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中国小吃1·泾川长面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怀群)中国小吃1·泾川长面

从古代一直曳到今天,这就是泾川长面的长度,这是一代一代泾川妇女擀的长面曳在一起了。
  长面是怎么擀成的呢?没有力气的女人擀不了,有力气不使力气娇贵的不知高低的女人也擀不了;有力气无智慧的女人擀不了,有力气有智慧无品行的女人也擀不了,力气智慧品行三者皆有的而无爱心不会爱人没有爱情的女人也擀不了。
   这块土地是西王母发祥地,是中华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文明与文化从这里发源,而源头的先祖们就格外严格的要求自己,因为严格要求严厉指教才造就了这些小吃和做小吃的人,才有了这小吃既高且难的水准,要不然,天下各国人人都会做了。
   调面,要石磨磨的三遍面,三遍面指磨一次用绸箩箩一次,磨三次箩三次后的面。现在的优等粉不行,要有筋丝的麦子磨的面最好。过去用荞麦秆烧成的灰淀成的灰水调,现在用少量的碱水,适量以人吃时尝不出有碱但要起到晶与韧的作用。调面要用黑瓷盆,瓦盆搪瓷盆往往因用力过大而使面盆受伤断裂。调面水一点一点那么往面内溅,另一只手快快地动面,摸搓,不久,面成了索子,索子极细极长,大小均匀,然后挽高袖子,放下水碗,盆放在风箱上,人高高的站着,那么用手搓,一直是搓,20分钟过去,搓了再搓,满盆还是面索,不要怀疑一直搓到什么时候,就这么搓下去,搓了再搓,面有了块形,许多面索粘成了团状,但随时可散,再用力搓,半小时过去了,加几滴水,再搓,反复多次,面看起来很干,但水不能再多加,就用手那么压、搓、挤、揉,从外往内,如包包子,口子在中心。近1小时过去,1块面成了,约五六斤,用湿毛巾包了,放在无风的温暖处,再调另1块,1块面正好擀1案板,面的单位是“案”,一般人家每顿擀3案面才够吃。
   调了几大块,将面块放二三小时,就可以擀了。案板是用百年的4尺宽6尺长的杏木枣木梨木板做成的,人站在案下,小媳妇就要站在小凳子上。与案一样长的擀杖先不用,先揉面,不用撒面泼(干玉米面或小米面,防粘),那么揉了又揉,面已比刚才柔和了许多。揉10多分钟,用拳头压成饼状,用小擀杖从外一点一点、一圈一圈擀开去,再卷到擀杖上,推到前拉到后,一下一下边推边搓,力用在掌心上,不能轻不能重,轻不见效,重使面裂纹。再换上长擀杖,以满案的幅度,大跨度地大力度地推进去,拉出来,出----出----地响着。每一次拉开,均匀撒了玉米面面泼,防止粘,每卷 一次,让一点,一让一让的作为擀杖卷 面和这次来去擀的起点,面始终是 圆的。有的人擀面面起了大泡,边上有了口子,中间裂开,便是外行。要在4乘6尺大的面积里擀成一样厚,不烂不硬不软即好。擀好后,再撒 一次面泼,卷 在擀杖上,一前一后叠 起来。切面刀有尺五长或2尺长,10斤 左右重量,是专门切长面的。一只手抡起来,是抡不动的,只有拖在案上, 一下一抬刀把,左手压在面上,指甲盖要弯曲得看不见,四指的第二骨节突出,以此骨节与刀紧逼,骨节每次往后让的距离,就是面的宽窄,让 一下,刀抬起,切一下,让一下,切一下。外地人一刀 一刀切,一天也切不好面。她们切,只听咣当咣当响,以一秒钟切一次的节奏,切一会,停了,将那面提起来,一样的长度,无一根断的,宽窄适中,中间一折,便是一把子面,一案面切四五把,直到擀4案5穿切完为止。
