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110第四组李新宇

《孟婆,孟婆》
     黄泉路有痕
  三途河无眠
  幽幽一缕魂
  重重伤
  阎罗殿里声声唤

  金银哪能常随身
  权贵只留片刻谈
  唯有情深刻骨论
  莫相忘
  诸罪受过可相伴

  望川河消不尽相思恨
  奈何桥渡不了前世缘
  天上地下谁把谁来寻
  一碗孟婆汤
  怨也消来恩也断

  这里是幽冥帝国,她是奈何桥畔的孟婆,年年岁岁她熬着一碗相似的汤。可是,她,究竟是谁,孙悟空叫她“仙子“,东岳大帝唤她庄晓梦,阎罗王对她说:“孟小蝶,你还是忘了吧。”

TOP

《孟婆的梦》
我,是一个阴灵。
忘川河畔,奈何桥头的孟婆庄,是我停住的地方。
浩瀚冥界,荡荡悠悠,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在这生活了多少呢。
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包括我自己。
于是,大家都叫我孟婆。
不错,就是那个掌管天下所有人记忆的孟婆。
……

TOP

泰国电影中的轮回转世

轮回转世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佛教中的一种说法。佛教的发源地是亚洲,轮回转世观念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泰国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佛教对泰国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点从一些影视作品中就可得知。比如我看了很多部的泰剧,里面的人物很有礼貌,不能说全部的人都很善良,最后犯过严重错误的人也在佛教的洗礼下能够知错能改。因为他们相信轮回转世,相信自己这辈子做了好事,那么下辈子的命运一定会比这辈子更好。从影视作品中看出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对泰国的影响是很大的。
下面就以泰国青年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获奖的几部影片为研究对象,揭示出阿彼察邦的电影作品与东方神秘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介绍一下这个青年导演,1970 年7 月16 日于泰国曼谷出生, 他在泰国东北的孔敬大学修读建筑和平面艺术专业,1994 年获得学士学位后赴美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电影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阿彼察邦拍摄了一系列的短片和纪录片。1999 年,阿彼察邦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Kick the Machine 并开始拍摄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 阿彼察邦始终努力在泰国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之外,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他所拍摄的电影,充斥着东方主义的神秘元素,在拍摄手法也突破了传统的叙事和拍摄方式。同时,阿彼察邦有西方留学经历,他的几部获奖作品也被人们贴上了后现代主义实验电影的标签。总的来说,阿彼察邦的东方神秘主义元素在电影中的表现主要就是万物有灵和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这两个方面。
因果报应、轮回转世——阿彼察邦的泰国小乘佛教信仰。泰国是一个传统的小乘佛教国家,是一个信奉小乘佛教即上座部佛教的国家,素有“黄袍佛国”或“黄衣国”。佛教在泰国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泰国国家宪法的前言是用传统佛教使用的巴利文撰写、国家采用的纪年既不是现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采用的基督纪年,而是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之年为始的佛历,即佛教纪年。就泰国社会而言,占泰国人口90%左右的是同一个民族——泰族, 他们基本上都信仰佛教。泰国人所信奉的小乘佛教,在哲学观、宗教仪式、戒律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小乘佛教教义中的“业力说”就充分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业力,梵文古译为“羯摩”,最根本之说,“业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之因果律。”而小乘佛教中的“业力说”的源头则是佛陀沿用印度思想中普遍流行民间的业力感果信仰思想。然而在当代泰国社会中,人们更是把因果报应和转世轮回思想结合在一起认识的, 比如人们认为人生是前世(chat-kon)、今世(chat-ni)和来世(chat-na)轮回的历程,好的作为即功德将产生善业(kam-dee)或福分(bun),坏的作为产生恶业(kam-chua)或罪孽(bap)。功德(bun)与罪孽(bap)是两个基本的伦理概念,功德产生幸福(suk),罪孽带来痛苦(tuk);善有善报、恶有恶果(tham-bun-dai-bun,tham-bap-daibap)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果行善,死后将升入天堂;如果作恶,死后将坠入地狱。今世经常在一起做功德的人们来世可能成为朋友、夫妻、兄弟姐妹或者父母与子女等亲近关系。相反,如果曾经对他人或其他生命做过孽,那么来世要成为他人的奴仆或遭到孽报。
在了解了小乘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思想后,对于我们解读阿彼察邦的电影作品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电影《综合症和一百年》,整部影片都沉浸在一种轮回转世的视感之中,退役的军医爱上了面试他的女医生,但是女医生却对有夫之妇情有独钟。到了影片的下半部分,虽然人物相同,出场顺序也没有变化,但女医生与军医再也没有感情交集。取而代之的是环境的改变,简朴恬静的乡村小诊所转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医院, 而由此所产生的是一种强烈的对比带来的撞击。人与人之间原本热情淳朴的相处变成了冷冰冰的机械问答, 医院变得崭新而气派但那整洁舒适一派田园风光的绿草地却再也看不见了。又如《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布米叔叔的儿子离开家, 变成了猴灵, 过上了远离人世的生活。布米叔叔也在行将死去的时候梦见自己的来世变成一只四处躲闪,但最后还是被人类驯服的猴灵。猴灵在影片中那远离人世并与黑暗为伍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引申为反叛者。这与布米叔叔所理解的自己患肾癌的原因是因为屠杀太多敌对党,形成了一个转世轮回与因果报应的叠加视感。阿彼察邦电影常常营造一种时空交错的效果, 带给观众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正午显影》中,有一个情节是乡村医生为听力不好的老人看病,老人一个劲的埋怨带他来的女儿,在一片嘈杂的争吵声中,乡村医生给老人开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药方。而《极乐森林》中,老女人ROONG 带着患皮肤病的男孩MIN 看病,乡村医生给他们治疗之后,又出现了那对父女看病的情节,甚至两部影片中的乡村医生都是一个演员饰演的。不知道导演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但当人们观看这两部电影时,很难不会产生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TOP

