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8组辜学超组讨论帖

关公文化之当阳

以前听过关羽的故事,但对湖北有关的地方不是很了解,大概只知道荆州,这次的小组活动调查过程中,对关公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竟然卓刀泉也是关公文化圈之一

TOP

关公坊

看到一篇文章说当阳的关公文化很浓厚,当地很多东西都创造了关公牌,比如关公挂牌的厂家,关公牌香烟,就连在武汉较有名的就关公坊也是当地的创造,不得不说当阳的关公文化之盛,如果去当阳玩,会不会有一种关公随时在你左右的感觉

TOP

回复 47# 的帖子

当阳的确是三国圣地。不过在当阳,赵子龙貌似比关公名气稍微大些。当阳的品牌“长坂坡”要多于“关公”。比如长坂坡药店、长坂坡公园、长坂坡诗词楹联学会等等,甚至我们那儿的蒜薹也叫长坂坡大蒜。

TOP

湖北关公传说采访提纲

湖北关公传说采访提纲

一、据您所知,湖北关公传说的分布情况和开发状况在整体上是怎么样的?在全国关公传说中又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二、当阳的关陵庙会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关陵庙会也一直是当阳的一大文化盛事。那么您觉得在当代延续祭祀关公的传统有着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三、您认为现今湖北关公传说在普通民众中的流传和认可度如何?

四、据相关媒体报道,当阳市近期斥资60亿元兴建关公文化旅游城,您对当阳市的这一重大文化举措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五、我查阅过您参与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当阳卷》,在这本书中关公传说占有很大的篇幅。这其中不仅有着关公夜读《春秋》之类的传统传说,还包括关公惩治汉奸、日本兵的现当代传说。那么,您觉得在历史长期的流变中,关公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有变化吗?

六、在湖北,当阳、武汉、荆州等地都流传着许多关公的传说,也分布着一些关公遗迹,如当阳的玉泉寺、关陵庙,武汉的卓刀泉寺,荆州的关帝庙等等。那么您觉得湖北各地的关公传说是否具有整体考察的必要性?

七、您觉得湖北关公传说的开发有着什么样的前景?其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八、您作为一位民俗研究者,对于我们大学生有着怎样的寄语?

受访人简介:
王友兵,1954年4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79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当阳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当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主要成果有:在民间文学三大集成工作中 获“湖北省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奖”,两次获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等单位颁发的民间文学集成“屈原奖”二等奖。编辑地方民间文化书刊30余册(期),参与《中国民俗大系•湖北民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卷》、《巴楚文化源流》、《宜昌民俗风情》等书籍的编撰工作,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当阳卷》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示范本。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词刊》、湖北电视台等媒体上发表文学艺术作品200余件。多篇获奖,出版个人词集《爱的秋天》,有歌词入选《中国当代歌词辑粹》。发表民间文化和群众文化论文20余篇,多篇获奖。传略辑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词典》、《中国民间文艺家词典》、《宜昌文艺家词典》等文艺志书。
(资料来源:湖北当阳网)

TOP

回复 40# 的帖子

关姓、关羽和洛阳关帝后裔考(关公网GuanGonG.net)


2013年海峡两岸(洛阳)关公文化论坛论文



关姓、关羽和洛阳关帝后裔考




徐金星(洛阳汉魏故城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圣城、圣地。关姓起源于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汉末名将关羽之首礼葬洛阳,明代万历年间大规模修建关庙后,关帝后裔由山西觧州迁洛守护,形成今日洛阳繁荣兴旺的关帝后裔族群。这些都应该是洛阳历史、洛阳传统文化、关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一、关姓起源于洛阳和河洛地区

