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宗教色彩—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3年09月24日 10:42 来源: 国际在线 李茜
原标题:藏戏里无法割舍的宗教色彩(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在其生存繁洐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精粹——藏戏。千百年来,这一带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浓郁宗教色彩的古老戏曲,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今天,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藏戏专家刘志群先生就和你聊聊藏戏与藏传佛教的不解之缘。
在藏语里,藏戏被叫作“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说,藏戏最早的雏型是由七姐妹演出,其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作为起源于宗教活动的藏戏,后来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有多种表现形式、富有生活内涵的表演艺术。
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藏戏与藏文化艺术专家刘志群先生认为,藏戏中反映的思想内容深受宗教影响,特别是它的传统剧目,既有反映西藏本土巫苯的神灵和祭祀礼仪,又有藏传佛教中的神佛和人物的演义故事。
“西藏的藏戏主要是民间藏戏,但是它和宗教有关系。因为西藏的文化是以藏传佛教的文化为主导,所以藏戏里面的故事多与宗教有关系,比如说佛经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历史故事,这里面都渗透了很多宗教的内容、素材、仪式。”
藏戏有八大传统藏戏,有的戏本身就是佛经故事,比如《智美更登》,来源于藏译经藏《方等部·太子须大孥经》,它是根据释迦牟尼为其弟子讲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成。即便是当代创作的历史人物剧《文成公主》,虽然其情节故事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改编创作而成,但该剧男女主人公——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则完全被当作藏传佛教中的“法王”和“绿度母”来演绎,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今年73岁的刘志群长期在西藏从事藏族戏曲研究。在他看来,藏戏更象是一种反映世俗生活、内涵十分突出的祭祀艺术。因为,藏传佛教在吸收西藏原始宗教——巫教与苯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带有全民性质,是为氏族、部落和村寨消灾纳祥、酬神蘸鬼服务的。特别是在藏传佛教寺庙里,活跃着一种宗教祭神舞蹈——羌姆,就属于极具艺术特色与宗教思想内涵的乐舞,它不仅是西藏各大寺庙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节目,也在其传承的岁月长河中与藏戏结下不解之缘。
“藏戏故事里面(有)表现庙会(内容)的时候,就要跳羌姆。但是这种羌姆与寺庙(表现)的羌姆并不一样。藏戏里面的羌姆是模仿寺庙的羌姆,(表演)相对随便。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感情的需要,穿插了民间的舞蹈,例如果谐舞,就是一种农民的圆圈舞,手拉手拉圆圈,反映丰收,祭祀神灵。”
西藏寺院中的羌姆表演与民间藏戏表演都要使用面具。藏戏的面具,既有象野兽图腾那样的民间舞蹈面具,也借鉴了宗教舞蹈羌姆的面具。刘志群分析说,与寺庙面具相比,藏戏的面具则多少带有一些民间世俗的色彩。
“藏戏中的面具也借鉴了羌姆中的面具,比如一些巫鬼的面具,(但在)制作方面不完全一样,寺庙里面有很严格规定,藏戏中的面具属于民间的面具,随意性就比较大了。寺庙中(面具)主要是用泥塑的,藏戏中(面具)也可以用布来制作,或者用别的材料来制作,制作出来的形象也变化的比较大了。”
在人类戏剧史上,共有三种古老的戏剧。它们是古希腊喜剧和悲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有意思的是,藏戏就其戏剧类型来说,与这三种古老的戏剧都有相类似之处。只有从历史和地理因素考量,藏戏受邻近的印度文化和印度梵剧的“宗教宣传剧”的影响更大。刘志群先生解释说:
“藏戏是祖国的民族戏曲,也有西方话剧的成分,用口译道白来表演,同时也有印度梵剧的一些表演的成分。因为藏戏在历史上受梵剧的影响比较大。像梵剧有个戏叫《龙喜记》,在藏戏里面也有这个剧,改编后叫做《云乘王子》。藏戏的形态很有意思,和希腊喜剧也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中国戏曲形态,表演里面有很多程式化东西。”
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藏戏在中国及世界戏剧之林中都独树一帜。刘志群说,西藏自1951年实现和平解放,特别是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后,政府对藏戏采取了保护措施,不仅组建了专业的藏剧团,也重视挖掘、整理各个藏戏剧种、流派,有些还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在他看来,要让当代藏族年轻人完全掌握藏戏的精髓,还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藏戏唱腔难度特别大,让年轻人掌握这种藏戏的唱腔,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国家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提供了很多资金。比如一个藏戏班,光制作道具、面具和服装一整套就要一两万、两三万。因为很多面具和服装都是需要用金丝缎或银丝缎做成。有的还要用金粉和银粉来制作,代价很高。由于国家的扶持,目前(藏戏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进展不错。”
事实上,藏戏虽然有不同流派,在今天西藏的现实生活中,它在民间却很普及、传唱表演的人也很多。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以农牧生活为主的藏族人来说,每逢节日,大家聚到一起演藏戏、看藏戏,庆丰收、祭祀、祈福,便是最好的休闲方式。也正因为这样,带有宗教味道的藏戏自然也就能世代流传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