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网--2014-02-14
1、2013年
3月,张隽波在山西师范大学举办《时间与民俗》主题讲座。
2、小小历书包罗万象,堪称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上千年来,黄历一直起着加强中央集权、服务农人生产的重要指导作用,而在现代互联网发达的信息社会,它的价值在哪里?有传承的意义吗?
壹
曾为家庭必备现印数极少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对时令节气格外重视。自唐有历书后,到了印刷业发达的宋代,福建建阳一带便已书肆林立,这里刻印的历书,驰誉八方。到了元代,仅官印的皇历发售量就达300多万本,平均每4户拥有一册。上世纪60年代,我省人口有1000多万,历书的印数在30万到60万本之间,平均六七户人家就有一本。
在历书中,日期和节气应当算是“正文”,此外的内容称为“历注”。后来,许多历书为了吸引民众,增加了实用知识,“历注”也越加越多。最多的还将常用的择日、卜卦、风俗、验方等诸多通俗实用的内容包含其中。由此,历书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必备之书。
而如今从印数上就可以看出历书在百姓生活中地位的变化。解放初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当时好多出版社都会印制历书,每家出版社印数不同,有100万册的,有两三百万册的,华东地区的出版社最多时可印制400万册。年年会出历书的中国农业出版社,历书的印数也就在5万册上下。今年,大概还有十几个省在出版历书,但印数大都不会超过中国农业出版社。
除了印数的大幅下降,知道历书的人也越来越少。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宣传国家政策、传播服务信息的历书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以前的乡村,家家几乎都会买本历书,而现在用它的人也减少了。城里的孩子,更是鲜有知道历书的,他们只认得由历书演变而来的日历、台历,甚至有些年轻人认为挂在奶奶家的那本厚厚的“撕历”就是老黄历(历书)。
贰
现在出版的历书也出过一些错
虽然现在出历书的出版社越来越少了,但历书中的知识是被广泛运用的,也算是历书传承的另一种形式。可是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却总有一些错误让人瞠目。
有些是关于节气的。2010年6月11日《杂文报》刊登的《节气》一文中说:“在城里,这些节气早已不讲究了,除了清明、端午、立秋、冬至、除夕等几个大的节气,许多人都讲不全二十四个节气。”这篇引导读者了解节气的文章让人大跌眼镜。节气的创建和使用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有专家称其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它巧妙地插入到中国传统农历,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与阳历密切相关。但这篇文章里却把“端午”和“除夕”列为二十四节气。2013年9月28日《光明日报》“文化遗产”版《传统节日的国家传播及其仪式体系》中写道:宇宙自然是我国绝大多数传统节日的最初来源,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都是自然节气之一,是我们祖先对宇宙和天地自然运行规律的观察、掌握,同时,用来指导生产、生活。在这里,春节也成了节气。
有些是关于属相的。2011年是农历辛卯年,春节刚过,某都市报就策划了一期“属兔孩子的新年梦想”,令人意外的是,有人发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生日是1999年1月12日。按理说,1999年是农历己卯年,也是兔年,但兔年开始日期不应从该年1月1日算起。属相起始日期历来有“立春说”和“正月初一说”之争,1999年2月4日立春,2月16日是正月初一,无论依据哪派观点,1月12日都应是虎年。
还有关于闰月的。如今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半个版面的2014年日历,在农历九月后又标注了一个“九月”,正确的应该标“闰九月”。
有的干脆是出版社在编辑时就有了错误。如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的2014年的历书中,将晡[bū]时——申时(15∶00-17∶00)写成“哺食”,可谓大错特错。
叁
传统历书在现代社会还有用吗
过去,人们只有通过翻阅历书,才能了解当年的时令节气以及各种天文气象知识,而如今通过报纸、电视、手机、电脑、万年历等方式,就可以迅捷地查询到想要了解的内容。传统历书的大部分作用在现代社会已被其它东西所替代,所以才会有各式日历、台历、挂历的百变出新,它们好似历书的瘦身版,在大大压缩了历书的传统内容后,来适应现代人的需要。那么,传统历书真的在现代社会已经没用了吗?“作为一本连通天与地,皇权与民间,上级与下级,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奇书,历书来到世间,从里到外,每个符号都传递着民俗的信息。传统历书对农耕文明指导了一千多年,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它的价值是永恒的。有用与否是从它的实用性来考量,对城市里的人来说,它没有太多的用处,历书就没用了吗?这是片面的。”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聂元龙认为,历书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还是存在的。
聂元龙说:“虽然历书在现代社会用处不明显,但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大量的农谚农谣都是出自历书,并且在许多乡村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的地方,人们还是在用历书的,也就是说历书还有它存在的价值。历书是代表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民族的东西是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衡量它有用没用的。活字印刷现在还有用吗?指南针又有多大的用处?现在都卫星定位了。要是按有用没用来说,四大发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东西,尤其是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东西,它是代表民族特色的,我们把这些都扔掉,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特色。历书到现在还在出版,还有人在用,说明它在许多老百姓心里还活着呢!”
