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散落在桂西大地的文化遗珍

散落在桂西大地的文化遗珍

散落在桂西大地的文化遗珍
2010-03-24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蓝靛瑶长号



朝里壮剧



新寨屯的老人参与男女山歌对唱



那播屯妇女展示传统染布技艺



78岁的李书林在跳新寨屯道教舞 




 



  广西凌云,一个不为人知的桂西北贫困县,却也是山川秀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上海还是冷风瑟瑟的冬日里,早报记者和爱德基金会上海爱德之友以及美丽心灵读书会的成员共同踏上了这片温暖的土地,去探访那些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在这个壮、汉、苗、瑶共同聚居的地区,由于历史悠远、风情各异,因而留下了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其中以朝里壮剧、玉洪瑶族长号队、泗城壮族72巫调以及蓝靛瑶民间舞蹈等尤为出名。然而,这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走向失传边沿。而且,这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因为“级别不够”,其保护和传承目前还处于相对“散养”的状态。

  爱德基金会这些年在凌云地区陆续开展了多年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早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有时候也可以换一种角度。尽管投入很少,但却能在传承保护文化的同时,也改善这些贫困山区人民的生活。早报记者潘妤

  蓝靛瑶染布:象征一个民族的传统技艺

  蓝靛瑶族的得名,正是由于其与众不同的染布工艺。在瑶族的众多支系中,只有蓝靛瑶族才穿着这种用天然蓝靛手工染制的布衣和配饰。如果这种染布技术失传,那么蓝靛瑶这个民族,或许多少就有些“名不符实”了。

  广西凌云是蓝靛瑶族的主要聚集地。但在这个蓝靛瑶大县,现在还会蓝靛瑶染布技术的,就只有那播屯这一个小小的瑶寨。寨子里,最年长的李奶奶带着她的“学生们”,向记者展示了蓝靛瑶的传统工艺。

  一大堆从山上采摘下来的新鲜板蓝根枝叶,被浸泡在巨大的水池中,那播屯的妇女们在其中加入了石灰,然后合力用一杆竹竿搅拌戳捅,池子里的水很快就由绿变蓝,白色的土布被放入其中后也立即染上了颜色,而这仅仅是染布的第一步。在李奶奶家的小水缸里,染过的土布还需要放入猪血等物,并被反复晾晒和浸泡,间隔的时间和次数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这种手工技艺,不仅需要考验体力和耐心,更是一种口口相传的经验。

  在那播屯,除了妇女、老人和孩子,几乎看不见年轻的男人。因为寨子所在的石山区土地荒芜,很难种出东西。男人们都外出谋生,女孩子也大多在近处打工。如果不是爱德基金会提供了集体培训的机会和资金,这些年轻妇女们也不会想到耐心坐下来学习这门手艺。

  不过,这个传统的手工技艺,却让寨子里的女人们有了意外的收获。李奶奶最得意的学生李秀念告诉早报记者,由于整个广西的蓝靛瑶族只有她们这一个那播屯还会传统染布技艺,因此远近八方的蓝靛瑶族都会赶来他们寨子买布。“我们平时在寨子里或者逢年过节都还是要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所以大家都需要买蓝靛瑶布。但是机器印染不出我们这种布的颜色,而且还会褪色。所以来买布的人很多。”李秀念说。因为一匹布可以卖到三四百元,原来一贫如洗的她们,也因此成为远近村寨中最能挣钱的瑶族妇女。

  只是,李奶奶还告诉记者,原来蓝靛瑶也有自己织布的技艺,但是现在寨子里已经无人懂得。

  朝里壮剧:有时只是缺少一件演出服

  朝里是凌云县的壮乡,平广屯自然也都居住着壮族。壮歌瑶舞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朝里壮剧,更是北路壮剧的代表。2006年,北路壮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在平广屯这个特别的舞台上,村民们演绎的壮剧,却和我们平日看到的那些国家剧院的演出如此不同。

  朝里乡的壮剧在宋朝年间就已兴起,和当地的歌圩活动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当地民间艺人更是代代相传,留下了各种曲调和自己固有的模式。但是,随着岁月流变,壮剧在当地已经日渐失传,很长时间里,平广屯也只有少数几个老人偶尔会自娱自乐演唱一下。

  在当晚的演出中,平广屯的村民们上演了一台完整的古装大戏《交锋相认》,演员们虽然都是业余的村民,但化装和行头无不整齐,演唱表演也煞有介事。除了边上伴奏的老人们,台上的演员几乎都是村里的中青年人,而台下站得密密麻麻的村民们,更是个个看得目不转睛。