李源与圆观的三生石故事

三生石的传说 轮回实录 佛教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事令人动容。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
  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真有三生石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前生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些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解。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乃至连死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喊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所以,“三生石”应该是有的。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永生永世做爱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地做仇敌也是可能的……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在《出曜经》里有一首谒,很能点出生死轮回的本质: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前伤众生。

  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转下去。

  另外,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回爱生,命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人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是这样了。人的一生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这种对轮回的比喻,真是优美极了。

TOP

对于咱课题的突然感触

    我突然觉得,本来看了那么多的古代的,或者是仙侠的小说都有涉及到轮回转世,也必然会涉及到孟婆这个人,但都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场面带过,我从来你都没认真研究过这个形象,而且,我总是沉迷于剧情又或者是主人公的爱情里太深,以致于对于总是扮演恶角的孟婆都不大喜欢了,好讨厌她的。 但是,因为这个,我一下子要去注意那个在冥界充当着小小的角色的孟婆,又觉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和人生,每个人都是一段独特的传说,让我感触颇深。因为这个课题,让我注意到本不会太关注的小角色,更让我觉得,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细心留意,用放大镜去在意的。
   

    大家也要好生留意着身边的细节,好好珍惜生命中的人和事,收获很多。

[ 本帖最后由 谭沅 于 2013-12-8 14:52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席慕容<三生石>


三生石第一世 (一棵开花的树)

那一世,你为古刹,我为青灯;那一世,你为落花,我为绣女;那一世,你为清石,我为月牙儿;那一世,你为强人,我为骏马。我知道,我将生生世世与你结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候遇见你,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期盼,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我就是这样枯萎了,在我死去的那一瞬间,我看清了你脸上的惊讶,你捧起我的枝叶,泪湿衣襟。那一刻,我含笑。回到佛前,我泪垂不止,长跪不起。佛垂首,叹息。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三生石第二世

那一世,你为皇帝,我为战俘。你是那样意气风发,少年得志。在我父兄乱叛后,你怒发冲冠。我满身愧疚,满身痛楚。你杀光我的族人,抢掠我回宫,带回一个满身素缟的异族王妃。你说,你等得我好苦,你会爱我,照顾我,生生世世长相厮守。是的,我爱你,在生命的轮回中,我是经过了怎样的期盼与你相逢啊。然而我,抽出你腰间的匕首剌入自己的心脏。我无声的睁大双眼,轻声说:“对不起”。是的,我就这样自绝在你面前,我很残忍,弥留中,我看到你莫大的悲愤与哀伤,我听见整个宫殿回荡你无助的哀啸,你咬破中指,将一滴鲜血点在我的手腕,指天发誓,以此为印,永不弃我,那一刻,我心碎了......你还记得吗,这是三生石上的第二世。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三生石第三世  

