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五小组(卢爱华)

汉口的发展史就是人进水退的历史,所以汉口地名中"水文化"色彩特别浓重也就不奇怪了。堤、桥、湖、海类的地名很多,其中有两个特殊的通名就是"墩"和"台"。它们原是水中的高地,可以供人居住生息,就成为聚落地名了。全市有墩164处,汉口就占了一大半。
汉口的历史地名中有许多洋名称:梅神父路、霞飞将军路、巴黎路、洋园……它揭示了这座城市有着曾经辟为租界的伤痛。

TOP

如今看来,蛇行环曲的汉口街道似乎杂杂无章,其实不然,它的命名是很有规律的。凡是与汉水长江平行的街道称为"大道"或"街",而街是汉口最古老的通名,如汉正街、黄陂街、花楼街、大夹街等,它们往往可以追溯到明清之季;凡与汉水长江垂直的街道则称为"路",如江汉路、南京路、天津路等。从大兴路到堤角,共有21条路与大江垂直,它们大多处在原租界内,其中的建筑有异国情调,而"里"、"巷"散落在它们中间。因此可以说,汉口的街道是由长江和汉水共同谱成的城市旋律。

TOP

三镇之一的武昌有过许多称谓。早在西汉它称沙羡县,到三国叫夏口城,东晋以后又称汝南县(这个名称透露了武昌有大量的河南移民的信息),直到隋朝开始称江夏县。江夏这个名称使用时间最长。民间根据所修城垣也把武昌叫郢城、鄂州城。可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武昌这个名字却并不属于武昌,而是属于湖北的鄂城。三国时,吴主孙权曾取"因武而昌"的意思,将鄂城取名为武昌,并且还将都城也移到这里。直到民国四年(1913年),国民政府才将武昌县(就是现在的鄂州市)改名为寿昌县;而将江夏县改名为武昌县。可见江夏才是武昌最著名的古称。

TOP

相对于水文化色彩相当突出的汉口而言,武昌可以说得益于山了。对武昌旧城区,民间用"九湖十三山,外加一个黄河湾"的说法来概括它的地形地貌。其中仅仅自然实体类的山名就有69处,几乎每一所大学都依傍着一座山,例如武汉大学建在珞珈山,华中理工大学背靠喻家山,华中师范大学修在桂子山,而武汉工业大学位于马房山……。在众多的山中,惟有蛇山是众山之首。蛇山不但在地理上是武昌的脊梁,在城市发展史上它也是武昌城的历史起点,是武汉的人文发祥地,因此,可以说蛇山是武汉的祖山。

TOP

公元223年,濒临长江天堑的黄鹄山被一位军事家看中,认为它是"上控蜀川,下视吴起"的要地。于是他便命令在山上修筑了一座坚固难摧的城堡,在城头的黄鹄矶修了一座军事膫望台,以观烽火狼烟。这位军事家就是三国吴主孙权,这个膫望台日后就演变为声震中外的黄鹤楼。这个城堡非常小,周围不过二三里,只开有二个城门,因而它只产生了一个地名夏口城。到了南朝,它就扩展为"郢城",以后又经过了两次大的扩建,唐代改名为鄂州城,明代改名为武昌城。由此观之,武昌共有1 700年的建城史了。夏口城的建立成为了武汉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TOP

自古以来,武昌城是以蛇山为原点辐射开来。蛇山横亘城中,将城分为南北两块,历代军、州、府、县四级衙门密密匝匝地环布蛇山四周。城内街道大体顺着山势横平竖直地发展,山南为商业闹市,而街道多由湖堤变成,有些是明代楚王府的宫殿楼阁。山北是密集的万家民房,街道多依山傍湖。清末洋务运动中大兴土木,建厂修路,使城市发生较大变化。而在本世纪以来它的变化就更大了,所以新地名产生的节奏也不断加快。

TOP

从武昌的古今地名可以看出武昌的特点。它城门地名多,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还是唐代的地名,它们使用了1 100年。由官署衙门而得的地名多:察院坡、巡道岭、都司湖、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学道村、司门口……可见武昌在历史上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以文化设施命名的地名多:读书院、御书楼、学府街、崇文坊、文昌阁、方言街……;以王府旧宅命名的地名也多:王府口、后宰门、楚望台、梳妆台……;特别是三国遗址地名多:曹操庙、刘备郊天台、吴主庙、白马洲、关公桥……。这说明三国英雄人物曾将武昌作为他们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可见武昌是一座文化植被十分丰厚的古城。近现代以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都集中在武昌,而且长久以来都保持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不是没有历史渊源的。