全国关姓人口约117万余。以人口多少为序,排在我国姓氏的第131位。据袁义达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说:先秦时期,关姓活动主要在河南一带;目前关姓分布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了全国关姓人口的27%,其次为广东。
关姓起源有二:其一源自关龙逄;其二源自关令尹喜。
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 xū)帝,“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在他为帝时,“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史记·五帝本纪》)。他的儿子名曰穷蝉。
颛琐帝的后裔董父,为五帝中的最后一帝舜驯养龙,被赐为豢(huàn)龙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一段和豢龙氏有关的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这件事,在《史记·夏本纪》中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载。
刘累,“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新唐书·宰相世系》)。他与夏代第14位国王孔甲为同时人,曾向豢龙氏学扰龙之术。帝孔甲之后,经15王帝皋、16王帝发,至17王帝履癸,即夏代最后一王夏桀。夏桀有大臣豢 龙逄,古时豢、关通用,也作关龙逄。由是自帝舜赐豢龙氏至夏桀,已有五六百年之久,可见豢龙氏源远流长。
帝桀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暴君,“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他不理朝政,沉湎酒色,筑倾宫,饰瑶台,还自比为不落的太阳。百姓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你这个太阳快点完蛋吧,我们愿和你同归于尽。帝桀的暴行,促使夏王朝迅速衰崩下来。面对这种局面,豢龙氏的后裔、大臣关 龙逄忠言直谏,触奴了帝桀,被帝桀囚禁并杀害。“昔者龙庭斩,比干剖,苌宏胣,子智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手戮”,战国时大哲学家庄子就表达了他的深深感叹。关 龙逄卒后,他的后人以关为姓,尊关龙逄为始祖。
关龙逄卒后,葬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区北函谷关镇孟村。原有高大墓冢,墓前有墓碑,墓冢周围,还有几座小冢,传为皇姑之墓。据《太平寰宇记》载,唐代时,唐太宗曾东巡致祭,至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又为此墓立碑,上书“夏直臣关公之墓”七字。现存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150米。石碑已无存(参见《河南历代名人史迹》)。
另据有关资料称,关龙逄故里,在今河南省长垣县城东南约13公里的龙相村。该地原名龙城。《太平寰宇记》有“昔夏桀臣龙逄所居,因以为名”的记载。又相传,因关 龙逄官居相位,故改名龙相。这里原有一座大墓,相传亦为关龙逄墓。
还有一说,谓关龙逄墓在安邑,地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县西北。相传夏禹曾建都于此。
对于关龙逄被夏桀杀害一事,《洛阳关氏历代图谱总谱》中的《洛阳关氏图谱序》(清顺治十年即1653年,关羽五十四代裔孙关起凤撰)也有记载:“我关氏一族,自夏代相传以来,世远代隔,迄今三千余年。”“本宗自夏代以前,无籍可考,以后始从 龙逄代起。始祖关龙逄,为夏谏大夫,桀不道,直言进谏曰:‘人君谦恭敬信,节用爱人,故天下安而社稷固。今君用财若无,则穷杀,苦不胜民,唯恐君之后亡矣。人心已去,天命不佑,盍少悛乎?’不听,遂杀之,葬于河南府灵宝县,墓冢在县(指原县城)南十里孟村之西。唐立碑,书‘夏直臣关公之墓’。有祠在灵邑东关,春秋祀之。”
关令尹喜,一说姓尹名喜,相传为春秋末年道家。《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集解》引《列仙传》说:“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至流沙之西,服具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另,班固等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尹子》九篇。
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说:关令尹就是《庄子·天下篇》和《吕氏·不二》的关尹。关尹即是环渊,关环尹渊均一声之转。环渊著《上下篇》是史实,而老子为关尹著《上下篇》之说是讹传。现存老子《道德经》是环渊所著录。环渊这个人有很多异称:蜎渊、娟环、便蜎、玄渊……,《老子上下篇》乃环渊所录老聃遗训,唯文经润色,多失真之处。(郭沫若:《老聃·关尹·环渊》)
