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土师款滇菜:开篇语

土师款滇菜:开篇语

       不久前,在百花盛开、花香沁人的一个傍晚,在腾冲五星级的官房酒店的餐桌上,偶遇一位兄长,久闻其名,首次谋面。在大家随意闲聊到了滇菜与全国八大菜系时,这位书卷气很浓的兄长“发表”了一通令人瞠目的“奇谈怪论”。说奇,是他讲的内容、他的主张独辟蹊径,剑走偏锋,自成一说,难以驳倒;更因为这位兄长虽然身在餐饮业之外,却是对全国八大菜系、尤其对滇菜、对云南人文地理和民族风情等等十分熟知的一位“土专家”,侃侃而谈的言语中还不时流露出些许“狂人狂语”——
    “有的人说要把滇菜打造为全国第九大菜系,用心虽好,但却有自我矮化之嫌。看着别人高大,是因为你跪着。”
    “滇菜应该怎么定位?滇菜不是第九大菜系的位置,滇菜的位置在全国各大菜系的前面,是源头菜,是祖师级的菜……滇菜缺的不是质量和水平,缺的是挖掘、整理和现代的管理,更缺的是自信、底气和有力度的宣传……”
    此等观点,鲜有人讲,锋芒毕露,初听不免怀疑,但此位兄长从滇菜的起源、分类、特色,滇菜与其它菜系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充满“诱惑 ”,令在座诸人凝神思之,心甚往之。听着听着,觉得如此揭示云南地方人文价值的言语,就在闲聊中一谈而过,未免可惜,于是就与仁兄商谈,何不开一个专栏,对云南美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评点、介绍,让广大读者认识三迤的经典美食文化,岂不是一件大好事?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土师款滇菜》专栏。对于这专栏的名称,本专栏作者说,所谓“土师”者,土风、原生态、民间厨师者也(这位曾任县委书记、州委宣传部部长、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省委党校纪委书记的作者段斌说,之所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乐意挤时间写这一滇菜系列小品文,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宣传云南美食,为滇菜正名,所以,用“土师”做本人的称呼即可);“款 ”者,闲暇时邻居间互相聊天也,相当于四川人的摆龙门阵、北京人的侃大山,但云南人的“款”还有慢慢讲、逐步道的特性。作为本专栏的篆刻,也系“土师”操刀凑石而成。(原载2008年7月31日《云南日报》第11版《文史哲》)

耿嘉后记:

    “土师款滇菜”专栏,系2008年5月9日至11日在腾冲参加“艾思奇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研讨会”期间,与时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纪委书记的段斌闲聊至滇菜,所论颇觉有趣,即鼓动其写成系列文章,由我们《云南日报》专门宣传云南历史文化的专刊《文史哲》开辟专栏陆续编发。回到昆明后,经多次聚谈,终于7月31日将此专栏推出,到今天(2010年5月7日),已经刊出32篇。为便于关注滇菜的读者“奇文共欣赏”,将已经刊发的各篇陆续转载于此。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耿羽 宝葫芦 +3 2010-5-7 18:49
  • 耿羽 +3 2010-5-7 18:49

