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与其申遗 不如给春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与其申遗 不如给春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与其申遗 不如给春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来源:文化中国-中国网   时间: 2010-03-09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春节应放申遗首位》的文章中,建议将“春节”申遗。“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2月11日《人民日报》)

  “春节”申遗,显然是因为传统“年味”的渐淡乃至变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里的改善吃喝于当下已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必要,况且因为交通的方便快捷,饮食上的地域特色日渐式微。而如果仅仅是与亲人团聚,当然不必一定要在春节。因此,现在的春节,于当下的年青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以至早已有人甚至耸人听闻地提出要“保卫春节”。

  实际上,风俗总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即使于年长的一辈,要完全恪守传统,比如从年前的掸尘扫房子到吃过年夜饭后的熬年守岁,穿着唐装、提着灯笼地原汁原味地“老法”过年,已无可能。毕竟现在已是多元社会,各种文化交融,尤其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必然更多地选择其他的方式辞旧迎新,即使为“春节”申遗,也不可能保留和延续一个不变的风俗。

  因此,当然应该在春节大力举办传统的民俗活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际上,春节也正是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好契机,既可丰富节日文化生活,营造节日氛围,也有利于激发、调动民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但是,“年味”要延续其生命力,归根到底,必须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毕竟,春节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年轻人去传承和延续,而现在年轻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上升,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张扬个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当许多传统的“年味”难以与时俱进渐趋淘汰的时候,让春节重新具有强大诱惑力,除了亲情、团圆这一春节永恒的主题,过年方式也应该推陈出新,增添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形式和内容。

  因此,春节本身也要进行改革。附着于亲情、团圆的文化内涵,应该体现出地域和时代的色彩。否则,如果都是睡睡懒觉、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春节和双休天并没有两样。而如果春节被“淡化”,即使申遗,也没什么意义。(浙江省湖州市 钱夙伟)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TOP

个人觉得春节更多是一种象征,是已经被符号化了的东西,从掸尘扫房到吃年夜饭再到熬年守岁等等这些仪式性的行为其实都只是对这个符号意义的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繁琐复杂的仪式行为必将逐渐被人们淘汰,但是这些形式的消失并不代表着春节的符号意义已经弱化到大家想象的地步,只要春节的符号意义还是被人们认可的,那么又何必太在乎一些形式的东西,不放鞭炮就不是过春节了吗?更何况个人认为那些用来强化春节符号意义仪式行为其实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其他一些新的行为所取代。社会在变,我们也不能以静态的眼光来看待春节,不能就把50年前或者100年前春节的面貌作为春节的标准面貌。所以春节的生命力还在,还远未到需要去保护的程度,与其有这份精力我们不如花在一些更需要保护的事项上,帖子中提出的与其申遗 不如给春节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是很有道理的,所以顶一下!

TOP

回复 2# 的帖子

与时俱进,好!
文化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