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工艺杰出传承人王立平的调查与研究
一 微雕工艺简述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 江泽民主席为微雕艺术题词道:“金石微雕,匠心独运”。
微雕就是微型的雕刻,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包含雕与刻,有各种各样的技法(浮雕、透雕、镂雕、链雕、镶嵌、薄意),其作者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雕刻技法,更是需要有深厚的书画艺术功底和艺术休养。现在主要的微雕种类有:薄意派微雕、 寿山石雕、 象牙雕刻 、骨雕 、 陶瓷雕刻。
学习微雕有哪些要求呢?首先,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刻10多个汉字。微雕的材料要选择软硬适中、表面光平、质地细腻、纯洁无暇、不涩不腻的材料,大体上有五大类:金属质地:包括金、银、铅、锡、铜、铁等;矿石质地:包括宝玉、宝石、玛瑙、翡翠、水晶、叶腊石等;陶瓷质地:包括陶瓷、泥等;动物质地:包括象牙、兽骨等;植物种类:包括黄杨木、紫檀木、红木等。这些都各有特点,都是微雕艺术品的好材料,也可按材料软硬程度分为软硬程度分为软微雕材料和硬微雕材料两大类。
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一般要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硬度的刀具,刀具太软,吃不进去,刀具太硬,一碰就裂。刀具选定了要进行磨制,磨制刀具是微雕创作的一个难点。刀具根据不同的用途有长短大小之别,刀口还分为圆的、平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多角的等形状。这些一般都要创作者自己制作
第三,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 在不同作者手中,由于各人的审美思想、艺术修养和技术特长的区别,加上创作意图和表现技法的不同,完全可能创制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品,因此构思设计就成了微雕创作的关键。构思设计,不仅要善于利用材料的特点,更要善于运用各种技巧,只有充分发挥作者的才能和特长,让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展现微雕艺术的神奇魅力。
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微雕字、画笔划都很小,而且在制作时会出现粉屑,肉眼是看不清楚笔划的,这当然只能凭手感、凭意念,雕刻时笔划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必须恰到好处。
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微雕创作时是不能先画底稿的,这就要求作者要有过硬的本领,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二 传承人生平与从艺经历
王立平,男,籍贯:武汉,1963年2月12日出生于荆州。现居住在荆州市沙市中山路行街。
王立平出生于书香世家,小时随祖母生活在湖北汉阳农村下南庄,住在一幢清末明初的老宅里。王立平幼时,祖母就教他读书,识字,背诵《三字经》,《千家诗》,画一些简单的房舍,树木,花草,鱼虫.在奶奶的熏陶下,王立平喜欢上绘画。上小学后家里给他吃早点的钱他都偷偷地积攒起来,买回一些小人书,将书中"样板戏"的一些人物描绘下来; 读中学时,开始阅读名家名作和绘画理论,课余时间便埋头学习书法和绘画,水彩,国画,油画,楷书,行书,样样涉猎.高中时,他开始到郊外写生. 王立平读高二时,在书店看到一本刚出版的《中国文物》,刊有影印本的《清明上河图》全图,爱不释手就买了回来,为他10年后将这幅千古名画移植到微雕艺术中打下了基础.
1981年,王立平高中毕业,本来他准备报考广州美院,他给院方写了一封信并寄去了自己的一部分习作.美院老师回信说:"看了你的材料和画,认为你具备报考的条件,我们欢迎你参加报考."但由于王立平当时家境清寒,当工人的父母要负担他们兄弟姐妹四人的生活,王立平又是老大,便打消了报考美院的念头,到沙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业余时间继续练习绘画,还悄悄地学起微雕来.
