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古籍:青海深处的文化记忆
□ 马小琴
世居青海的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口传古籍,这些宝贵的财富是各民族对自身社会、历史和文化最真切、最直接、最深处的记忆,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游牧文化的灵魂
——藏族《创世歌》
藏族《创世歌》是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藏区,以诗歌形式口耳相传的叙事长歌。《创世歌》反映了藏族先民对宇宙形成、生命起源的初步认识,记录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体现出了早期创世史诗的特征。
《创世歌》以艺人单独演唱或一人领唱、众人随和的问答形式流传。总体上看,《创世歌》以七言句为主,讲究音韵、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特殊的史料研究价值。
古老心灵的音符
——回族宴席曲
回族群众在婚礼或喜庆场合演唱的民间歌曲,称为宴席曲。流传在青海门源、大通、化隆等地的回族宴席曲,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典型的民族风情,显现出当地回族民间口头文化的艺术魅力。
青海回族宴席曲是以唱为主、以舞为辅的一种边唱边舞的即兴表演艺术,一般由男性成对表演。宴席曲内容丰富多彩,种类繁多,风格独特,题材广泛。宴席曲作为回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重要的婚俗文化价值,而且内容涵盖了回族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
百年河湟的讲唱
——土族叙事长诗
河湟历史悠久,远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土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
由于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土族绝大部分古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也有一些以汉文家谱和藏文寺志形式记录土族人民的社会活动。土族叙事长诗反映了土族人民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文明起源和风俗习惯。
土族人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土族的部分古籍刻有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文化的烙印。又由于土族和汉族相杂而居,接受汉文化较早,也有一部分土族古籍是用汉语讲唱,例如叙事长诗《太平哥》就是用汉、土两种语言演唱的。
骆驼泉边的声音——撒拉曲
一头白骆驼神奇悲壮的传说,一眼碧绿泉水的涌现,开创并见证了撒拉族沧桑的历史。撒拉族人民用自己勤奋、踏实的身影和聪明睿智的头脑开创了民族的历史,也形成了如今撒拉族的丰富文化。
撒拉族口传古籍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撒拉族的民族迁徙、定居生产、民族间文化交流和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其中流行最为广泛的代表作有《阿腾其根·麻斯睦》、《高斯古日阿吾和阿古尕拉吉》等。
撒拉曲的各类曲目除了用撒拉语演唱外,有一大部分也用汉语演唱,这些用汉语演唱的曲目中又夹杂了大量撒拉语词汇、藏语词汇和宗教用语。除语言上的特征外,在曲调结构、旋律运用上也有汉、藏民族民间音乐的痕迹,它展现出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共存、渗透的历史文化背景。
马背民族的英雄史诗
——《格斯尔》
青海蒙古族人民长期过着游牧兼营狩猎的生活,其草原文化的主要形式是民间口头文学。流传在青海地区的蒙古文《格斯尔》,内容丰富,篇章较多,与其他地区的《格斯尔》相比,独具特色。
在青海蒙古族中流传的《格斯尔》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乡老艺人努尔金讲唱的《格斯尔的故事》,共有10个章节;另一个版本是由原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福利厂的苏克大夫讲唱的《格斯尔》,共有9章。
《中国民族报》2008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