TOP

土师款滇菜:天下第一款滇菜

天下第一款滇菜

土  师



    诸位看官,在下说滇菜是天下第一,有的人可能心存疑虑,不要紧,请跟着在下往前走,您就会慢慢认同这个“第一”。在我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之星空中,云南的明星有多少颗,说不准,但是,云南确实有一把全国第一的灿烂星辰,这是事实。从远古的秦楚相争与庄  王滇、西汉北击匈奴与开西南夷、唐代南诏崛起与大理兴盛、“宋挥玉斧”与“元跨革囊”、直到近代的护国首义,打响讨袁第一枪与滇军血战台儿庄、滇西抗战、全国唯一陆上和空中“输血”大通道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红土高原,上演多少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七彩云南,奏响多少中华唯一的精美乐章!偏居祖国西南边陲一隅有时似乎无足轻重的云南,往往在历史前行的特殊时刻凸显其极为关键的战略地位,常常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也许,正是这种历史的变化发展与中华文化之深厚累积,加之瑰丽的三迤之雄山大川,才孕育了包括按照国际惯例应称之为“国歌旋律之父”的天才音乐家聂耳、大众哲学家第一人的艾思奇和“狂飙诗人”柯仲平在内的众多蜚声中外的大家英才;也许,只有这方神奇的红土地,才催生了中国第一个水电站,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条电线,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关,开办了近代中国名震中外的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从中走出了人民共和国的两位元帅,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这才打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锦绣中华好河山。这是历史,改不了,也不用争。
    说到菜系,确实,现在全国公认的是川、鲁、粤、扬、闽、浙、湘、徽八大菜系,但是您知道吗,这八大菜系的源头在哪里?在咱们云南!有何依据?请问:全中国人的老祖是谁?是元谋人呐!距今170万年前,这是咱全中国有史可考的祖先,谁的资格有他老?没有。人活着就要吃饭,要吃饭先要做饭,做饭的现代说法叫做“烹调”,烹调出来的菜多了,叫做菜系,云南菜系即滇菜系列不就是全中国最早的第一菜系、源头菜系、祖师级的菜系吗?!聪明的云南先民在繁衍生存中发现,雷电山火烧过的肉食好吃,且不闹肚子,不害病,于是告别了茹毛饮血,发明了钻木取火,有了火塘;人活着就要吃饭,吃饭就要讲究色香味,就有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烹饪;泥巴被火烧后会变硬,于是有了最早的土锅、陶罐;打来的野味、杀了的家畜吃不完,抓几把盐巴揉一揉,挂在火塘上,就成为了麂子干巴、牛干巴、腊肉、火腿;吃多了肉,油腻了,在山洞外的树上扯一把叶子揉揉,放在小土罐里在火塘上烤一烤,冲上滚水,就成了最早的普洱茶与茶道;吃剩的豆子,放在陶罐里,过几天一看长毛了,唉,倒了怪可惜的,撒上点盐巴和辣子搅一搅,唔,味道蛮不错,这就是最早的水豆豉。由此演变,就“发明”了后来的豆瓣酱、卤腐、腌菜、茄子鲊等等酱菜;吃不完的包谷米饭藏在树洞里,过几天淌出汁水来,老熊喝了醉了,倒了,元谋人一喝,唔,也醉了,从来没有的痛快啊!这个是哪样?力气大得很嘛,把人都放翻了,叫什么?原始人语境中,三最大,九是三的三倍,那就叫酒吧。
      勤劳智慧的云南先民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包括饮食文明),其中,滇菜就是这文明宝库之中的璀璨明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云南的腌腊制品,品种之多,腌制方法之巧,全国第一;云南的米制品,味道之好,加工方法之多,全国第一;云南的民族民间菜,从种类到口味之多、再到各种烹调方法之令人匪夷所思,更是全国之最!鲜为人知的是,滇菜四大名厨之一的解德坤大师,技压群雄,夺得过1959年全国首届烹饪大赛冠军,可谓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位全国烹饪状元,并且是与同为滇菜大师的彭正芳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主厨十多年的为数不多的几位高级厨师。解德坤在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应“云南王”龙云之子的邀请,远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波斯顿献艺,得到美国众多媒体和海外华人的高度评价,《纽约时报》以“毛泽东生前大厨师解德坤来美表演精湛技艺”为题,对解大师和滇菜做了全面报道。解大师主厨的餐馆生意火爆,应接不暇,美国的高官富贾以能够品尝到解大师做的滇菜为人生幸事。解大师美国之行,让美国和西方真正领略了中国各大菜系之源头菜、原生态菜——滇菜之迷人魅力,写下了滇菜走向世界的骄人一页。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滇菜这颗璀璨明珠的认识远远不足,让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现在,让我们来为滇菜正名,还滇菜的真实面貌。在下把滇菜分为六大系列:民族民间菜系列,山珍水产系列,筵席菜系列,腌腊系列,米制品系列,糕点糖酒系列,将在以后逐一介绍。(原载2008年7月31日《云南日报》第11版《文史哲》)