有关姓源资料说,东周时函谷关关令尹喜,随老子西出函谷关而去,其后代以关为姓,以尹喜为始祖。
关龙逄、尹喜均长期生活、任职于洛阳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关龙逄生活、任职的夏桀之都,古籍留有记载。《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指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逸周书·度邑》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古本《竹书纪年》说:“太康居斟寻阝,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国语·周语上》说:“昔伊、洛竭而夏亡。”以上这些记载,都是探寻夏桀之都的重要资料。
自1959年开始进行考古发掘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这里有迄今发现最早的宫城遗址,迄今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有制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作坊等。二里头宫城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据”。二里头遗址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夏王朝都城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是“桀亦居之”的斟寻阝遗址。作为夏桀的臣下,关 龙逄即应生活、任职在这里。
老子所出、尹喜任职之关,多认为即函谷关。
函谷是古代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之间的一条交通要道,“深险如函”,故名函谷。谷中置关,称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克,具有重大军事价值。函谷关有二:古函谷关,初建于西周武王时,春秋时属虢国,晋灭虢属晋,战国时属韩,秦灭韩属秦,故又称秦关。该关位于今灵宝市东北15公里王垜村,宏农涧河西岸。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曾于秦关置弘农县。原关城北临黄河,南依衡山,座西朝东,东、西、南墙遗址仍存,宽约12米,残高1-3米。前些年,当地有关部门对其遗址进行了修复,尤其是东门城楼,为双门、双楼三层建筑,楼顶各塑丹凤一只,昂首向东。传为老子著经处的天宝观,始建于唐,宋崇宁四年(1105年)改称太初宫,后历代均曾重修。现有山门三间、正殿三间、东岳庙三间等。院内有元大德四年(1300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碑各一通。正殿仍保存元代风格,内供老子著经塑像,另有关令尹喜、书童塑像,壁间写有《道德经》全文。唐开元二十九(741年),玄宗在秦关尹喜故宅掘得宝符,遂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并在太初宫附近的望气台建造高大的“瞻紫楼”。该楼后毁于兵火,今已重修。
新函谷关又称汉关,位于今洛阳市西约30公里、新安县城东约1公里,关楼已毁,关洞大体完好。初修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楼船将军杨朴所修。现在两关均已列为丝绸之路“申遗”工程的项目。从时间上看,老子西出之关,应是古函谷关,即今灵宝市境内之关。
《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周人都河南的古河南地,又称河洛地,“它指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出大伾,开始散为荥播,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陈昌运:《先秦河洛历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大体是西起今陕西华阴、潼关,东至今河南荥阳、郑州之黄河以南一带地方。今日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就在古河洛地、今所界定之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范围之内。就是说,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关姓的起源地。
围绕少数民族改姓,《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一书说:关姓自出现以后一直单纯地传递,直到清朝初期,manz**人姓氏汉化时,出现了manz**八大姓之一瓜尔佳氏集体改为姓关。随后manz**关佳氏、卦乐察氏、瑚锡哈哩氏、关尔佳氏、苏完瓜尔佳氏、扈什哈哩氏、扈伦瓜尔佳氏、瓜而佳氏、赫特拉那氏等也改为姓关。此外,如蒙古族、锡泊、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改为关姓者。

