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北京民俗学俱乐部第一期活动网络讨论专区

北京民俗学俱乐部第一期活动网络讨论专区

        活动主题:田野中的学术与故事

        “做田野”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功之一。虽然,田野调查的直接目的是学术研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田野调查中也有许多远比学术研究多地多的东西,比如田野中发生的各种故事,田野中的人际交往,田野调查与生活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田野调查是一种综合性的包含着许多内容的研究领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主张将“田野调查/田野作业”扩展为“田野研究”。或许,这正是庄孔韶先生提出“不浪费的人类学”主张的主要原因。

        作为北京民俗学俱乐部的第一次活动,我们将“田野”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希望能够发扬民俗学注重将学术与民众的生活相结合,将田野与书斋相贯通的精神,推进民俗学田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活动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的关键词是“学术”或者说“问题”,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但不限于以下问题):1.田野在何处,如何确定自己的田野地点;2.如何进入田野,以何种方式进入;3.田野研究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研究范式(田野研究的限度问题);4.田野如何将历史与现实,学术与生活,文本与口头联系起来;5.如何深入田野,进行微观研究;6.田野研究如何与理论探讨相结合,或者说田野研究的理论关怀何在;7.田野研究中的伦理问题;8.作为方法论的田野,民俗学的田野观,田野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下半场的关键词是“故事”,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田野经历用“讲故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田野经历、田野心得、田野感受、田野困惑、田野乐趣、田野经验。


       网络专场的开辟是为更多愿意参加我们的活动,但是不能来北京或者不能在我们活动的当天参加现场讨论的学人,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期的主题是田野,所有关于田野的叙述,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不论是学术的,还是感受的,也不论是严肃的学术讨论,还是生动的田野故事,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视野。欢迎大家来分享自己的田野经历、田野故事、田野感受,也欢迎大家就田野过程中的种种困惑进行发问,虽然我们不一定可以解决,但是相信论坛上许多有经验的先辈能够帮助我们共同解决问题,或者给我们以建议。自己田野中的经验或技巧,也欢迎相互分享,以飨后学。图文并茂更佳。亲,田野中的欢乐也不要忘了跟我们分享哦。

[ 本帖最后由 小唐第二 于 2014-3-10 21:12 编辑 ]

TOP

我先来发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准备调查提纲,经常有一种不知道干什么了的感觉。比如我这次去范庄龙牌会,因为之前已经有那么多人做过相关的调查,许多还做的很不错,所以就没有设计详细的调查提纲,只是准备了一些问题。可是当我把这些问题都调查了之后,我却不知道该干啥了。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好像师妹们都说要回旅馆去了。

TOP

这次去范庄,可以说我几乎没有带着问题,刘老师的《民俗之研究方法与问题意识》中说到,一是检验修正,一是填补开拓。就是说一是对原有理论概念系统和个别推论进行实地检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给予重新判断与纠正;二是在实地发现新的现象和新问题,填补原有研究中的空白和补充原有的不足,同时通过这种拓展的努力使学科的理论方法更臻完善,对其它人文社会学科也给予积极影响。——刘铁梁:《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47页。所以我忏悔,我没有做到这两点,我没有带着问题去,反而带着一系列碎片回来。不管咋地,这次田野真的感受了生活。

TOP

我跟别人访谈的过程中,问问题干巴巴的,明显是目的性很强的那种,一点不像老师那样聊天式的,让人觉着很亲切。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

TOP

嗯,大力支持这样的活动,线上线下同时弄,挺好。

TOP

那天调查中偶然得了个巧,在调查香会的过程中,访谈那些拿旗子的人,因为拿旗子的人很多,所以分不清哪些是需要问的,哪些是已经问过了的。有一次问到一个大娘,他们的会叫什么名,说了三四遍,我听不懂就是听不懂。看到她的旗子上有字,就让她把旗子展开来看,上面果然有香会的名字。突然意识到,看到每一个拿旗子的人,我可以先去看她们旗子上的字,这样就方便多了。果然,就这样我找到了许多香会的信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