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徐长安】西藏墨脱背夫的变迁

【徐长安】西藏墨脱背夫的变迁

 

 西藏墨脱背夫的变迁
来源:中国民族报  日期:2009-11-27
  作者:徐长安


  当卡车代替人力成为墨脱物流运输的主力军时,墨脱的老背夫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已经沿袭了上千年的依靠人力驮运物资的历史即将结束。

  深藏在喜马拉雅山东端南麓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因山林险峻、坡陡水深,被封闭于大山深处。拥有近1万人口的墨脱,为了维持生计,产生了一种依靠人力背运物资的物流形态,这就是背夫。

  “以前的人家太穷了,养不起牲口,只好自己背东西。”旺堆,墨脱的门巴族青年,1983年走出深山打工赚钱,现在生活得有滋有味。但他曾经也是墨脱艰险山路上的一名背夫。

  早些年,墨脱几乎所有家境贫寒但腿脚灵便的乡民都当过背夫。“以前的小孩子也当背夫,父母背80斤,小孩背二三十斤。”这种情况后来有所改变,因为孩子们必须上学,只有假期,小孩才能陪着父母当背夫,贴补家用。

  在背夫盛行的年代,墨脱背夫的收入也不高。背货物翻山越岭走一遭的劳务费,每斤市价是8元钱,遇到好的老板给10元。但走一趟,一般要4天,路上一切顺利,最快也要3天。

  进入墨脱的道路中,有一条是当年主要的物资运输通道。背夫们从米林县派镇的转运站背上物资,翻越海拔4221米的多雄拉山口,一直沿多雄河下坡,途经拉格、汗密、阿尼桥,到达海拔最低点的雅鲁藏布江边的背崩乡,此后溯江而上,到达海拔1117米的墨脱县城,全程累计135公里。

  尽管路程只有100多公里,但不是所有的背夫都能成功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山口是背夫们最大的噩梦。墨脱的旅游资料说,这里终年最高气温只有几摄氏度,冷风刺骨,“人兽不宜久留”。

  旺堆当背夫的时候,也必须从那里走过。“那里天气变化无常,每天中午1点以后,山口往往大雾弥漫或者雨雪交加。”旺堆说,有经验的背夫一般都赶在中午1点之前翻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运气不好的背夫则永远留在了这段路上。“路上常有雪崩、大风、泥石流,曾经有一支40多人的背夫队,有6人被永远埋在了这里。”

  当东风牌卡车载着货物翻山越岭开进墨脱的时候,这标志着墨脱一段新的历史的开始。从此以后,新社会用机器解放了人,汽车成了墨脱物流的主力军。

  卡车司机们正在忙碌运货,他们要赶在冬季大雪封山之前把货物首先转运到途中一个叫“80K”的转运站,等到封山之后,再继续转运到墨脱县城。“80K”是一个地名,意思是翻山走80公里所到达的地方,沿途的24K、56K、108K等,以此类推。这是墨脱人的发明。这些地方其实又是休息站、转运仓库,供司机、车辆休整或者暂存货物,80K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早些年背夫盛行的时候,沿途的“K”类休息站生意也不错,那里的旅社都是木板房,内有大通铺,住宿费一人一夜10元钱,食物自备。

  旺堆说,那里的大通铺都是男女混住。“走一天的山路,都快累死了,即便是在一个通铺睡觉,彼此也相安无事,谁也没有力气再有非分之想了。”

  当汽车成为物流主力军的时候,墨脱的物价水平也就自然下降了。目前卡车运送的物资主要有水泥、百货、钢筋、铝合金门窗等,货运价格是每吨七八百元,换算下来,比人力运输节约不少成本。

  古老的背夫正面临着失业的危机。现如今,在往返墨脱的道路上,所见到的背夫已经少之又少。但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给徒步旅行的游客背行李的背夫。原来意义上的背夫已几乎绝迹。

  “但一个新兴的职业又出现了。”旺堆说,如今到墨脱的游客多了,现在的背夫很多都成为徒步旅行者的向导,顺便背行李,走一趟一百元。

  “以前当背夫累得像牲口一样,现在的背夫,才真正有心情看看沿途的风景。”旺堆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