二、关羽被害及关羽之首礼葬洛阳

《洛阳关氏历代图谱总谱》所载资料说:“关氏之族,出自夏大夫关龙逄之后,自夏迄汉一千七百余载,世传五十九世至圣帝。”就是说汉末名将关羽乃夏代关 龙逄之后,为关龙逄五十九代后裔。而笔者所见到的有些谱牒资料却称,关羽是关龙逄第二十七世或三十七世后裔,显然有误,而应以五十九代后裔为是。
前引清代顺治十年关起凤所撰《洛阳关氏图谱序》说:“一祖为敝,为汉谏大夫,龙逄裔孙;一祖圣帝,讳羽,字云长,敝之后也,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吕蒙入寇,死之,曹操以王礼葬于洛阳城南五里许,墓对龙门,奉旨春秋大祭不衰。……”
对于孙权杀害关羽、送关羽之首、曹操礼葬于洛阳一事,史籍有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众进攻曹仁,曹操派遣于禁援助。秋天大雨,汉水泛涨,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死,于是于禁投降关羽,关羽又斩杀了曹军将领庞德。此时,“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其中的陆浑为陆浑县,县治在今嵩县境内。
不久,关羽被孙权杀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至洛阳。(孙)权击斩(关)羽,传其首。”《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说:关羽被害后,“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就是说,关羽之首是归葬在了先祖关 龙逄长期生活、任职的故土,是“武圣”之首归葬“圣地”洛阳了。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在这里写有一段生动的文字:(孙)权从其言,遂遣使者以木匣盛关公首级,星夜送与曹操……(曹操)闻东吴送关公首级至,喜曰:“云长已死,吾夜眠席矣。”……遂召吴使入,呈上木匣。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众官急救,良久方醒,顾谓众官曰:“关将军真天神也!”……遂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
围绕关羽之死,《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还有一段文字:
却说关公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长老。……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普净认得是关公……后(关公)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大约正是有此因缘,关羽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的“伽蓝神”之一。今湖北当阳市玉泉山,又名覆舟山,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确有普净在此结庵。南朝梁时,曾建“覆舟山寺”。隋开皇十二年(992年),佛教思想家、高僧智岂页在玉泉山建寺,隋文帝敕额“一音寺”,后敕改“玉泉寺”。据佛家传说,因为隋代智岂页称白日见到关羽,从而建玉泉寺,遂将关羽列为佛教寺院的守护神“伽蓝神”,于是在有关佛籍所载十八位“伽蓝神”(如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等)中加上关羽,成为十九位伽蓝神。
今存洛阳关林的清代康熙五年、洛阳董笃行所撰的《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中对于关公被害后送首至洛阳一事也有记载:“帝本解梁宝池人,夏龙逄之裔也。”“权函其元,驰报操,操喜曰:孤无忧也!因启函视之,面如生,须髯奋动,操大惊,仆地,良久方醒,惧甚,赠荆王,以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即今冢。”
碑文中另记载关羽之子孙说:“(蜀汉)后主立,以(关公)子兴嗣。兴,字安国,为侍中中监,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嫡子,以庶子彝续封。”
至于关羽后裔,《洛阳关氏图谱序》记载更多一些:一祖讳平,圣帝长子,骁勇绝伦,忠义素著,从父出入荆襄间,同父尽节。……
一祖讳兴,字安国,圣帝次子,少有令闻,承相亮深器异之,随昭烈在蜀,弱冠为侍中,中监军。
一祖讳统,侍中兴子,嗣奉,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
一祖讳彝,侍中兴庶子,事汉为车骑将军。
后魏,一祖讳朗,字子明,系彝之后,仕魏为散骑常侍,卒于太和十三年,其子有,用石棺葬之,墓冢在洛阳城东四十里,其地后因名为官庄。有官至郎中卒。
一祖讳康之,郎中有之后,善左氏春秋,名重于时。
唐,一祖讳播,字务元,康之后,进士及第,唐德宗建中时,为平章政事,后为宰相。
明,一祖讳忠仁,播之后也,系圣帝五十一代嫡孙。其子世科,于万历甲寅年敕奉圣帝时,奉旨从解迁洛守陵。此吾宗支派入洛之始也。

