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会议直播】首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会议直播(8月27日))

陈志勤老师评议:
都市民俗学在日本也出现过沉寂,就是遇到了理论上的瓶颈。
08年我回国时,日本学界多称“都市的民俗”,而不是“都市民俗”。
新民俗、传统民俗的新变化将成为民俗学研究的新关注点。

我们的研究是逼近真相的,所以论文写作的口吻不宜代言民众的想法。

TOP

闭幕式
乌丙安教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由沙金博士主持仪式。

TOP

程鹏博士代表参加论坛同学接受乌丙安教授赠书。。。

TOP

当代都市民俗学文化生态的新视野(乌丙安教授主题发言)
首先感谢华东师大的聘请。

TOP

乌爷爷说自己的身体很硬朗
而且说,作为“所长”,就要脚踏实地做实事。

乌爷爷说自己是资深的现代科技体验者。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乌爷爷回忆了1985年以来的日本生活变化和他学电脑的“时髦”经历
玩微信、玩抠抠也很顺溜

乌老师认为很多的新兴事物不应该急于定义这是一种“新民俗”,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变化”,以八十年代的自行车作为婚礼的嫁妆为例
同时,很多研究课题的开放和政策的变化,也体现出一种体制的妥协和调整,也是一种“变化”
国家政策和体制对民俗习惯的关注和容纳程度也在不断开放

民俗学家不要随意出招,不随意“设计”,不能创造。
短信的“群发”不见得是俗,而是“拜年”本身是俗。
乌老师提到了上海里弄的习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他曾经跟坐着马桶上的赵景深老师聊过天。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现代性都市社会化设计对原都市社群习俗化传统的无情摧毁
“拆”-“建”之间急剧的“变脸”
新社区营造对原社区群体习俗的消解程度
国家体制下大都市改造对原社群的消解程度

不要急于下结论某些事象是不是新民俗

新老社区人员转换流动下的民俗生态构成

TOP

例如,短信拜年,短信本身并不是“新俗”,因为拜年是传统民俗,本质并没有变。

北京联合大学的师生到胡同调查老北京民俗,敲开门后,竟然是温州来的移民,说:“找谁啊?这个胡同我买下来了。”

先知道变化,再找民俗。。。。

TOP

乌老师说到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的研究困境,很多北京的老习俗没有传承,生活其中的人群移民化很明显。
民俗本质上也无高下之分。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乌老师表演了一下老北京卖金鱼儿的“吆喝”
认为要找到变迁,才能谈什么是民俗

经验证明,莆田的妈祖和天河珠村的乞巧节都是当地民众自发的行为,做得非常好。
但是乞巧节出现了“少女”变老婆婆的的民俗主体变迁:年轻的时候没过过乞巧节,现在要补偿一下。
真正的民俗调查就是人家跪下你也跪,跟着看跟着做,不是光问就行。

现在还是摸索阶段,要把动态和变迁状况先把握住,记录下来,不要急于做大理论、大文章。
千万不要吧现代化的东西与传统对立起来。很多传统的民俗会与现代化的生活能有效地对接。
民众自己往前走,自然而然地去选择和淘汰,即便外力割断,也会有新的形态出现,补充这种缺失。
同时,民众自己也有自己的管理机制和民间理事会模式。

日本民俗学是掌握了都市的分寸上,研究其内在的特质时才提出这一概念的讨论。
乌老师谈到了“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日本、韩国和中国。
这是一个现代意识:注册“中国文化之都”。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原都市社群习俗化传统对现代性都市社会化的文化修复与重整再造。
要把握住变迁的过程,扎实研究剧烈地文化变迁的细节,不要急于下结论或者建构宏大理论。

TOP

程鹏同学对本次论坛做会议筹备和讨论的总结
希望论坛之后仍有思考,贴近生活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程鹏博士做论坛总结
本次论坛收到的论文,涉及都市民俗理论、都市民俗志、民间信仰、城市化研究、历史民俗等方面。
希望我们的讨论有助于社会发展。
感谢老师们和前辈们对我们的关心,也希望我们友谊长存!!

TOP


宝贵的一天半时间,论坛圆满闭幕!
在此,首先感谢池子和多多的鼎力相助,很详实的现场直播!
现场精彩图片稍后与大家共享!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盛事!祝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