聂元龙认为,历书深入民间,在老百姓的文化记忆当中有很深刻的烙印,并且历书是一个文化体系,把它孤立成一个文化现象来说它有用没用是不客观的,在现代社会,历书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肆、
历书记载岁月,象征传统文化
历书的历史渊远流长,历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版本的历书里,人们除了能品味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历书文化”外,还将感受到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以及时光的流逝。比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书多以生产画面作为封面图案,1970年历书上还印着“储粮储草,备战备荒”的字样;到了八九十年代,这些带有时代色彩的图案逐渐被松鹤延年图、大头福娃娃、财神报喜等图案所替代;到了2014年的历书,内容更是与时俱进,里面会告诉你如何预防禽流感……这些历书都融合了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它们涉及到天文历法、民俗民风、地理历史、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一部生活宝典,从吃、穿、住、行、用到购物生活、家庭急救等,向人们提供家居生活的日常知识以及养生保健之道,引导人们健康生活。
历书看似简单其实深奥,看似民俗其实国学。聂元龙认为,历书发展有千年历史,蕴藏着大量的社会信息和文化符号,因此,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历书所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承历书文化呢?
历书收藏者张隽波认为,历书发展演变至今,远不能与昔日的历书相提并论,它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无论怎样制作,历书的制作者——各出版社都应该随着社会信息、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编好历书,要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真正走到田间地头,接地气,做人们真正需要的内容。他希望各单位、企业在制作自己的日历、台历时,时间来源一定要依据官方权威部门,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信息,及《人民日报》报头处的干支纪年变更时间,做出准确的日历及各节气标记。他还希望历书文化也能像“书法”一样进校园,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民族还有历书这样有着千年积淀的民俗文化。
本报记者 白洁
爱问老黄历
历书需不需要年年买?
需要。历书自古就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民俗时间的活字典”。历书,是书也是史,更是反映众生信仰、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的民俗史,它的存在,丰富了百姓生活,也让后人对历史有所了解。历书每年都出,且版本不一,内容更是无所不涉,丰富多彩,手头放本历书,就是多了一本百科全书。而且如今一本历书往往就是一件收藏品,时下重视收藏各类历书、年历的人也越来越多。
是真的吗?
有人刚出生就两岁是真的吗?
是真的。虚岁是我国传统的年龄计算方法,即人出生时即为1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1岁。周岁源于西方历法(阳历),它传入我国后,国人的年龄才有虚实之别。如某人生于2013年2月9日(壬辰年除夕),那么他当天就是1虚岁,第二天2月10日(癸巳年正月初一)即为2虚岁。所以,有人刚出生就两岁了。
不仅如此,虚岁比周岁大3岁的情况都会存在。还如刚才那个人,他到了2014年1月31日(甲午年正月初一)已为3虚岁,而他的实际天数还不到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即不满1实岁(周岁即为零岁),他的虚岁就比周岁大了3岁。
26—32版摄影 本报记者 马立明
相关资料由张隽波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