三、洛阳关林与今日洛阳关姓

对于洛阳关庙、关林的始建、扩建过程,《中国关林志》、《关林》等大体概括如下:
在洛阳县南门外十里,有关王大冢,内葬关羽灵首,汉时有庙。至明代,在汉代末年庙址上进行扩建,形成明代的关庙。而今日之关林,占地180余庙,是在明代庙址上扩建的。其中“汉时有庙”之说,引自明代《重修关王冢庙记》。
又说:洛阳关林寝宫,即二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以前。关林大殿动工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于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从万历二十年前起,到四十八(1592-1620年),关林中轴线建筑整体布局业已形成。后来的东西便房、官厅等附属建筑,均建在中轴线两侧。
关于明代万历年间修建洛阳关庙,董笃行所撰的碑文中记载说:“万历中,有皇华如秦,道出于洛,夜宿邮亭,梦帝求购新宅。及觉,询及父老,遂共展拜于冢下。时有白气腾起,直凌霄汉,见帝隐耀云间,与梦相符。乃移文抚按司道请敕,褒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加冕旒十二,如帝制。遗使致祭于墓,特建庙貌。”
至清代,由顺治十七年(1660年),更换大殿部分构件为始,开启重修关林序幕。迄乾降五十六年(1791年)《建修碑记》所载:“今将添建关陵庙前戏楼、月台、甬路、东西牌坊……等”,可知其时已形成今日关林规模。
“关林”之称,始自道光元年(1821年)的《加封关羽“仁勇”二字及以新号相称碑》,碑文将“关王冢庙”正名为《关林》。
就是在上述明代万历年间大规模修建关庙之后大约20余年,即明代万历四十二(1614年),关羽五十二代后裔关世科,奉旨从解州迁洛守陵,其后子孙繁衍,是为今天洛阳关羽后裔的迁洛始祖。就是说,今天居住在洛阳的圣帝关羽后裔,全部是(抑或主要是)由明代万历年间从山西迁洛守陵的关世科传衍下来的。
1995年编印的《洛阳关氏历代图谱总谱》,收录、整理了和关姓、关圣帝君关羽、洛阳现今关帝后裔等有关的多种资料,对于研究关姓文化、尤其是洛阳关帝后裔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中的《洛阳关氏图谱序》说:“洛阳关氏之族,由五十二代世科祖,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岁次甲寅,奉旨从解州(今运城市北相镇西古村)迁洛守陵以来,于今三百八十余载,世传一十五代,子孙繁衍四个多人,遍布河南八个县区(他省少数未计),分居十三处之多。”
关于迁洛始祖关世科迁洛后居址、墓地等情况,其中的《洛阳关氏各门居址及坟茔地址略记》中说:五十二代世科祖奉旨迁洛阳,四子随父来洛,先居城里营林街。世科祖卒后,葬城北八里、吕祖庵西南方一里许,坟向坐北向南,微偏东南,世科祖坟头有石碑一幢,书:圣帝后裔关公世科之墓。公生四子,长曰正敏,次曰正平,三曰正行,四曰正已。顺治十年立。长子守正(正敏)接葬左下方。共两代两坟,坟地二亩。在坟东南半里许,靠梯田埂有一孤坟,坟头立一小石碑,约二尺高,书:关仲仁之墓,下书小字:翰林院五经博士关尉,雍正五年仲春吉日立。估计仲仁祖来洛看视子孙,卒后暂埋于此,后迁送解州。
涉及到当今洛阳一带圣帝关公后裔家居地的有:
洛龙区李屯村
洛阳市老城营林街
汝阳县柿园林村
孟津县獐羊村
宜阳县贠庄村
宜阳县四岭村
宜阳县红崖村
宜阳县赵堡村
伊川县白沙村
伊川县爱好凹村
另据《偃师姓氏源流》一书说:今偃师市府店镇新寨村关庄之关姓,其先祖世科及弟世友、世旺三人,乃关羽第五十一代孙。明代万历甲寅年(公元1614年),奉旨由山西解州迁赴洛阳奉祀关圣帝君陵(关林)。明末战乱,关林难以存身,兄弟三人协商外迁。二弟世友迁西,三弟世旺东去,长兄世科则迁至关林东约八十里的偃师县马涧河东岸,挖窑暂居,取名关寨。后世人丁兴旺,在河东一里左右形成村落,取名关庄,至今已近400年左右。其中有二户由关庄迁往周寨。另今偃师市山化乡关窑村关姓,家谱也记载为关羽之后,系由洛阳郊区关帝庙迁来。
《偃师姓氏源流》所说偃师府店镇新寨村关庄、山化乡关窑村关姓源流,和《洛阳关氏图谱》,在核心内容上有共同之处,即均为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迁洛守陵先祖关世科之后裔。可能由于时代久远,兵火战乱,人口流散,资料丟失等多种原因,在某些内容上不尽一致。另外,在今洛阳市区及所辖各县(市)中,还有不少地方有关姓居住甚至聚居。他们是圣帝关羽后裔?或者是关 龙逄之后的其他支系?或者是关尹之后?或者是少数民族中的关姓之后?其中有些已经厘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资料收集、梳理、研究的一步步深入,其中的问题一定会圆满地解决。重要的是,不管关 龙逄乃至关羽之后、关尹之后、少数民族关姓之后,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千秋万代永远是一家人。
按《中国关林志》《关林》等所载明万历年间扩修关林,和《洛阳关氏历代图谱总谱》等所载大约20年之后关世科奉旨迁来,说明此次南迁,应特为奉祀、保护这次扩修之后的关林有关。
【转自搜狗】