我于苦海中挣扎沉浮,哀求了700年,佛终于肯原谅我,向我伸出莲花圣手,让我再次与你相遇,然而你却不记得我了。轻扶手腕,那血红胎记竟在发烫,为了这前世未了的溯源,我在你孤傲的身姿下握住一把残破旧事。对我微笑吧,即使那微笑里有千里的距离,我也心动。对我怒视吧,若那怒视里有痴心的责备,我亦无悔。然而你只是漠视。每日夜里,我含泪祈祷神明,如果你看了我一眼,我就会幸福的死掉,如果你不看我,我就会痛苦的死掉。是不是爱一个人就是这样生生死死而又心甘情愿?而你,仍然漠视。我等待的心痛苦而又幸福,我微笑地看你从我身边无视地走过,看着你的目光从我头顶越过,有你存在的故事里,怎样的结局都好。夕阳温柔,听耳边许多新鲜又陌生的笑声响起,于是想:三生已过,来生,你还在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三生石的典故

唐代隐士李源,住在慧林寺,和住持园泽交好,互为知音。两人相约去四川峨眉山游玩,园泽想从道长安,从北部陆路入川。在李源的坚持下,两人从从长江水路入川。在路上河边遇到一个怀孕三年的孕妇。园泽看到这个孕妇就哭了,说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走水路,因为他注定要做这个妇人的儿子,遇到了就躲不开了。他和李源相约在13年后杭州三生石初相见。当晚园泽圆寂,孕妇也顺利产子。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三生石,见到一个牧童唱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与之相认,牧童说他就是园泽,但是尘缘未了,不能久留,唱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完就离去了。

三生石上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TOP

下面是网友的原创的感悟

三生石。。。缘定三生,多么美的词
  前世今生,是佛家最美的说法。

  基督教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

  可是,没有了轮回,如何有千古爱情?

  难道女人真是男人的一根肋骨?追梭回去,祖先是亚当和夏娃?那么祖先后代如何繁殖后代。。。每每想之,必定汗流浃背。。。

  三生石,原是唐朝名士李源与圆泽和尚的佳话。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虽然不是爱情,可是这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情谊,可媲美伯牙子棋的高山流水。。。

  关于前世,可能是孟婆汤的药效太劲。。。欲掏之于脑海,空空如也。
  难道你我没有前世?我相信是有的,所以我在等我前世的良缘。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人世难得一知音,宁缺,也要那万中的唯一。

TOP

轮回转世对我们的意义

怎么说呢?这些有关于轮回转世,三生石,孟婆汤什么的臆想对我来说是很朦胧,很美好,又很伤感的。大家曾经有没有想过大家的上辈子是做什么的,自己的前世今生又或是下辈子的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在哪里?是什么样?何时能遇到?
也许这世上根本不存在这些被人们传得太过于丰富美好的世界和人物,但是对于自己的未知的人生还是有些许期待和想象。
希望自己能遇到好的姻缘,过一段好的人生,心中所愿又能实现,也希望和祝愿大家永远幸福,能够得到想要的,遇到正确的人

TOP

在整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可是好多都没找到出处 大家能帮忙查一下吗

TOP

清人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卷五载:“宣府都指挥胡婿有妾,死后,八十里外民产一女,生便言‘我胡指挥二室也。’……因呼之‘前世娘’。女言幽冥间与世所传无异,又言:‘死者须饮迷魂汤,我方饮时,为一犬过,路而失汤,遂不饮而过,是以记忆了了。’” 《长海爷》中写道“长海爷记得前世的事,因为阎王爷那里很挤,他没赶上喝迷魂汤便转世投胎。”这两个故事都是前世免喝孟婆汤的例子,表明了孟婆汤并非是毫无例外的。

TOP

孟婆传说与遗忘逻辑和轮回转世观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古代民间的传说中难免有迷信的成分在,也容易陷入神秘主义的怪圈之中,此外这个传说某种程度上有历史循环论的味道,这与马克思哲学主张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是螺旋上升的过程的观点相违背。我们应当看到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孟婆传说虽然能为死亡主题提供一定的解释,但是仍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理性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TOP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孟婆传说中,死亡成为一种合乎逻辑规律的回归的开始,它不是终结而意味着新的开始。这种美妙、完美的逻辑将人从理性的现实的甚至是苦难的社会,引渡到非理性的美妙的精神世界,进而从客观解决自身矛盾引渡到主观调整解决自身矛盾。人类自身运用主观能动性解决现世的痛苦,获得一种解脱和超越。这是古人的观念,但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虽然不能完全否定灵魂的存在性,但很少人真的愿意相信孟婆和阴间世界的存在了,孟婆故事仿佛只是个谈资而非人们的信仰,这也是这个传说为什么渐渐失去其依存的现实根基的根本原因吧。因此我们还需要挖掘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发挥它在今天可有的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