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的整体性开发
一、关公资源开发的现状
1.官方权力与资本商业化运作
湖北省的当阳市则以“根在当阳”为优势, 出版发行了朱正明先生的《关羽与关帝庙》、《关帝文化寻踪》 等多套画册, 引来台湾《中国晨报》、中视和华视等多家新闻媒体前来采访, 激发了许多台胞来鄂寻根的热情。仅近两年, 从台湾到当阳来祭拜关公的就有50 多个团组上千人次。当地第一家台资企业——彩釉砖厂, 就是台胞黄世洪在当阳拜谒关公并同当地经过几次交往后, 投资460 万美元与该市建陶公司合办起来的。目前, 台商在当阳的投资已达1200 多万美元, 共捐赠人民币132.6 万元, 兴办企业15 家。其他市亦大同小异。 [1] 阳关陵祭祀是当阳地区关公信仰的核心表现。新时期的关陵庙会已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各方势力的介入并在与本土资源的各种博弈中不断建构,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产品。作为全国三大关庙之一,近年来当阳关陵延续了传统的关公信仰,并在其自身文化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地继承关公文化的精髓,同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正因如此,各种权利与资本在不断重构过程中交融与调试,最终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关公信仰。
武汉市力争将古卓刀泉寺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市、区宗教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多渠道融资,市场化运作。邀请专家充分挖掘关公文化,主打“关公文化牌”,重新定位寺院建筑风格,准备用3年至5 年的时间,使古卓刀泉寺成为仅次于归元寺的第二大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实现“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的设想,让关公文化成为武汉市宗教文化旅游的又一品牌。]在现代语境下,地方政府对关公这个文化符号重新做了解释和发明,使其更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通过弘扬关公文化,开展关公文化旅游,打造诚信、武汉,构建文明和谐武汉,让关公和武汉精神紧紧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形象。让旅游者形成一种认识: 提起关公,就想到武汉; 来到武汉,就想到关公。通过关公信仰这样影响广泛、传承悠久的民俗事象来作为旅游形象的定位,且突出自身是“城市精神”这样一个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