TOP

土师款滇菜:国宴名肴建水气锅鸡

国宴名肴建水气锅鸡


  滇菜是源头菜,祖师级的菜,外行人可能以为原始有余,品相不足,口味不好。依在下看来,滇菜佳肴,犹如天上繁星,海底珍珠,美不胜收。众美之中,头牌当属“建水气锅鸡”。何以见得?有“四绝”为凭。
  “一绝”:主席夸赞,总理亲点。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龙云先生用滇味名菜“建水气锅鸡”宴请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夸赞;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就亲自点了滇菜名肴“建水气锅鸡”作为国宴的主菜。到得开宴之时,揭开盖子,热气扑面,香溢四座,鸡肉滑嫩,汤鲜味美。那种味道硬是太板扎啦!尼克松总统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对其美味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叹道:“味道太鲜美了,真想连气锅都一起吃进去!”这一“以气锅鸡唱主角、美国总统极言赞美”的国宴花絮,被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为我中华增光添彩,滇菜“气锅鸡”蜚声四海,传为一段美好佳话。
  “二绝”:造型独特,世界唯一。建水气锅古铜色荸荠型的外貌,古朴大气,庄重厚实,构造神妙,烹调之巧,世界唯一——放眼世界,烹饪之锅百千万种,数不胜数,但谁见过有如我云南建水气锅之独特造型——揭开锅盖,锅中心一根管子拔底而起,且管子是空心的。此锅的机巧就在这根空心管子。烹调时,将肥壮土鸡宰杀料理清楚后放入气锅内,在气锅下置一口土锅放入清水,大火烧开,水蒸气由空心管进入气锅(气锅由此得名),高温蒸气既熏熟了鸡肉,又在气锅内凝聚而成高级蒸馏水——极度鲜美之鸡汤。中华饮食讲究美器配美食,建水气锅鸡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建水气锅是建水紫陶的经典作品之一。建水紫陶,以其“色如紫铜,声似罄鸣,光洁如镜,永不褪色”之独门绝技,跻身全国四大名陶(江苏宜兴、广西钦州、四川荣昌、云南建水),被称为“全国独有,陶坛一秀”。如此全国独有之紫陶制成世界唯一之烹饪美器,配上烹调大师烹出的稀世美味,真可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您说,这不是世上唯一绝配是什么?成为滇菜之中的头牌,自然是实至名归喽。
  “三绝”:滇南土锅,皇家贡品。说起滇菜头牌气锅鸡,还真是有点皇家“血统”哩。相传,当年乾隆帝南巡,来到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县)。临安府尹事先曾悬榜征聘烹饪高手为皇上做菜,一位青年厨师身怀独门绝技揭榜应聘。只见在皇家御宴之上,厨师抬上一个土锅,皇上正纳闷之间,临安府尹上前揭开锅盖,顿时,一股奇香飘出锅来,香溢华堂,勾出肚中馋虫,教人垂涎三尺。乾隆先闻之,继尝之,龙颜大悦:“好菜!”由此,气锅鸡“浮出水面”,名声大噪。
  “四绝”:传统药膳,滋补上品。器是美器,鸡是土鸡,加上云南特产三七,就是以大补气血入选《中国名菜谱》的传统滇味药膳——“三七气锅鸡”;若放入天麻(以昭通小草坝野生天麻为佳),就是闻名中外的“天麻气锅鸡”,其平肝息风、养血安神、治疗头痛失眠之独特功效,民间世代相传,为传统药膳之上品;若把土鸡换为绿头土公鸭,放入虫草,即为“虫草气锅鸭”,则是被云南民间视为滋阴养颜、固本培元之首选药膳;其滋阴壮阳功力之好,也足以让所谓壮阳类药品失色汗颜。
  “气锅鸡”好吃,三迤做法大致相同。在下经过多年修练,悟得“鸡宰料水腌火”六字真言:“鸡”,应选土鸡中肥壮刚下蛋之母鸡或刚开叫的公鸡(气锅鸡所用的鸡必须是土鸡,若是饲料鸡则鲜味尽无,有形无魂。如何买到好鸡,在下曾有小文“买鸡三部曲六字真经”发在本报可参照;如何买到土鸡,学问很多,一言难尽。买毛滑脚细、掌心肉垫小、脚杆粗糙、品相独特、粗野生猛的,大抵不错);“宰”,放血宜尽,拔毛宜光,精盐搓揉,斩块焯水;“料”,不宜多,只姜块、葱结、精盐、料酒、胡椒粉而已;“水”,土锅内之水以山泉或清纯井水为佳,自来水因有消毒剂,味道差矣;“腌”,焯过水的鸡块,撒精盐腌上两三小时入味(这个环节,十分紧要),就可以放入气锅上灶蒸制了;“火”,硬杂木为上,电炉煤气石油气次之,煤炭最次。
  喔呀,这“六字真言”,一般不外传哩,阁下知道了,自己试着做做尝尝,好吃悄悄乐,千万莫声张啊。【土师款滇菜之二(筵席菜·1·)】

