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20课堂第一小组余晓群

所以我想,蔡林记作为热干面的代表,应该做大做强,把热干面推广出去。

TOP

回复 67# 的帖子

赞同,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更好的体现申遗的意义。

TOP

回复 75# 的帖子

同意楼上,为何申遗引起这么大争议?一方面商家炒作,还有一个方面,全国那么多小吃文化,你热干面申遗了,湖北人支持,那我拉面也能申遗。各个地方争来争去,都想申遗,这也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TOP

对混合课堂的看法

我一般喜欢传统课堂,可能是比较喜欢老师讲课的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既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进度,又可以天南地北补充很多课外知识。但是上了一段时间的网络课堂后,我发现自己学习自己查找资料其实印象更深刻一些,在民间文学的网络课堂上,我了解了很多与家乡的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而且只要想学习,网上的资源是无限的。实行网络课堂现在是一个尝试,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方式会更适合以后的社会需求,所以我很支持网络课堂的这种形式。

TOP

回复 60# 的帖子

不太赞成。文化不分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文化属于民族,国家,世界。

TOP

回复 78# 的帖子 还是拉面的借鉴

在兰州召开的“促进兰州牛肉拉面规范化职业化产业化发展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京剧团副团长、京剧梅派传承弟子马少敏,被中国兰州牛肉拉面制作国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鉴定委员会、甘肃省人力资源行业协会、甘肃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聘请为国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鉴定——兰州牛肉拉面形象大使。文化与产业的联姻,赋予兰州牛肉拉面更加深厚的底蕴。
  “一个品牌的价值不仅在它好吃、好看,而在于要挖掘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一个产品的文化含量越高,它的价值就越大。”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包国宪教授认为。

TOP

回复 78# 的帖子

许多美食有理由一起争着申遗正说明咱大中华的美食文化博大啊。

TOP

回复 81# 的帖子

热干面也来个形象大使?

TOP

相较于武汉的历史名楼黄鹤楼,荆楚美食“名片”热干面的确有些另类。
武汉是一个飘着热干面香的城市。从某种程度说,热干面已成为武汉的代名词,正因如此,2006年,武汉热干面名列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干面对武汉人生活影响如此之深令人玩味。武汉人将吃早饭称为“过早”。提到“过早”,就不能不提香喷喷的热干面,那用油拌好的芝麻酱的香味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现如今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热干面馆和摊点,热干面成为汉派饮食文化的符号。

TOP

回复 83# 的帖子

说到形象大使,其实蔡林记就是呀

TOP

回复 82# 的帖子

是啊,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1] 、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我们国家世界级的饮食类非遗一个都没有

TOP

回复 85# 的帖子

TOP

附:蔡林记热干面年表
1929年
蔡明伟从黄陂县蔡家榨乡间进入武汉,以挑担卖面条谋生,后在满春路开店,取名“蔡林记”。
1955年
“蔡林记”由私营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店铺迁至中山大道726—728号。
1966年起,
“蔡林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有国营。
1993年
武汉市对中山大道进行旧城改造,“蔡林记”被拆迁,1996年重新在中山大道开张。
2000年
“蔡林记”开始办特许经营,同年4月,“蔡林记”第一家连锁店开张。此后,“蔡林记”的店面数在湖北一度达到100多家。
2010年
蔡明伟的长子蔡汉文与冠利达食品合作,免费提供祖传热干面配方,生产“大汉口”热干面。

TOP

  热干面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很多的朋友都是喜欢吃这个武汉的特色小吃,但是热干面的做法很少有朋友知道,很多朋友也是希望可以自己在家做热干面来解解馋。一,准备好面条,市场上就可以买到的手工面条即可。二,热干面的做法需要准备的食材有香葱、香油、辣椒油、芝麻酱、咸菜丝、香料汁、盐、味精、鸡精。三,加工面条,把面条煮8分熟,然后捞出到凉水中冲洗,主要的目的就是洗去苗条上面的淀粉。四,储存面条,前一天需要把准备的面条煮好,保存。保存的时候放入一个大的容器中,撒上香油拌匀。五,吃的时候就可以把准备好的面条先在开水中烫熟,然后就可以加入各种调料调味了,这样美味的热干面就做好了。

TOP

其实如果对做饭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试试看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