TOP

回复 49# 的帖子

这种访谈的调查方式挺好的,受访人也比较靠谱。

TOP

回复 41# 的帖子

湖北当阳文化底蕴好深厚。

TOP

回复 28# 的帖子

杨庆茹在《问吧》一书中写到:“几种传说深化了关羽的财神的形象,一说关公生前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经发明计簿法,设计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说关公死后真神常回到人间助战,商人在生意受挫后若能得到关公相助,就会东山再起。可见,商人选择关公当财神,看重的是他的忠义形象和惩恶扬善、祐民护民的万能神格,他们非常希望关公能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关公成为财神与山西商人有关。山西商人把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他们遍布全国的会馆里建筑关庙。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也需要彼此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他们就经常仿照‘桃园结义’结成异姓兄弟联盟,这也使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广为流传。后来,晋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  

其实,中国的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古代民间信奉的财神分为文武两类。关羽只是财神中的“武财神”,代表“诚信”。除了关羽,中国古代还另一些财神。南宋时期民间出现的“财神纸马”,应是财神的原初形式。文财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来,如比干、范蠡;武财神当然由武官演化而来,如赵公明、关公。即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范蠡代表“智慧”,而比干、赵公明代表“公正”。
【百度百科】

TOP

回复 31# 的帖子

利用关公文化来发展旅游经济价值。文化是一种资产,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由于关羽的知名 度不同寻常,关羽文化既是一种无形资产,又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资 源。利用关羽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扩大对外开放,活跃一方经济,业已成为关羽文 化价值在当今社会的鲜明体现,并大有你追我赶、竞相争先之势。有的地方,关羽文化 已成为那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著名品牌。有的地方为打造关羽文化品牌, 举办研讨会,拍摄电视剧,营造宣传声势,使那里的知名度大有提升。有的地方修葺关 庙,举办多种活动,乃至组织隆重祭拜。有的地方开发多种关羽文化旅游产品,从烟酒 到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颇受游客和消费者青睐。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我们开发利用关羽文化,还应 注意提高其应有的文化品位。重视关羽文化的经济价值是对的,只着眼于商业目的是不 够全面的。我们开发利用关羽文化,推进经济发展,应跟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很好结合起来,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辅相成,既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又收到弘 扬中华文化的良好效果。简单重复从前关帝崇拜的某些做法,客观上继续使关羽神圣化 ,显然与时代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至于民间对关羽的朝拜、祭祀,我们不去提倡,但只 要不违背有关政策,是可以允许的。当然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应该限于特定的场合。因 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毕竟早已不是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

TOP

回复 39# 的帖子

这是关公文化的启迪社会道德价值。关羽文化所体现的传统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关羽文化的精 髓所在。讲信义、重然诺,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崇尚正义,见义勇为,正直为人 ,立身处事不违良知,这些蕴含于关羽文化的道德品格和为人品质,历来为社会所认同 、为世人所称道,而那种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卖友求荣等不道德行为,都 是为社会所不齿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从传统 文化中吸取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伸张社会正义,反对一切违背人的良知的行为, 更有其现实的意义。

