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百味
作者:叶振环;摘自《中国研究生》2008年第4期
悔
看着周围同学的课题每天都在顺利进行,我深深地为自己当初的草率决定后悔。那时我们四个同届的师兄弟在上课中度过了研究生的第一年,研一结束的时候老师才把我们招进实验室,给每个人分了位置,接下来给了我们几个课题让自己选。
其实,我不是最后一个选课题的人,但是当时我根本就不清楚那些课题的具体内容,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一味听信别人说偏理论的好出论文好毕业,于是抢先就把唯一一个理论的课题要了下来,记得当时导师还专门提醒说,这个课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才明白这个课题有多难做,我的数学根底不强,每次看别人的论文都很费劲,自己做起来更是云里雾里。慢慢地我明白了,自己还是适合做一些工程类的项目,可是这不是能回头的事儿了,我只能一点点地往下做,我实在不想因为现在的无端抱怨再后悔一次了。
如果现在问我想说什么的话,我会说:其实研一时除上课外还有很多时间,应该尽量了解自己实验室的课题方向,千万别等到导师召唤了才去实验室,面对一堆陌生的课题轻率地作决定!(叶振环)
惑
中午和女朋友吃完饭回到寝室,发现邮箱里面有导师发过来的需要翻译的文章,遂埋头翻译,间隙中抬头看见书桌上贴的“今日须毕之事”,还有五个单元的单词没有复习。“晚上再复习吧,先得把这个赶出来。”我对自己说。
以上就是我现在基本的生活状态——和女朋友感情稳定、课题按部就班开展、一直没有落下英语的学习……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很自然地向一个很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有时夜半梦回,小学时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的题目就浮现在眼前——《你长大了之后想干什么》。那时候大家都是有些可笑的千篇一律的回答——科学家、医生、军人、教师等等。可是如果现在再问我一遍,我肯定傻眼。
我已经遵循老师、家长、潮流选择了上大学、读研,也许以后会继续读博士,可是我对我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却很茫然,一切都是别人的想法、经验,我不知道怎么规划我的人生才是最好的选择——兼顾了兴趣、技能、所学、社会所需等一系列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解答的问题——爱情、工作、学业、未来,并都为此不停奔波。这些忙忙碌碌的身影背后应该都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吧,我想。
也许,我也该树立一个自己的信念了。(张中鑫)
喜
一堂专业课
专业选修课上,笑容可掬的教授以其独特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有关专业的国内外最新进展。精美的幻灯片,启发式的提问,使原本僵冷的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每个学生都积极搜寻脑中的奇思妙想,热烈地讨论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一堂课下来,教授和我们都会心地笑了,治学之道,在于启发思想,感悟真理。我窃喜:与良师为伍交流思想,与益友相伴探求智慧,研究生的求学生涯,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如此之年呢?
一场比赛
初春乍暖,学院一年一度的环校越野接力赛如期而至。场面异常热烈,拿到接力棒的瞬间,突然意识到手中紧握的不仅仅是接力棒,是众人的期盼,是集体的荣誉。在挥汗奔驰的道路上,总是有人在加油、鼓劲,没有了疲惫,感动于每位同学的热切目光,品味着暖暖的温馨。当比赛结束,大家欢呼雀跃,耳边响起掌声时,我狂喜:研究生的生活远不是枯燥乏味的事,更多了一些人生的意义,让我追求幸福的真谛。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读研的经历将使我增加一份智慧,积累一份沉淀,在这条路上,我时时惊喜着、感动着。在生命的转弯处,我重新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让我又从零开始,去体验从起点到终点,征服自己,超越极限的快感与美丽。(计鑫)
苦
工作之辛苦
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首先要调研、整合大量的数据资料,以进行课题探索和创新,还要从事各种设计,编制、调试程序,进行各种实验和分析测试。科研工作是由已知向未知的不断探索过程,没有人事先知道结果,这就决定了科研工作的重复性以及体力和脑力的付出都是巨大的。
学习之刻苦
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是广泛而又深入的,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异常刻苦。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要做出有科学价值有社会价值的成果,不仅要充分了解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做到“知己知彼”,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那就只有永无止境地学习。此时,学习的刻苦不再是“头悬梁,锥刺股”,而是孟子提及的“苦其心志”。科研之中,没有几次把体力、智力、心力用到极限,研究是难以成功的。
青春伴清苦
研究生学习阶段通常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为国家作出贡献、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佳年龄段,而广大的在读研究生每月只有几百元钱的补助,没有名牌服装,没有美味大餐,只是“寝室、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宝贵的青春年华没因清苦的生活而褪色,而是被难能可贵的科研成果点缀得熠熠生辉。
“苦尽甘来”人才出: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希望已选择读研之路的朋友们牢记“学海无涯苦作舟”,承担“天之大任”!(苗青)
尴尬
25岁,不大不小的年纪,既没成家也没立业,依旧在“学生”身份的掩饰下做着完全的消费者。虽然已经突破学士的壁垒,向着硕士冲击,但内心却更加惶恐……
看着15岁的学生,没有羡慕,却是恶狠狠的恨——恨他们虚度着青春,恨他们大声欢笑,恨他们横冲直撞,恨他们还是无忧无虑的学生。
相比之下,15岁的学生做得更加理直气壮,只有在面对考试时才稍微沮丧。而我,25岁的学生,思考更多的是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能赚多少钱。学生已经做得不纯粹了,沾染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于是,学生生活也变得不轻松、不美好。
原来,最开心的就是爸妈在生活费外额外给的零用钱。现在,已经没那个心情了,常问自己还有资格拿pocket money吗?
已经不能用“机会成本”来安慰自己,那些都是未知的;也不能把学费算作“待摊费用”吧,因为它确实是“风险投资”。最可怕的是,即将25岁的我还要继续做“学生”……
25岁,尴尬的年龄;25岁的研究生,尴尬的身份……(于航)
(作者:叶振环,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