(原载2008年8月7日《云南日报》第11版《文史哲》)

TOP

土师款滇菜:“米”、“汤”状元过桥米线

“米”、“汤”状元过桥米线

土  师


  现代社会,交通极为便利,地球变小了。古代人们梦想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正在成为现实。在中国,在海外华人圈中,在有点根底的美食家中,只要问,云南美食您能数出哪几款,除了国宴名肴——汽锅鸡外,多半会说,哇,还有“过桥米线”。哎哟,合了,我们云南过桥米线,那是“山珍中间的鸡枞——扎实哩好啊!”但为何这回款的题目要写“米”、“汤”状元呢?诸位看官莫急,且容在下慢慢道来。
  “米”哩,米线、米制的食品是也。云南是全世界稻米的原产地,千万年繁衍生存的悠悠岁月中,聪明的云南老百姓将米制食品的加工做到了登峰造极——米线、卷粉(米干)、饵块、饵丝、糍粑、年糕、米凉虾、甜白酒、米酒、米糕、糯米灌肠等等,至于把大米磨成米粉掺到各种荤素原料中做出的“腌醡”(云南酱菜中的一类)那更是数不胜数,最有名的有玉溪江川萝卜丝醡、昆明官渡茄子醡,等等。喔呀,不能款了,再款口水要流下来了。且打住,来说米线。云南周边的两广、川黔等地把米线说成是“粉”,那是十分不准确的。“粉“是什么,极细腻极微小的物质之集合体也,如面粉、粉尘,等等。那么大米加工为米团压制成线状的有韧性的米制品,能称之为“粉”吗?来看看我们云南人,把大米经过浸泡磨粉蒸熟成团压榨加工成线状的食品,称之为“米线”,这云南人有多聪明,语言的技巧有多高,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米线按加工讲,分为酸浆米线、干浆米线、水洗米线等;按形状讲,分为粗米线、细米线、空心米线、甩手米线等。云南米制品之多(包括其它粮食制品——以后章节再款),价格之便宜,加工之方便,味道之鲜美,说句广告词:中华第一,全球独创!不论何人,腰包中摸出三五块钱,就可美美地吃上一大碗米线或米干,其“帽子”(江南称为“浇头”,四川叫做“哨子”),有大酥牛肉、黄焖大排、扒肉、杂酱肉末、鳝鱼叶子、蒙自香酥等等。要是天热了,来上一碗凉米线,看着那白醋酱油姜汁蒜水油辣子、花生核桃芝麻酱、韭菜豆芽青红丝一一浇在软糯滑韧的米线上,忙不迭狼吞虎咽送下肚,酸辣咸香甜回味上来,化成两个字:爽啊!如果花上七八元钱,即可很奢侈地吃上一套“过桥米线”了。