TOP

回复 52# 的帖子

其实每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都很深厚,只是要看人们挖掘的怎样。

TOP

王友兵老师提供的资料

王友兵老师文章(节选):
附着于当阳山水的关公传说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热爱家乡,怀念故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表现。当阳民间传公传说,把对关公的信仰崇拜,与热恋故土的传统文化心理紧紧地揉和在了一起。当阳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在众多的三国遗迹中,与关公有关的地名多达40余处,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也伴随着这些地名而世代相传,这使得关公民间信仰有了更多的实物寄托,人们也因家乡的土地上有圣人的足迹而感到自豪。
当阳东汉时属南郡,关羽镇守荆州10年,其遗迹遍及当阳。玉泉山的珍珠泉,传说是关公显圣时赤兔马刨地而涌出的泉水,因而又叫“马刨泉”。泉边山坡上,立有“汉云长显圣处”石柱和“最先显圣之地”石碑各一。王店镇有关公教义子关平习字,墨水泼地使土变黑的“黑土坡”、骑马训练的“跑马岗”;草埠湖境内有关公攻打樊城时的“点将台”;陈院、淯溪、河溶等乡镇均有关公行军歇马的“歇马沟”、“歇马寨”、“歇马台”;陈院有关羽歇马松铃的“松铃沟”、“观天旱”、整顿军纪插旗竿的“竿子沟”;庙前镇有关羽屯兵的“营盘沟”、“插旗岭”,凿石饮马的“石马槽”、丢失《春秋》的“拿书院”;淯溪镇有关羽放马的“放滩河”、关羽张飞比赛拉弓的“引弓堰”;官垱有关公跑马的“跑马岗”、赤兔马曾歇于此的“木马岭”;胡场有关公磨刀的“关刀冲”……
关羽败走麦城,所经路线绝大部分在当阳,从荆州的“望兵石”开始,经江陵“掷甲山”到当阳境内,其遗迹有“落帽冢”、“盖溪庙”、“断头山”、“麦城”、“周仓墓”、“关兴坡”、“鸣儿山”、”拖刀石”直至远安”回马坡”,再到当阳玉泉山高呼“还我头来!”,全程有许多悲壮动人的故事。
关羽被害后,其身躯被东吴以王侯之礼葬于当阳漳乡,即现在的关陵,当阳各地也相继建有小关庙、英烈祠等多处纪念性建筑,这些地方又有许多关于关公和赤兔马显灵、惩恶扬善的故事。
当阳一些集镇名称的来历,也与关公有关。河溶镇传说是关羽在此给关平传武艺,因怒其迟钝而大叫“养儿何用?”“河溶”由“何用”谐音而来。脚东港是因为关平在此涉水过河喊脚疼,关羽误听为“脚东”而得名。当阳的土特产,有的也与关公有关。产于黄林岗的李子,个大、色艳、味甜,又名关公李,传说是关公当年守麦城时,用麦城红井水浸起泡苦李子变成的,此李在关公突围时曾把追赶的曹兵砸得鼻青脸肿,为关羽突围争取了时间。生长于古糜城一带的白莲藕细嫩香脆,当阳人称为“糜城藕”,传说是糜夫人飞尽节殉身后,灵魂村飘至此处,在水中洗手臂后生长出来的。
从这些伴随三国遗迹而流传的民间故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人民群众热恋故土,崇尚英雄,敬仰忠义等传统文化精神的光芒。

TOP

关于湖北关公传说圈的整体构想

第一,地域的整体性。都在湖北范围内,可以整体研究和开发。
第二,传说的整体性。譬如关公在武汉卓刀、在荆州兵败,在当阳被害,这可以勾勒出关公传说的整体框架,具有整体研究,构成传说圈的依据。
第三,流变的整体性。关公传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异,湖北各地的关公传说的变异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的传说变异,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先是当阳的关公受戒皈依佛门的传说出现,然后才有卓刀泉寺关于关公佛教的传说。这就体现出变异的整体性
由此可以基本支撑起一个整体的湖北关公传说圈,从而为湖北关公传说的整体开发和整个湖北关公精神的构建提供依据,并探索其当代价值。

TOP

整体性研究的意义

第一,传说的整体性视角研究,第二,湖北关公精神的熔铸 第三,关公传说的整体性开发,譬如旅游等等

TOP

回复 30# 的帖子

说的好详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