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师承一览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民俗学师承一览

  
      本人本科学习历史学,看待问题不免总会从历史角度考虑。本人喜欢民俗学,首先就想了解民俗学的学术史,上网搜索后,对于民俗学界的师承产生一些兴趣。也顺便知道了赵世瑜先生和施爱东先生已经做过有关研究,遗憾的是他们的书在我们这里买不到。
  我以为,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师承,可以钟敬文老先生为第一代,他的弟子为第二代,再传为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现在是二三四五代民俗学者四世同堂。
  第一代代表学者:钟敬文
  第二代代表学者:乌丙安、刘魁立、张紫晨
  第三代代表学者:刘铁梁、董晓萍、高丙中、叶涛、施爱东、万建中、萧放、巴莫曲布嫫
  第四代代表学者:康丽、岳永逸、刁统菊、张士闪
  第五代代表学者:正在成长中。

  钟敬文弟子:
  乌丙安、张紫晨、张振犁、许钰、汪玢玲(?)、叶春生、刘铁梁、董晓萍
  张紫晨弟子:
  郭于华、陶思岩、高丙中
  钟敬文、刘魁立弟子:
  叶涛、尹虎彬、巴莫曲布嫫
  刘魁立弟子:
  林继富、施爱东
        乌丙安弟子:
        董晓萍、杨利慧、杨秀、李扬
  刘铁梁弟子:
  康丽、岳永逸、王杰文、李列、刁统菊、张士闪
  钟敬文、董晓萍弟子:
  杨利慧、赵宗福、朝戈金、苑利、赵世瑜、安德明、陈岗龙、万建中、刘晓春、吴效群、杨淑哲
  董晓萍弟子:
  朱霞、色音、萧放、赖彦斌、祝秀丽、杨秀、黄涛
        刘守华弟子:
        黄永林、陈建宪、林继富
        张振犁弟子:
        高有朋、吴效群
        叶涛弟子:
  刁统菊、张士闪、张勃、任双霞
  万建中弟子:
  黎敏、吉国秀、詹娜、徐赣丽
  
附件:

采自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的一张珍贵照片  [时间:2010-1-8 23:25]

TOP

你这里的失误太多了,请明白人给你勘误吧。

[ 本帖最后由 马知遥 于 2010-2-20 22:40 编辑 ]

TOP

TOP

非常感谢马先生的指正!
马先生,你让我很失望!本来很喜欢你的文章,从你写民俗学人物的文章中了解了不少我崇敬的民俗学大家。
不过,看过你的留言,你的口气太吓人了,动不动就要删帖,你的权力不小啊!
我是喜爱民俗学的后学晚辈,上面这篇小文是我学习民俗学的随笔札记,主要是依靠网上的资料整理而得,错误难免,也希望得到指正。

TOP

我刚刚又查找了马先生留言中提到的问题:
刁统菊在她个人介绍中,明确说她是叶涛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刘铁梁老师的博士生,这能够把她和自己的老师算作一代人吗?
张士闪在个人介绍中说他是山东大学学士(硕士?)、刘铁梁先生的博士,刘铁梁老师和叶涛老师都是钟敬文老先生的弟子,张士闪老师能和他们也算是一代人吗?

TOP

刚学会使用“给我留言”。
谢谢folkman的指正。文中的“袁利”应该是“苑立”,苑老师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写有非遗的专著和许多文章。“杨淑哲”应该是“杨树喆”,广西师范大学的教授,杨老师出版了研究壮族民间信仰的专著。

TOP

又写错了人名。是“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会长。

TOP

引用:
原帖由 豫章学子 于 2010-1-9 14:45 发表
非常感谢马先生的指正!
马先生,你让我很失望!本来很喜欢你的文章,从你写民俗学人物的文章中了解了不少我崇敬的民俗学大家。
不过,看过你的留言,你的口气太吓人了,动不动就要删帖,你的权力不小啊!
我是喜 ...
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不让更多人失望

TOP

如果要谈师承关系,能把衡量标准明确一下就不会有太多争议了。

此外,以钟老为帅,似乎其他的均为外师转承,让人感觉中国民俗学大军竟然如此薄弱

TOP

我对民俗界了解也比较少,但大体看来,错误还有很多 。我不便再说。还是让内行发言吧。免得以讹传讹。谢谢你的支持。握手吧

TOP

似乎可以有个标准,比如本科的师承比如硕士的师承、博士的师承,博士后的师承

TOP

这个贴子很有喜感

TOP

这个帖子要火,火火火

TOP

坐看风云起

TOP

回复:柳倩月老师

柳老师终于露面了

我看这个帖子的时候还没有人回复,我发现其中有些不全,但是学生知道的太少,也是来学习的,不敢对老师的帖子大加评论,只等老师们都动刀之后我再来灌水。

我的观点:

1、帖子应该叫钟敬文先生及其弟子师承关系;因为好多学者都没提到,特别是南方的,西部的,还有很多著名民俗学者。

2、确实现在公开场合谈师承关系有点割裂学科的意思(虽然师承系统的内部人对师承关系极为认同),而且民俗学这个学科有很多人不是从名门或专业出生的,但是后来也做得很好!有历史学,中文,社会学,甚至外国语学出来的著名民俗学者。

3、钟老可以说是中国民俗学人的祖师爷,就目前来看,民俗学还是在这个大系统内(可能学科上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是最大的分野),师承要讲,但不能强化,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上有一种学科的共同视野很重要。

4、民俗学论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全国各地的学者,学生,不同师承关系内的人拉到一起,所以在此论坛可能很少有人你会说我是某某的学生弟子,在这里没有门派之别,  不过粉丝 是有的,那是老师们的个人魅力问题

   我是借这个贴发散了一下思考,不对之处还 请老师们斧正!谢谢豫章老师,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希望施老师弄一个完整版的来!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9 21:29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