   汤哩,那是很有名堂的。过桥米线,除米线和配料非常讲究之外,关键在汤。这汤是用壮鸡、老鸭、云腿筒子骨、鲜排骨、腿肉等精心熬制的,盛进特制的大海碗,将切得极薄的生鸡脯片、腰片、肉片、火腿片放入,转瞬就可烫熟。过桥米线的汤源自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从前,有个秀才为了考功名,把自己关在蒙自县南湖的岛上,昼夜苦读。他的贤妻天天为他送饭,可因为路远,饭菜送到后常常凉了不好吃。秀才的妻子有一天炖了一只肥母鸡,发现飘着一层黄黄的鸡油的鸡汤非常烫手。她拿了个陶罐装了鸡汤,放在竹篮里,又带上秀才非常喜欢吃的蒙自特产的米线和肉片等佐料。到得岛上,妻子把肉片等佐料放到鸡汤里烫熟,又放入米线。秀才吃着这热乎乎香喷喷的鸡汤米线,味道非常鲜美,心情别提有多好喽。想着妻子送饭要经过南湖上的桥.便对妻于说道,今天这个美食就叫过桥米线吧。 此后,过桥米线的做法和美名便在世上传开了。
  说起过桥米线之烫,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掌故。话说当年大清朝重臣李鸿章出使法国,法国外长请李吃冰糕。刚拿出的冰糕冒着白气,李大人从未见过,误以为很烫,将冰糕拿在手上猛吹,接着咬上一口,冷得差点冻掉了大牙,法国外长等洋人哈哈大笑,李鸿章尴尬万分。待法国外长来中国,李鸿章便请他吃云南过桥米线,那大海碗装着高汤喷喷香喽,上面一层胶状油覆盖,没有一丝热气,法国大使端起碗美美地喝了一口,马上烫得蹦了起来,哇呀呀大叫,眼睛珠子都差点烫掉下来了。众人差点笑歪了嘴。真应了咱们中国谚语:油烫不冒气,烫死憨女婿。那李鸿章大人总算靠咱云南过桥米线挽回了面子。
  诸位看官知道,我们云南有一位蜚声中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在她盛年名满中外之时,中国京剧院特请她进京,她坚辞不去,为何?理由嘛,她坦言是云南这块地红土地养育了她,她要回报云南人民,另外是云南的米线好吃,她离不开。关肃霜老师每次到内地或国外演出,回到昆明之后不回家,先去馆子吃上一大碗米线方才打道回府,这在云南戏迷中是尽人皆知的佳话。
  说到这里,就可知道为何本回标题要写“米”、“汤”状元——过桥米线了。云南过桥米线将饭、菜、汤极高明地三合为一,既快捷,又价廉,还极好吃,这不是快餐美食中的“状元”吗?若问这“状元”哪里最好?昆明城中有几家都要得,但当今最正宗的嘛,当数蒙自城中“华光园酒楼”的王记菊花过桥米线,那大海碗中飘着的黄生生的一层鸡油,那不用味精只用特制油豆面提鲜的绝招,那飘在滚烫鸡汤上的片片**花瓣,别提有多诱人了。闭上眼睛慢慢喝一口汤,那种味道,看官去品尝了就知道有多好吃了!【土师款滇菜之三(米制品系列·1·)】

