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修家谱,先到常州
林以勤 通讯员 文晓
新华报业网-常州日报 2010-01-06 11:16:31
新华报业网讯 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形式,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周朝,自汉以后,盛行于民间。如今,要修家谱,先到常州已成为业界共识。
开家谱编修风气之先
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之光先生向记者介绍说,常州引领家谱编修新浪潮,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常州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饮誉全国。同时,常州还曾是中国清代四大印谱中心之一,至清朝晚期,除书坊外,民间有谱师、技工,携带字盘、工具,上门修谱。因此,常州民间修谱热潮早于苏锡而兴起,体现修谱传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藏谱、修谱人才众多,旧谱收藏既早且丰。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研究员这样概述了家谱的现代新定位:“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那么,家谱的价值功能究竟如何体现呢?有关专家进一步介绍说,如果要考察各地、各时代的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家族遗传基因,古代男女两性比例,包括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较等等,恐怕除了家谱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得如此详尽的原始资料。因此,家谱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着许多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佐证资料。
举例而言,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就是从他收藏到的一部《锡山顾氏大统谱》(34卷)中,发现了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年谱、诗文集等资料。这部家谱是光绪二十八年锡山顾氏家族编修大统谱时,泾里支的家谱。从《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均未见著录,是目前首次发现的顾氏光绪年间的版本。从家谱中可以知道,顾家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顾宪成1580年中进士,其弟顾允成6年后中进士,顾宪成兄顾性成的七世孙顾皋是清嘉庆六年(1802年)状元,是无锡历史上的第五个状元,也是清朝无锡最后一个状元。顾氏家族在明清两代出了30多名进士。顾宪成研究专家在考察了这些家族资料后说,这些资料一般的史书上均没有记载,各大图书馆也难以找到,对顾宪成家族研究很有价值。
2005年,常州市民俗研究会成立,下设谱牒文化研究委员会和祠堂文化研究委员会,去年我市一大批家谱收藏爱好者又发起成立了省内第一个市级谱牒文化研究会,朱炳国还主编了《常州家谱提要》、《家谱与地方文化》和《谱牒文化》期刊。2006年,研究会依托他个人丰富的藏品资源,在斗巷开设了全国首个“家谱陈列馆”。常州、武进图书馆特地新辟“家谱文献中心”,专门收藏、展示新老家谱,为大众提供咨询、借阅服务。与此同时,朱炳国、吴之光等应邀担当修谱顾问,帮助我市近200个家族修了家谱。
龙城人的家谱
自古以来,家兴族旺、太平盛世,追根溯源,续修族谱。近年来吴之光老先生为苏锡常及周边地区各个家族续修家谱义务写了100多篇序言,其中2009年,毗陵前黄杨氏家族同胞决定续修族谱,也请老先生为之专门作序。
据了解,杨氏为我国当代第六大姓,人口4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3.19%,常州杨氏,位列全市人口第11位。前黄杨氏,发祥于振英公,昌大于仲文公,再振于继山公,而显亲扬名,则莫如状元廷鉴公,杨廷鉴是明朝常州出的唯一的状元,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状元,他于1643年金榜夺魁,登第后官授翰林院修撰。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清朝进士,一个官至按察使,一个官到谕德。在常州杨氏的知名者中,父子兄弟联捷,登进士入翰苑者至康熙已巳共有8人,而在近现代名人中,早期电影导演杨少仲,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清华大学教授、惯性导航研究专家杨友堂等,可谓精英辈出,不胜枚举。