  在后台,已经早早化好装等候上台的村民告诉早报记者,他们屯原来没有年轻人会壮剧,也没有人想到去学,觉得没有用。后来爱德基金会组织大家一起展开培训,并为他们添置了必要的乐器和服装。不少年轻人跟着老人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产生了兴趣。之后屯里又有了不少去县城和别的乡演出的机会,因此屯里会壮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平时有空的时候,大家就会在村子里的大空地里练习排练。

  一个面目清秀的女孩穿着演出服跑到台下说:“幸亏你们给我们钱,我们才能有这么好看的衣服。”她摸着自己身上崭新的演出服开怀地说,这些衣服都是她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去南宁买来的布料,回家后一针一线自己绣出来的。

  同去的当地爱德项目办覃主任介绍说,除了给村民们添置乐器和道具,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组织民间老艺人走村访屯地进行培训指导,并组织各个屯剧团的巡演,观众的反响会大大激励这些演员的积极性。在朝里乡,一些屯老一辈会壮剧的艺人都相继去世,青年一代又跟不上来,这个屯的壮剧表演就会面临后继无人,他们于是通过组织另外几个屯的表演队到该屯进行演出和交流,激发年轻人的兴趣。久而久之,这些屯里的年轻人也会利用空闲的时间排练,壮剧表演团就会组织恢复起来。

  蓝靛瑶舞蹈:走不出大山的民族艺术

  逻楼镇新寨屯是此行的最后一站,也是山路最崎岖的一站。车子在半边峭壁的土路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最终来到了这个风景绝美的深山瑶寨。这个寨子是凌云县的“文艺传统寨”,寨子里的男女老少个个能歌善舞,他们也是凌云唯一一个完整保留了蓝靛瑶民间舞蹈的瑶寨。

  新寨屯的瑶舞表演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很多样,但个个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舞蹈,每一种舞都有特殊的含义。包括赞美初春美好时节的彩环舞、少男少女闹春耕的双铃舞、大年初一贺新春的铜鼓舞、青年男女结婚时的龙凤舞、金秋时节庆丰收的丰收舞以及纪念蓝靛节日的蓝靛舞等。

  在几天的探访中,新寨屯的瑶舞算得上是最具专业水准和审美价值的一次表演。而其中最具文化价值的当属道教舞。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是蓝靛瑶每年用来消灾祈福所用的舞蹈,因而也具有最严格的规范。只有寨子里品德高尚的老人才有资格跳这种舞蹈。

  道教舞十分具有仪式感,穿着长袍的舞者手持短剑,跳着复杂却又纹丝不乱的舞步,周围很多人也手持道具,围之起舞。78岁的李书林老人是新寨屯道教舞的唯一传人。他捧着师傅传下的手抄本经卷告诉早报记者,自己在45岁的时候才被选中成为这种舞蹈的传人。而他在寨子里仅有的两个学生,如今也已经五六十岁了。

  在舞蹈之外,新寨屯还展示了他们独具特色的男女山歌对唱和女声独唱。然而,和年轻的女声组相对而坐的,却是四个男性老者。屯长告诉我们,得知有远客来访,寨子里在外打工的女孩们都特意赶回来,但男人们多在远方打工,所以寨子里只有老人。

  虽然是远近闻名的“文艺寨”,新寨屯能够外出表演的机会却并不是很多,因为他们远在大山深处,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狭窄险峻的悬崖土路。这些年,爱德基金会帮助他们添置了很多道具,但要把这些东西运出去,让大队人马出去表演,实在艰难。大部分时候,都是慕名而来的远方客人不畏艰险,来到寨子观看他们的表演。

  “我们很希望能够开发旅游,让更多人能了解我们瑶寨和瑶族文化,但是,这不是我们能办到的。”屯长叹息之余颇显无奈。而事实上,对于整个凌云县而言,交通,都是阻碍他们发展旅游的巨大瓶颈。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我喜欢广西 各类文化都让人着迷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包括广西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不过,可以看到的是,媒体、公益组织以及学者的关注给了非遗保护有力的保障。
qq:975025843

TOP

广西少数民族研究,壮族、瑶族的成果相对较多,希望看到更多的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苗族、水族、布依族的研究。

TOP

回复 4# 的帖子

嗯,我们广西师大文学院的几位老师主要研究壮瑶,一直在做。其他少数民族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确实值得关注啊!
qq:975025843

TOP

好丰富啊
闲言碎语别消停,打动竹板说正统,诸位听书恁往济南看,民俗学论坛出了个小卧龙!

TOP

确实值得关注啊!

TOP

回复 7# 的帖子

刚从侗族地区做田野回来。
qq:975025843

TOP

我们是主打传承个民族服饰文化的,就是传统的那种民族服装

卓简民族服饰创始人就是瑶族人,从小立志传承瑶族文化,为了保护五六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依然决定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