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
马致远的《汉宫秋》不是对昭君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对史实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元代蒙古少数民族先后灭了金、宋,建立起新政权。元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将人分为四个等级,汉人被压在最低层。为了防止反抗,元统治者还制定了许多严厉的政策。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马致远生活在异族统治下的元朝,他借昭君故事创作《汉宫秋》表现一代人的亡国之恨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汉宫秋》的戏剧矛盾是建立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匈奴的侵略威胁与汉室的无力抵御的矛盾基础之上的,作品极力描写汉朝的软弱可欺和匈奴的恃强凌弱,有意将“番”与“汉”对立起来,旨在影射当时的政治形势。显然民族压迫成为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而且作家没有拘泥史实,虚构了昭君投江的情节,表现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对这一情节的艺术处理,反映了广大汉族人民对异族统治者的仇恨以及与之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另外,《汉宫秋》借毛延寿这个人物鞭挞了那些贪污受贿、卖国求荣的佞臣,总结了宋金王朝灭亡的原因。作品借古喻今,时代特征尤为突出。 《汉宫秋》是一部悲剧意蕴非常深厚的作品。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便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核心的具体体现。爱妃被夺,就不仅仅是汉元帝个人家庭的支离破碎,而深深地隐喻着国破家亡,江山改易之含义。身为君主,不能保全姬妾爱妃,无异于不能保全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究其原因,当是政治统治上的惨痛失败。昭君和汉元帝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剧,是汉民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