“明代的前黄杨氏家族有18万亩田地,还出了一个状元,气度不同凡响。有一年武进县由于灾荒欠朝廷税收,杨家便代交了欠朝廷的税收。而当浙江嘉兴水灾之年,杨家又主动赈灾,待到嘉兴来年丰收之时,嘉兴百姓赶来武进还粮的船只停在运河里,船头至船尾有40里长。”在吴老先生的叙述里,人们仿佛能回到昔日的场景里,感受以杨氏为代表的经济发达、民风淳朴。
“如果仅以科举成绩来衡量的话,庄家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清代常州府最重要的文人集团,仅清一代,庄族便产生了90名举人。从1644年到1795年,武进县一共出了34位翰林,其中9人来自庄氏,而4人来自庄存与一支。”说这番话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院历史系教授艾尔曼。
一名老外为何对常州庄氏家谱研究如此精细?艾尔曼用他的研究做了回答。庄存与一支在明末至清末的三个世纪里,在庄氏家族内担任领袖角色,其显赫的地位及影响力可以使他们在常州社会、文化各界成为庄氏家族的代言人,庄氏成为世代为官、精通政务的职业精英。这种成功与其族内所拥有的著名书院——东坡书院有直接的联系,同时族学对学生要求的严格程度也是无可比拟的,即便是女子也享受到教育的好处,清代庄氏家族一共出了22位女诗人。另外,像洪亮吉这样的外姓子弟也允许与庄姓子弟一起读书,历史学家赵翼曾受益于庄氏族学,这就表明庄氏家学在为族人服务的同时,还在为更广泛的社会共同体尽自己的义务。
可以说,庄氏家学孕育了常州学派,广而推之,当代人能从家谱这个独特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常州社会之变迁。
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说到常州人的修谱热,就不能不提常州有一支颇具实力的收藏研究队伍,其中民间收藏家朱炳国堪称“先驱人物”。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节衣缩食在民间大量购藏家谱,几十年来,投资数十万元收藏清代、民国年间老谱达200多部,包括多部官方图书馆失藏的名人名谱,在收藏界享有盛誉。国内外著名文史研究专家卞孝萱、冯尔康、王鹤鸣、艾尔曼等都曾向他借阅家谱。他编撰的《常州家谱提要》一书,是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地方性家谱总目,收录家谱信息1598种。
无锡有一位旧书经营者2006年给朱炳国打来一个电话,说收到几套旧谱,但是没有姓,封面上只有“第五”两字。朱炳国一方面心存疑惑,从来没有听说过家谱没有姓氏,但他又十分敏感,马上意识到这很可能是稀有姓“第五”的家谱,立即关照他不要卖掉。后来,朱炳国收藏了光绪、宣统、民国年间连续三届续修的“第五”家谱,上海图书馆还请他将这几套家谱资料汇总到《中国家谱总目》中,以填补空白。
朱炳国现在收藏了200多部,2000多册老家谱,新家谱也有200多部,近2000册。其中最早的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的《赵氏宗谱》;册数最多的是城南《张氏宗谱》,达42册;更有全国稀少的《步氏宗谱》、《鄂氏宗谱》等,这些宗谱至今还未发现第二部;《朱氏宗谱》就有8部不同版本,还有许多孤本、珍本。
“在晚清至民国的百余年中,常州地区一度成为家谱的制作中心,目前遗存下来的最常见的是宣纸线装木活字印本,由于当时印数不多,加上天灾人祸,幸存至今的很少,我收集家谱,基本上都是从捡破烂处或废品回收站买来的。记得当年有套《苏氏家谱》,等我获知时书已卖到无锡,我赶到无锡时,书又转到了苏州,追到苏州,书又到了江阴,最后我是在江阴把书给截到的。还有一套《苏氏家谱》是专门赶到上海才购到,当时我脚穿一双老棉鞋,上海人看我这打扮就不起眼,只说了句——我这儿的书都挺贵的,你要看书就去上海图书馆。我心里盯着那套《苏氏家谱》,可眼却不往书上瞄,故意提出是不是能随便挑本书让我翻翻看,老板随手就一指《苏氏家谱》,你看,我跟这书还就是有缘。才翻了两页,老板就不让了,说‘这书贵得很,要1500。’他没想到我立刻从棉衣袋里掏现钱出来付款,精明的上海人立马说不卖了,后来我据理力争,才把这套家谱带回了常州。”朱炳国笑着告诉记者。
溧阳彭氏规划家谱重修,其家谱本分东门、南门两支,但其中南门一支的家谱已被美国人收藏,而其产权属于日本东洋文库。在朱炳国的协助下,经上海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协商,后经日本东洋文库授权,终于花120美元拿到了美方复制而成的南门家谱的胶片。
“这些年,我们接受全国各地及海内外华人寻根咨询近1000余次,提供了不少有实质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学术水平。”朱炳国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