——原载2008年8月28日《云南日报》第11版《文史哲

TOP

土师款滇菜:腌腊之王——宣威火腿

土师款滇菜


腌腊之王——宣威火腿

土  师

  在滇菜中,在云南原生态食品中,腌腊制品的历史可谓非常悠久,神奇诱人!如果问,世界各国腌腊食品“同场竞技”,金牌属谁?当然是中国;如果问,全国腌腊食品“擂台比武”,谁占鳌头?当然是云南。云南腌腊食品数量之众多,味道之奇美,做法之独特,在全国独占鳌头,没有哪家比得上。云南腌腊又分为“荤腌”和“素腌”。“荤腌”是腌制而成的肉类(或以肉类为主,素菜搭配),“素腌”即是云南人平常说的酱菜(“素腌”后文将会慢慢款到)。
  在电冰箱和冷库发明之前,人类一时吃不完的肉类如何保藏?这个难题难不倒地球村的先人们。答案是将肉类藏在天然的冰雪中,或者是用盐巴把肉食品腌制之后保存起来。现在搞不清楚,人类历史上是谁发明了用盐巴把暂时吃不完的鲜肉腌起来,自然风干后长期食用的办法。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红土高原的云南先民们是用盐巴腌制肉类品种最多、方法最神奇的大师。盐腌、罐腌、熏腌、泥腌,吹的、舂的、捆的、掏的,种种腌制方法,古朴、实用、神奇,在下自会一一款来。本回要款的是荤腌,即腌腊之王——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在腌腊食品中称王是有由头的。首先,早在1915年,宣威火腿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是与浙江金华火腿、江苏如皋火腿齐名、蜚声中外的中国三大著名火腿之一,被称为“云腿”;其次,宣威火腿走向世界,扬名海内外与一位云南名人有关,他就是云南著名实业家浦在廷先生。浦先生育有三子四女,长子浦承统子承父业经商,次子浦承纲“黄埔”二期学生,三子浦承绪加入中共;大女儿浦承静出嫁较早,另三个女儿浦代英、浦石英、浦琼英1937年到了延安,投身革命。其中,浦琼英(卓琳)1939年与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的邓小平结婚,传为佳话。浦家可谓“资本家中的革命家庭”。第三,浦先生不仅思想进步,支持革命,而且搏击商海,建树非凡。1923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名特产品赛会上,浦氏兄弟创制的宣威火腿罐头荣获优质奖章。为表彰浦在廷兴办实业对革命的支持与贡献,孙中山先生为之亲笔题词“饮和食德”(这就是现在驰名世界的云腿罐头生产企业——昆明德和罐头厂“德和”之由来),宣威火腿和云腿罐头由此声名远播远销东南亚,蜚声海内外,故浦在廷先生实为推动宣威火腿走向世界之第一人。