王立平与微雕结缘是在读高二时,他的一个很要好的同班同学让王立平携着自己画的一幅仕女图,到他一位亲戚家里去请求指点.这位亲戚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微雕之王"的微雕大师向家华(向家华先生是湖北沙市人,在他酷爱文学的父亲的熏陶下,童年就迷上了书法、绘画和篆刻。少年时拜师当时的书画名家张濂希老先生学习书画,十五岁起,他的父亲向仲生便将自已秘而不宣微刻技艺,对他进行言传身授).但当时向家华还没有什么名气,只是一个怀有祖传绝技的民间微雕艺人.向家华看了这幅画,认为人物,线条,形体,比例都把握得比较准,鼓励了他一番,便将画留了下来.王立平也在放大镜下看了向家华的微雕作品,只见一粒米大小的几块象牙片上,分别刻着一首唐诗或几位三国人物, 亲眼看到了微雕,便萌发了向向家华学微雕的念头,一有机会他就到向家看向家华刻微雕.于是他就开始了跟随向家华学微雕的学艺生活。
王立平先生1985年后开始独立创作,.先后创作了《清代帝王图》、《水浒人物》、《三国人物》,以及一些山水、花鸟作品。他的作品在珠海,澳门,厦门,敦煌等各地展出,一部分珍品被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友人,海内外华人和外国国王所收藏,并在海外创下了我国微雕的第一个天价。1988年他随老师向家华在珠海烈士陵园举办“向家华微雕艺术作品展”. 1988年6月,王立平来到他向往已久的石窟艺术圣地敦煌。他深深为莫高窟这一东方艺术宝库所吸引,更被那精美的壁画、塑像等佛教造像艺术所震撼。他每天早晨进去,晚上出来,如饥似渴地临摹那些历朝历代、千姿百态的大佛、菩萨、飞天、天王等佛教人物,特别是壁画上端、洞窟四周及洞顶图案中的飞天人物,凭借衣裙飘带凌空飞腾,体态婉妙、姿媚飞动、轻盈飘逸,充分展示了线条和色彩的表现力,真使人有脱壁而出之感。王立平惊叹不已,每临摹一次,他对线条的认识都会有一次新的升华。学习借鉴敦煌作品,他感到今后自己的每件作品哪怕一笔一画,都应将思想贯穿进去,经过自己的感受,使之体会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敦煌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创作出《飞天》、《张掖夜行图》、《释迦涅般图》、《天女散花》、《观音》及敦煌诗词共二百余件。他还应敦煌市文化部门之请,协助他们成立了敦煌书画社。
1992年10月8日台湾穆良君先生闻知王立平先生创作由6页牙片组成,镌刻着全本5453字以及9幅相关的佛教故事插图的象牙微书《金刚经》(经考证这是世界上最小的一本《金刚经》)等一批令人称奇的微雕作品后,他携巨款首次来到大陆与王立平所在单位签订了在台北举办王立平微雕个展合同书,随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沙市公证办理公证。台方中介人少量定金后,带走王立平先生219件微雕作品,其中牙雕《清明上河图》曾被中央电视台突出报道,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尚弓专文誉为“奇巧精微 出神入化”的珍品,它的定价为15万美元。台方来客携219件微雕作品出境后,人迹杳无,遍寻无综,国微雕艺术珍品的第一笔天价,就此成了泡影。
2000年,经历了将近三年艰苦创作,王立平终于将《清明上河图》原作缩小为万分之十三后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2002年,中国着名的书画教育家,画家,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姚志华先生破例收王立平为入室弟子。2000—2009年创作转向圆雕与组合微雕,并积极为微雕工艺的发展进行着艰苦的努力。
三 传承人访谈录
十一月十六日微雕艺术家家里之行记
2009-11-20 19:26
十一月十六日,我怀着激动而迫切的心情领着两个学弟去了住在沙市中山行街的微雕艺术家王立平先生家里。我的初次造访由于对路况不熟,所以,在途中破费了一番周折以至于到了先生家楼下还需要打电话向先生“求救”。当我和两个学弟正迷惑地四处张望时,王先生则从对面楼上面带微笑、迈着矫健的向我们走下来。我一看到先生顿时舒心了不少,打了招呼之后就向先生介绍了我带去的两个学弟,王先生笑着和两个学弟握手并简单聊了几句之后就领着我们走进了他的家里。
刚走进先生家里,一种阔大、既有现代气息又带着古朴色彩的感觉就在脑海中产生了。浅色的地板干净与洁白的墙壁和谐相融,各种现代化的常用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但墙壁上古色古香的几张画作则很显眼透露出古典气息和先生的高雅艺术气息。
我们进入屋内还没坐定先生就忙着给我们沏茶倒水,很是热情。为了给我和王先生接下来的交谈开好头,我简单的向先生了解了一下他去上海等地的推介情况及最近的创作情况,王先生也毫无保留的跟粒的十分之一大小的象牙上雕出了一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另一件是比绿豆还小的多的一块象牙上雕出一个少妇和一首古诗。这两件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王先生的高超技艺,也油然生起了一种敬佩之情。看完两件作品,先生又忙着给我找我做调查的相关材料并一一的介绍。接着先生又给我刻了一张关于他自己和他作品情况的光盘,并且也细致的讲解了一番。随后,先生谈到自己的爱好时,拿出了自己的琵琶即兴给我们弹了一曲《十面埋伏》和《大浪淘沙》以及他自己在闲暇是创作的一首曲子,同时他说平常还喜欢看书、作画,并给我们展示了他创作的油画。最后,在王先生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他自己设计的别致的花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艺术家形象。
快要离开王先生家时,先生热情的邀请我们有空去他家玩并希望明年春天花开的时候我们能去他家花园去感受春天的五彩缤纷。艺术家家里之行虽短暂,但他高超的技艺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了我很深的启迪!