   大黑老锅里正烧开水准备下面,后锅里开始炒汤,即炝臊子汤,将不足半斤大肉切成黄豆粒大的方块,倒一点清油,很少很少,倒入葱花和大量的辣面一炝,倒入臊子肉再炝,速加黄花节、薄薄的豆腐小丁,这么炝三五分钟,再加上少许鸡汤,红红的辣子面就油油地漂起来,吹一口有洞,不吹便漂着罩着汤的表面,将臊子汤舀出来,再兑上鸡汤、开水,扔一点绿色小菜和鸡蛋饼切成的菱形小块点缀。大锅的水早已沸腾了,一次下一把面,只沸一次,就捞,在凉水盆里冰了,手抓起面,高举过头顶,面的下头还在盆里,脚踮起来,胳膊不能举得再高,提起面,水淋干,一折一折放在碗里,只有少半碗。用汤浇3次,倒3次,上面搁少半勺汪汪的辣子臊子汤,再加一勺汤水,这便好了。4个茶杯口大小的小碟里,大蒜切成纸厚的片状,浇了盐醋;再是咸韭菜、芹菜,加一个黄瓜丝或其他小菜,就着4个小菜“吸溜”、“吸溜”吃起来。
长面之柔之韧之细,那汤之鲜之荃之味长,你无论如何不相信是用很简单的材料做出来的。
  吃长面要会吃,要用筷子操,你会操吗?外国人用筷子把长面缠起来吃,好久缠不完3根面。要用筷子挑一撮,高高举起,入口,闭住鼻息,响响地吸3次,全入口了,稍品,不可多嚼,不挑起不响响地吸,吃起来不香。如吃米饭一样大嚼,也枉费了妇女们的手艺。
  过年吃长面时,你听吧!千家万户的大门以内,是吸溜吸溜的响响声音,此起彼伏,整个村子被吸成一片,如吸得天与地接近,听者香得口水长淌,不想吃也要吃。而不会运气,那汤面的辣子汤会呛得你咳嗽不止。而会运气者,吃得满面红光,香气四溢,心平气和。
  无论是中央首长,省长厅长,或是博士农夫,人人都来吃,人人都想吃。尤其是大人物,来泾川必吃细长面,比吃国宴还吃得满意,他们坐车过河上山到闭塞的村落吃一顿长面,便舒心及了,不怕路远,不怕落下不廉洁的名声,只要能吃上泾川长面。走出泾川方园地面,哪里人可以做出如此风格鲜明进入经典水准的面食呢?
  你吃长面时的口感口味,我是说不出来的,但大家的感觉是,什么都吃腻了,长面吃不腻,如果吃腻了,那是你的母亲或妻子姐妹根本不会做饭,没有做出地道的长面。什么都吃不下,唯长面能吃下。泾川长面已脱了俗。
   擀长面的把式不过20出头,十六、七的女子就出手了,手艺很绝了,不是到了中年老才能学会。所以,擀长面的主角还是十八、九岁到二十五六以下的女性。
  有人说,泾川女性薄切细擀了千年百年,泾川长面成了中国的国粹。她们终生擀长面,把面擀得线一样细一样白,面之细之长之长之韧之白,使你分不清面是线,线是面。人们说,长面不是擀出来的,是从棉团般的面团中抽出来的。凡是  泾川女性都会擀细长面,不会擀细长面的女性没有资格得以泾川女性的称谓。泾川是细长面的诞生地之一。
  年轻人总要说,擀长面是泾川女性表达爱的唯一方式。她们懂得,只有在吃饭中才能感受做饭者的美和饭之美,领略饭的万般柔情和做饭者的万般柔情,才会刻骨銘心。无论誰来吃,都等于接受了她们海洋般的爱心。面有多长爱有多长,面有多柔情有多柔,面有多细心有多细,味有多美人有多美。反正叫你吃10碗8碗(这里的小伙子吃10碗8碗是寻常事)还不满足,还充满诱惑魅力,教你一生也吃不够也忘不了,这就是泾川细长面。
泾川广产冬小麦,冬小麦是细长面的正宗原料,春小麦永远不能做成。长面在泾川是家常便饭,走出泾川却成了“名吃”、“国吃”,成了“美食之最”。当今世界,生产生活手段越被现代化代替越进步,而长面文化却越古老越有价值。泾川的灵光脉气被 长面曵着,泾川的民生大计文明程度越被长面曵着。长面的风格,是泾川人人生的主旋律,四季风雨弹奏着泾川之歌,每吃一碗长面,等于以吃的形式,咀嚼着五千年沧桑,吮吸着天地间精气灵光。
    从古代一直曵到未来,这就是泾川长面的长度,一代一代泾川女性擀的长面,连接在一起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