  宣威火腿之所以独特,是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饲料、水质、猪种有着直接关系。在下的不少友人都是宣威农家出身。一位宣威战友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你知道宣威火腿为什么这么好吃吗?那个做火腿的猪是用我们宣威原生态的包谷和洋芋催出来的。现在用饲料激素喂出的猪,腌出的火腿,味道“走火”了,花钱请我吃都不会吃。宣威火腿系在每年霜降到次年立春之前,用乌蒙山特产名猪——乌金猪之后腿,切为琵琶形,用云南思茅磨黑产的盐巴反复搓揉,移至大缸中,层层叠放,盐水腌透,时辰腌够,提出挂在背阴透风处或火塘边,腌制半年后方才成熟。腌制时间越长,口味越好,愈显珍贵,人称“老腿”。切开火腿断面,但见红白相间,白者状若凝脂,红者色如玫瑰,清香远溢,入口油而不腻,咸中有甘,透出乳香,味美极为可口。
  宣威火腿色、香、味、形俱美,在餐饮界素有盛名,是烹制滇味名菜的特殊主料或配料,如 “火夹鸡枞”、“金钱腿片”、“火丝虎掌菌”等滇味传统名菜中都是云腿(即宣威火腿)“当家”。
  其实,在云南这块神奇的红土地上,宣威火腿只是滇产火腿的杰出代表而已,口味与宣威火腿相似或独有特色的火腿比比皆是。据在下多年研究,可以说,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云南山区半山区农村,随处可见农家自制火腿,且风味各异,各有特色。如丽江三川火腿、鹤庆火腿、楚雄火腿、大理诺邓火腿、怒江老窝火腿、兰坪通甸火腿,滇东北的昭通火腿、昆明的绿劝撒坝火腿,等等。火腿腌制方法大同小异,也有“独门秘法”腌制的,如著名的大理剑川诺邓火腿,就是将含有盐巴的稀泥涂满整支猪后腿,腌制成熟的(就是民间所谓的“泥巴腌火腿”);而怒江泸水的老窝火腿,则是将揉过盐、腌至半干的猪后腿挂到火塘上,经柴烟长期熏制而成。笔者在怒江的一位怒族友人家中尝到一次老窝火腿,印象极为深刻:大土碗盛装的老窝熟火腿,焦黄酥软的火腿皮,包裹着烟紫色的晶亮火腿肥肉和紫色更浓的火腿瘦肉。满目烟紫,异香扑鼻,散发着浓郁的民族地方风味,叫人心痒难忍,馋涎欲滴,忙不迭咬上一大口,喔呀,满口流油之中,微微的烟熏味裹夹着醇正的火腿味让人陶醉,口感咸中微甜,软糯甘美,奇香挂齿,令人啧啧叫绝!在号称东方大峡谷的怒江,与少数民族兄弟大块吃着老窝火腿,大口喝着傈僳族布汁酒(傈僳族的原生态小锅烤的包谷酒,后面章节将会款到),火塘柴火彤红,耳边山风呼呼,满目峡谷苍翠,那份享受,那种惬意,语言难以形容!
  除火腿之外,云南各地农村(包括一些城乡)家家户户均会制作腌肉(因腊月间制作的腌肉味道好,保存期长,故腌肉也称之为腊肉)。云南腊肉味道之美,品种之多,十里不同风,隔村不同味,可谓“村村的地道都有高招”,不可一一尽表。在下一位大理宾川挚友制作的腊肉,煮熟之后,晶亮香醇,入口绵软,腊味纯正,味道之香,口感之美,叫人久久难以忘怀!【土师款滇菜之四(腌腊系列·1·)】

