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与《二泉映月》
阿炳与《二泉映月》
(原题《阿炳死后两天被发现 据说面孔上已被老鼠咬掉肉》)
2010年11月06日 广州日报
近日,一本名为《二泉映月》的书籍出版。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首次在书中公开阿炳的全部户籍档案。
1950年12月4日,阿炳辞世,孤独终老。阿炳的音乐征服了世界,小泽征尔表示,“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他创作的曲子《二泉映月》,是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世界倾吐他坎坷的一生。阿炳,一个街上的流浪者,他究竟有着怎样悲凉的人生传奇?《二泉映月》等乐曲又是如何被发掘、保护的?坊间关于阿炳的传说有哪些是以讹传讹?新书上架之际,黑陶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户籍档案首次公开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记者从出版方了解到:《二泉映月》的此次出版,首先是对阿炳这位民间音乐家逝世60周年的一种真挚怀念。其次,由于书中受访者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八旬以上,所以这还是一份容不得推延的“文化抢救工作”。作者黑陶告诉记者,“经过数年努力,深入寻访了16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其中包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发掘抢救和传播者黎松寿教授,有阿炳抚养过的孙女,也有1950年阿炳录音的见证者,有与阿炳有着深厚交情的前辈锡剧艺人等。”作者首次在书中公开阿炳的全部户籍档案。
书中,阿炳的邻居许忆和说,“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无锡市文联工作,调查阿炳事迹时,发觉有些年份和岁数不符,便查考他的生年,发现阿炳应是1898年出生。主要依据是:一,阿炳神主牌位上的记载。当年,在阿炳故居的家堂里,阿炳堂兄华伯阳取出阿炳的神主牌位,牌位外层写着:先祖师华彦钧霞灵位,嗣孙徒卫辰奉祀,享年五十三岁,里层的牌上写得很详细: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十八日子时。”
过继给道士一生坎坷
黑陶告诉记者,阿炳的父亲和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究竟叫什么名字,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从小就过继给本地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当儿子,成了一个小道士。华清和号雪梅,是无锡东亭镇人,中国乐器样样都奏得不差,其中以琵琶为最精。阿炳从小就跟华清和学习音乐。本地流行的乐器,他几乎样样都会,而且都奏得相当好。
有资料记载,华清和去世后,阿炳继任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但他参加当地的吹鼓手乐班的演奏,被道士们认为是有失道家尊严,将他逐出了师门;又由于他常独自一人到街头为群众演奏,惹恼了乐班,于是又被排挤出乐班。从此阿炳就成了在无锡街头流浪的艺人,由于贫病交加,阿炳30多岁患眼病结果双目失明,后被人们称为“瞎子阿炳”。不过,《二泉映月》抢救者、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黎松寿披露:瞎子阿炳至死身份仍是道士。
作为一个民间盲艺人,阿炳饱尝人间的凄惨苦痛, 因此他经常通过歌喉对旧社会进行抨击和抗争。北伐时期, 他用琵琶演奏了革命歌曲《打倒列强》。蒋介石背叛革命,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他又自编自唱揭露敌人。这一时期无锡人民在街头巷尾经常听到他用胡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爱国曲子。正是因为阿炳经常唱出人民的心声,所以他的名字深深印刻在无锡人的心里。阿炳在长期的漂泊卖艺生活中,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阿炳的音乐造诣已被中外人士所公认。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等一些享有世界声誉的外国乐队都演奏过经过改编的《二泉映月》。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11-6 19:5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