武帝悉知泾水的丰富营养,一路掂量,一路苦辛,行至礼泉,决定采纳赵中建议修建这一工程。虽然这是他所兴水利工程中的一个小项目,但他对泾水厚爱备至,而且泾水直接是滋润京师的,有了此渠,即使全国颗粒不收,别的河流干枯,也能用关中平原的收获养活京师亿万之口。
西王母能佑护生灵,泾河则养育生灵,汉武帝不是小说中所说的只知求仙和迷信的平庸天子,他的雄才大略,是分解于一生的每一个日子的。他时时刻刻不忘做大事,事必躬亲,不辱使命。今日的泾河,没有汉时的流量了,不说灌溉关中平原,供长安人饮用也不够呢?但昔日的泾河,却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上游土地的肥沃,与水一起奉献给长安古都,可以说,是泾水供衣食于汉时的京师亿万之口,滋润了西汉的鼎盛,浇灌了西汉的文化成果和文明程度,这是泾水最辉煌的一段记忆。
这一次的行程不是绕一个大圈,也不是走三角形,而是直来直去,到达泾川,返回长安途中,决定了白渠的修建。
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汉武帝64岁,第9次来泾川。
这一年,他只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巡泰山,禅石闾,至不其。又西至安定、北地。
第二件是大赦天下。
除了泾川和东海,武帝一生最爱去的就是泰山。59岁时登了泰山,63岁时巡东海、琅琊、浮海而还,但没有登泰山。60岁这年,他的巡幸从泰山开始,到泾川作尾。他在泰山下岱庙里封禅,举行了大典,然后到了不其县。
不其县,即今日崂山,在青岛市。
泾川回山瑶池,自古因王母降生而灵秀,还赖于瑶池里有一泉神奇的水。今日我们才能叫它矿泉水,其实古人早就发现这水不凡。汉武帝一次又一次来泾川,除了神往西王母,开通回中道,同时对瑶池水还有难以言状的因缘,这从他去崂山探水的兴趣中可以看出。
泾川啤酒厂在80年代末打出了瑶池矿泉啤酒和西王母矿泉水的品牌,产品已走出国门,在全国有一席之地。90年代初,打出一句响亮的广告词:“东有崂山矿泉水,西有泾川王母泉”。泾川矿泉啤酒与颇负盛名的青鸟矿泉啤酒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如论黄土过滤后的矿泉水纯度,还比崂山水更胜一筹。
汉武帝到崂山,还因为崂山有神水,他把求仙长生的行动变成寻找益人身心的水,是他晚年的巨大进步。崂山有奇岩怪石,满山奇花异木,处处瀑泉溪流,兼有山海林泉之胜,自古被称为神宅仙窟。其雄奇壮阔、灵秀幽清的自然景色为其它名山所不及,太清官是崂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道观,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誉。
泰山的王母池,是泰山普照寺之后的第二大名胜,汉武帝多次去泰山,一是祭天,同时是祭王母池,此二者不可排一论二。但他还是到处寻找能帮助人长生不死的水。泰山王母池的水,显然不如崂山水,这次他到不其,是去验证天下最好的水之一崂山水是否真好,他认识到了神仙不存在,长寿只能靠饮食。饮食则主要取决于水,崂山水能使人长寿,能健身医病,汉武帝是深信不疑的。
这一次,他没有再去南方的任何地方,从不其即崂山直达泾川。从地图上看,崂山至泾川,是一条从南往北的直线,中间经过黄帝陵。汉武帝当年巡幸的路线,不是我们今天能推测的,他是返回长安,再西上泾川。还是直线出山东、过山西、过黄陵、翻子午岭到达泾川,两种可能都有。如回长安再到泾川,必要去雍,这次他没有去雍,可能是翻子午岭古道经过庆阳后再到泾川的。
今日泾川啤酒广告词,不是有意把瑶池水与崂山水相比,而是在2000年前,汉武帝就在南北之间牵起了这条直直的长线,联起了崂山水与泾川水的缘分。这一次他是专程去比较天下最好的两泉水,崂山水和回山水的,他发现泾川回山水与崂山水有共同的先天神奇之处,他的内心是偏爱泾川水的,他不愿去别的地方,千里迢迢从崂山直达泾川,真不易啊!
这一次,他封禅于泰山,因为水之缘去了崂山。而西上泾川,这位天子悟出了什么呢?