四 传承人作品研究
王立平先生自1985年独立创作至今创作了《清明上河图》、《楚乐—编钟》、《释迦摩尼佛塔》等一批令人惊叹的高水准作品。
王立平先生首创组合微雕--《编钟》,丰富了传统微雕作品种类。一百三十六个部件制作精细,挂在钟架上的六十五个编钟,最大与米粒相仿,最小不及芝麻。在高倍放大镜下,那些状如米粒、粟粒的编钟,锈迹斑斑,全然青铜器古风。这件组合微雕充分运用了浅刻、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微雕技法及手工车、钳、刨、磨、钻等生产工艺,甚至连钟架连接的“隼头”也都仿照两千多年前的组装工艺。王立平先生还匠心独运,对“编钟”着色上彩,还原古青铜器原貌。
《发雕》虽然是在头发丝上雕刻的,但整件作品书法韵味十足,整体布局精当,令人拍案称奇。
微雕《浮世绘作品》用深层着色法创作的浮世绘微雕作品,笔法清晰,色彩丰富,更加充分地展现了彩色微雕作品的独特神韵。
《清明上河图》,但见气韵生动、刀法娴熟。从城郊的薄雾、房顶的瓦片、河水的波纹到树梢的枝叶,莫不清晰逼真,锋刃所及,一丝不苟,针尖般大小的550多个人物须眉毕露,表情生动,尽得原作神韵。
五 传承人作品年表
1985-1999 《清代帝王图》、《水浒人物》、《孙子兵法》、《三国人物》、《奔马》、《叫驴》、《蒙娜丽莎》、
《金刚经》、《清明上河图》(初次雕刻的)
《飞天》、《张掖夜行图》、《释迦涅般图》、《天女散花》、《观音》、
微刻书法长卷《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000 《清明上河图》
2003 《春江水暖》、 《发雕1-3》、发简《金刚经》、发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韩熙载夜宴图》、
《花鸟图 (1-5)》、
《江山如画》 、《教战图》、《弥勒佛》、《木兰诗》、《千家诗》、《山水1》、
《松鹤图1》、《送子天王图》、《微雕屏风》、《教战图》、《浮世绘1》、
《浮世绘3无题》、《浮世绘5无题》、《浮世绘6雪》、《浮世绘8新装赏酒》
《簪花仕女图》、《张果见明皇》、《针眼内雕图 奔马》、《》
2004 《微雕-儿童相扑》、《微雕-美人与花》、《微雕-捉鲍鱼》、《组合微雕》、
《献寿图》
2006 《巴蜀古道》、《鸟语花香》、《白头偕老》、《弄玉吹箫》、《翠浮行宫》、
2008 《楚乐-编钟》《荔枝记》、《江南女 相思》、《老子出关》、《翠浮行宫》
2009 《佛塔影塔》、《鉴真和尚》
六 传承人的社会影响
1.获奖作品
《清明上河图》在香港第八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展获金奖
2.新闻报道
1988年8月16日沙市日报第四版 “楚地奇才惊敦煌------记我市微雕工艺师王立平在敦煌献艺”
990年荆州电视台 “游刃于毫末之间的艺术家------王立平”
1990年中央《新闻联播》对王立平先生《清明上河图》等作品报道
199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八版 “奇巧入微 出神入化”-----观微雕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
1992年6月13日 沙市日报头版图片新闻关于微雕做品《孙子兵法》的报道
1999年12月26日 荆州日报头版“王立平冲击微雕极限-----彩色牙雕《清明上河图》迎新千年”
2000年1月14日楚天都市报 第二版 “微雕《清明上河图》面世”
2002年04期《湖北文史资料》 “于微深处显神功-----微雕奇人王立平的艺术生涯”
2002年《大视角》第一期 “窥微雕 察其人”
3.社会影响
1 990年著名书画家林凡先生题词:“纳弥须于芥子,容海岳与涓埃”
2002年中国着名书画教育家,画家,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姚志华先生题词"微雕艺术绽奇葩"
2002年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徐启宪徐启宪先生评价说:"作品这样逼真地反映了《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风貌及细节,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