TOP

汉阳是一个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300年。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将汉津县改名为汉阳县以后,一直使用到现在。因汉津古城位于汉水之北,根据我国自古以来地名的命名原则"山南水北为阳"而改名为汉阳的。在这以前,汉阳也叫过石阳、曲阳、沌阳、汉津。

TOP

汉阳的建城史还要早于武昌。它最早的城叫谷卩月城,是东汉一位姓戴的监军御史所修,由刘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黄祖所守。它的位置在龟山以北靠近月湖的汉水入江口的河床处,大约就在现在的江汉一桥之下的河道中。它是武汉地区最早的一座城。

TOP

三国以后,汉阳还建过9座古城,这些城中,仅有唐代所建的汉阳城保留下来了,直到1928年拆除。汉阳城先后开过8个和3个城门,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门地名。从以上建而又废,废而又建城堡可以看出汉阳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它就是所谓兵家必争之地。

TOP

汉阳在武汉三镇之中,是古今变化最大的地区。这主要决定于大自然在这里使用了许多"大手笔",而这都能从地名中体现出来。例如,汉阳本应处在汉水以北,才叫汉阳,现在却处在汉水的南面,这分明是汉水曾经改道。而汉水果然是改道过,其结果是使汉阳的版土几乎失去了一半。学术界认为,汉水改道是在明成化年间,它从原龟山以南入江,改为从今龟山以北入江,这就将原来汉阳、汉口连成一片的版图一分为二了。汉水的这一"大手笔"虽然使汉阳失去了大片疆土,但却使汉口脱颖而出,飞速发展,一跃而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TOP

又如,偌大一个鹦鹉洲,能藏兵数万,能宴会宾客,却忽然就湮没在水中,身消形隐,不见踪迹。而在江边又淤起一块巨型沙洲,使汉阳的面积陡增了20km2。那么还是叫鹦鹉洲吧,以表示对古鹦鹉洲的纪念和怀念。不过,此鹦鹉洲并非彼鹦鹉洲,武汉人就应该具备这些地名常识了。
汉阳的确是座山水变奏的城。它的老城区有大量从堤湖演变过来的地名,如三槐岭、顿甲岭、月湖堤、笼灯堤……

TOP

汉阳作为武汉地区建城最早的文化古城,在地名中可以找到许多见证。一是古城地名多,因而城门地名不少,南纪门、朝宗门、凤山门……;二是老街地名多,高公街、西大街、显正街、洗马长街……;三是文化古迹多,如晴川阁、归元寺分别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宗教丛林,而钟家村、琴台路、知音路……蕴含着美丽的传说故事;禹功矶、鹦鹉洲、郎官湖……这些地名中有道不尽的文化内涵。

TOP

引用:
原帖由 赵青2012213481 于 2014-12-1 13:58 发表
汉阳在武汉三镇之中,是古今变化最大的地区。这主要决定于大自然在这里使用了许多"大手笔",而这都能从地名中体现出来。例如,汉阳本应处在汉水以北,才叫汉阳,现在却处在汉水的南面,这分明是汉水曾经改道。而汉水 ...
查了下汉水改道的事情,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明初汉口一带,还是无人居住的芦苇荒滩。明宪宗成化年间,汉水主河道在龟山之北形成,并由此入江。汉水故道淤塞,主河道移至龟山之北后,原先的汉阳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岸,南岸一侧仍称汉阳,北岸一侧则称之为“汉口”。嘉靖年间,汉口的人口增多,已有城镇居民区“坊”的出现,汉水口南岸有崇信坊,北岸则有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汉口也在此时正式设镇,并设置有汉口巡检司对市镇进行管理

TOP

有人疑惑:书上说伯牙鼓琴在江中,知音钟子期砍樵在山上,今天的古琴台怎么离江面那么远呢、那能听到琴声吗?其实,改道前的汉江正是从琴台旁流过,故此才有“高山流水”。现在汉阳的很多湖都是汉水改道留下的,如潇湘湖、后湖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