——原载《云南日报》2008年9月4日《文史哲》

TOP

土师款滇菜


菌中王后


土   师

  


  来云南旅游,好看的地方太多,好吃的东西也太多,看什么,那是另一个话题,且按下不表;吃什么,可就有款场和讲究喽。款吃,在下款的滇菜六个系列将为您展开一幅幅色彩斑斓、味道绝美的滇菜神奇画卷。本回要款的就是云南菌子中的王后——鸡枞。珍贵的菌子中,鸡枞以其滑嫩鲜美而集太多宠爱于一身。可以说,没吃过云南菌子,只能算半个美食家;没吃过云南鸡枞,就不能算到过云南。云南菌子之多,有若天上繁星(全国可食用菌子938种,云南就有8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85%);味道之美,令人过舌难忘。而鸡枞在其中称是王后,它可炒、可溜、可汤、可炸、可腌;可独挡一面,出任主帅,办成鸡枞全席,也可降低身段,当个配角,成为著名佳肴的绝妙配菜。
  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鸡枞出云南,生沙地间之覃也。”它具有“益味、清神、治痔”之作用。
    明嘉庆年间,因廷议朝政遭贬充军云南的状元杨升庵,在滇品尝鸡枞后,大为惊叹,赋诗赞曰:“海上天风吹玉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翁前往华阳洞,分得琼英一两枝。”清人曹树翘在《滇南杂志》中生动地描述过鸡枞:“土人盐而脯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代以酱豉,其味优佳,浓鲜美艳,侵溢喉舌间,为滇中佳品”。清乾隆时期的著名学问家赵翼随军入滇,吃过鸡枞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盛赞之曰:“老饕惊叹得未有,异哉此鸡是何族?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鸡枞之美名,由此大噪,远播海内外。
  关于鸡枞的鲜美与勾魂,著名作家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中曾有过如下惊叹:“说到鲜,食遍全世界,我觉得最鲜的还是中国云南的鸡枞菌。用这种茵做汤,其实极危险,因为你会贪鲜,喝到胀死。”
  鸡枞的种类很多,有黑鸡枞、青鸡枞、黄鸡枞、白鸡枞、草鸡枞等等。其中以黑鸡枞的品质为最好,青鸡枞、黄鸡枞次之,白鸡枞和草鸡枞最次。鸡枞产季为每年的六至九月,多半生长在半阴山的红壤山林中,或田野草丛中的白蚁窝上。鸡枞这东西很有意思,一场大雨过后,天一放晴,鸡枞便破土而出。黄鸡枞往往是独生独长,大的菌杆茶杯般粗细,菌盖一寸多厚,直径一尺还多,可重达一两公斤,算是鸡枞中的“巨无霸”。其余黑、青、白、草各色鸡枞则是一群一群、一窝一窝地冒出来,菌盖刚出土时像导弹头,以后逐渐展开如伞状,一两天后身子急剧窜高,此时采来烹食,味道最好,其鲜甜、嫩香可与鸡肉媲美。待鸡枞的伞盖长大了,撑破开来时,鸡枞就要谢了,此时的鸡枞味道,大不如菌伞初开之时。记得幼年时光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上山找菌子,有时运气好,碰上一窝黑头鸡枞 ,无异于今天买彩票中了头奖,麦麦嗓,太高兴喽!但是,此时可独自高兴,却不能大叫,否则,第二年来,这个窝子就不出鸡枞了。老道的做法是,拿鸡枞不要拿完跟,在窝边洒上一小圈米粒,这个鸡枞窝子就可年年拿到鸡枞了。嘘,这可是家传绝技,切莫外传喔!
  山民捡到鸡枞,或可美餐一顿,或可卖得银钱再买来油盐衣物贴补家用,算是天降之财。因此“冒出鸡枞”也就成为云南人的一句很有意思的乡土俚语,常用来形容出类拔萃的人与事。记得一位有点才能又很自信的人士,就曾自诩是“某某县的一朵鸡枞”。
  鸡枞吃法极多,可以制作许多种特色菜肴,如“生煎鸡枞”、“红烧鸡枞”等等。被海外称为毛泽东的厨师滇味大师解德坤的拿手名菜中,就有“网油鸡枞”、“汽锅鸡枞”、“火夹鸡枞”、“椒盐鸡枞”等。鸡枞也可经过加工制成干鸡枞、腌鸡枞或油鸡枞,可供常年食用。其中,最独具云南特色的是油鸡枞。当然,这油鸡枞又可称之为全世界某(读去声)得,全中国唯一喽!凡资深美食家,都对云南道家素食十分推崇,而在云南道家素食中,油鸡枞是以素代荤之王牌,有“宁吃油鸡枞一口,不吃憨猪肉半斤”的说法。每年夏秋鸡枞上市时,道长道姑倾其所有,购入大量鸡枞,洗净之后,撕成小条放至锅中,加入菜子油、花椒、干辣子、精盐慢慢炸干其水分,加工成油鸡枞,存入坛罐中密封,一周取出一小碟佐餐,谓之打“牙祭”,一直要吃到第二年鲜鸡枞上市,算是清苦的宗教生活中的一种高级享受吧。
  油鸡枞呈深板栗色,油润光亮,形同琥珀,醇香独特,味道绝美,营养丰富(据分析它含有多种维生素,仅氨基酸成分就达18种之多),是云南民间家宴的宠儿,是滇菜中的亮色,也是吃米线、面条的绝佳配料,放了一点油鸡枞,那普普通通的米线、面条,立马就有了浓郁的云南味道!
  20多年前,我的一位北方大嫂来云南,尝到我外婆炼制的油鸡枞后,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我的娘吔,天底下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土师款滇菜之六(山珍水产系列·1·)】

——原载《云南日报》2008年10月16日第11版《文史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