他从泾川一回到长安,便做了这一年中的第二件大事,这就是大赦天下。
寻求长生,是人类永远的向往。作为一个皇帝,国家兴旺,是和追求长生一样的永远向往。人心向国,人心向天下,人为天下人,这是汉武帝悟出的最珍贵的东西,这就是人心。失天下,先从失人心开始,如果10人中有9人骂你这个朝廷和你手下的人无能,那么这个朝廷的末日不在今日就在明日。
就在他从泾川回到长安的第二年,却做了一件追悔莫及的错事。这就是发生在长安和皇宫中的“巫蛊之祸”。“巫蛊之祸”是由汉武帝立太子引起的,当时迷信,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木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为“巫蛊”。武帝晚年多病,疑其左右巫蛊所致。
征和元年十一月,丞相公孙贺被人告发,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下木偶人,后死于狱中。次年,江充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刘据大惧,杀江充与胡巫,武帝以为其谋反,发兵追捕,太子发兵抗拒,激战5日,死者数万人,后太子兵败自杀。
太子刘据死后,武帝才发现江充的密报不实,太子死得太冤,是宫廷内部冲着要立为皇帝的太子来的。
67岁的汉武帝突然意识到,皇帝继承人的问题,不可回避地摆在了他的面前。
汉武帝有6个儿子,刘据本是第一人选,刚刚因祸冤死。刘闳过早去世,刘旦野心勃勃,刘胥是酒色之徒,刘弗陵年仅4岁,剩下的只有昌邑王刘黼了。武帝刚考虑皇位传给谁时,早有人对刘黼继位急不可待,这就是丞相刘屈牦和贰军师将军李广利。
就在此时,汉武帝第10次来泾川,这是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67岁。
这一次从长安出发,巡雍,例行去凤翔祠五畤,自他50岁到雍后,至今17年中,竟未去过。而泾川,他在3年前刚刚来过。
汉武帝自知天命无多,最后一次去雍祭五畤,这也是他最早祭天帝的地方。泾川是3年前来过的,3年一祭王母,已成惯例。皇位的人选,晚年的一系列大事,迫使暮年的汉武帝下最后的决心,他要在泾川寻找答案。
从雍到泾川祭王母,汉武帝是为了解开一个最大谜团,这谜团已不是到底有没有神仙,而是西汉的兴亡大事。在泾川逗留了好长时间,他想到了什么,他准备做什么,他自个明白。他还漫不经心地去北地巡游了一番,从北地回到了长安。
刚回到长安,李广利与刘屈牦共谋立昌邑王为帝的事泄露了,汉武帝腰斩刘屈牦,李广利投降匈奴,逃之夭夭。
第二年,武帝68岁。他再一次东临大海,向他终生来找见的神仙告别,在那里逗留lO余日,一层又一层地剥开了神仙之谜。
回程中,在鉅定,今山东广饶东北亲自扶犁耕田,他当年曾在此穿渠引水灌溉,时年68岁的老年皇帝又做了一次农民,悟出了什么呢?
他悉罢众方士,从此不信仙人。
汉武帝第11次也是最后一次来泾川,是“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畦,遂幸安定”。时69岁,是逝世前一年。
所有史籍中,少不了写汉武帝晚年求仙。其实,在他第11次也是最后一次从泾川回长安后,在东海却真正和神仙告别了。他是知道了天下没有神仙之后而离开这个世界的。
第二年,他又一次大赦天下。
第三年,他冷酷绝情地杀了自己最宠爱的还属少妇年纪的钩弋夫人,由霍光等四大臣辅政。
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公开指定立他63岁时与钩弋夫人生的少子刘弗陵为帝。
汉武帝做好安排以后,死于五柞宫,霍光等把刘弗陵扶上皇帝宝座,以汉昭帝的名义为汉武帝治丧,葬于茂陵。这座陵,修了近50年,是西汉皇帝陵墓中最豪华的一座。
8岁的刘弗陵继位,霍光等辅佐,历史证明,汉武帝的安排是恰当的,避免了小皇帝由母后专政如吕后专政等历史悲剧发生。
此后几十年,政局稳定,生产发展,使自汉武帝以来的鼎盛局面,前后持续loo年左右。
汉武帝逝世前一年的泾川之行,真正悟到了皇帝的真谛,生命的真谛,以及西汉的气数,历史的安排。泾川对汉武帝,特别是45至70岁之间的人生观、皇帝观的改变,产生了多么大的意义。
汉乐府《上之回》,以及李白、李贺、陆游、汤显祖、沈イ全期、卢照邻等历代十多位大诗人写的《上之回》,决不是诗人偶然地展开了浪漫想象,作了夸张描写,而是以汉武帝11次来泾川的事实而写的。上之回所中,皇上到达回中,是西汉极富神秘色彩的天子之旅,朝野闻名。《万首唐人绝句》中收录的汉武帝《答王母》诗道:“五十余年四海清,自亲丹灶得长生。若言尽是仙桃力,看取神仙簿上名”。西王母《赠汉武帝》诗道:“珠露金风下界秋,汉家庭树冷修修。当时不得仙桃力,寻作浮尘飘陇头”。这虽是唐人以西王母、汉武帝名义写的诗,但说明了汉武帝“自亲丹灶得长生”的50余年的求仙之程,最终是靠自己的努力而长生。西王母亦说清了仙桃力是得不到的,只能以一种神灵形状的文化精神飘在陇头,点明了西王母降生之地和汉武帝寻王母仙踪的地点就在泾川一带。
《全唐诗》中胡曾的《回中》诗更道明了汉武帝拜谒西王母和泾川之行:“武皇无路及昆丘,青岛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历史是谜,在于我们怎么解读。从一个皇帝的作为,一个王朝的兴衰和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历史性的局限中,从当时达到的文明程度中,我们才能解读出他一生中为什么要到一个地方,为什么偏爱一个地方,为什么一个地方是他终生去得最多的地方。
1996年10月24日草
1996年11月7日改于悦雨楼
发表《古今名人与泾川》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泾川与世界遗产:西王母圣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1月/引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华文出版社2001年8月
[ 本帖最后由 张怀群 于 2010-4-9 17:1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