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欣赏纳西现代民歌

彝族与纳西都是彝语支民族,同源同根,文化上有相似性。但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云南人,一听就能听出不同风格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同指我倒是早就知道,但是没有真正感受过。

TOP

丽江旅游业崛起后,迎合旅游市场的新民歌也一时风行。当然也有伪民俗、传统商品化、庸俗化等指责声音,但评价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音乐,仅仅从一个单向度的“学术”评价往往失之偏颇。窃以为它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这种新的音乐形式是否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一个有机的契合点,并能为广大受众,尤其是当地民众的喜闻乐听。
从现代纳西民歌来分析,也是简单粗暴的“伪民俗”能够所指。尤其是当地一些歌手的纳西语歌曲,因把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进行了成功的结合,赢得了受众的欢迎,在丽江城乡影响很大,甚至对母语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些自小与母语隔绝的中小学生通过这些流行歌曲,重温母语,亲密接触似曾相识的传统文化。这是可喜的硕果。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丽江日报上的文章---纳西母语
      春节前的一天,丽江快乐天堂工作室的和照先生及其夫人王雁,送给我一张VCD,说是纳西语《张思德》译制出来了。观看过后让我感受到了纳西母语的妙趣和魅力。
  纳西语《张思德》译制成功了,深受广大纳西群众的喜爱。然而,在译制过程中,译制人员碰到了很多困难。和照介绍说,影片《张思德》是为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摄制的。译制中把握影片所深刻揭示的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毛泽东的语言,翻译成纳西话就更难。翻译工作几易其稿,最终攻克了难关,毛泽东和张思德的配音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成功。“这是集思广益的结果,但在影片《张思德》译制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纳西语词不够用,其二是很难找到年轻的纳西配音演员。”和照说年近六旬的和民达只得为只有20多岁的张思德配音。和照分析说,开初认为影片《张思德》是革命题材,翻译不会有困难,但与其它几部不同的是“书面语言”多,口语对白少,这才感到纳西语词的贫乏。和民达配音影片中的张思德,和占强配音毛泽东,他们又是译制总导演和导演,他们俩对纳西语词的贫乏都深有体会。和民达对我说,纳西语言中,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为人民服务”这一词的对等语。
  纳西语言的保护与发展刻不容缓,长期从事纳西文化艺术工作与研究的和民达先生对此更有切肤之感。他认为要建立专门机构才能有效保护民族语言。和民达列举说:“藏语、蒙语等都有专门的语言研究机构,他们的语言就能发展。比如‘解放军’一词,藏语叫‘金珠玛米’,而纳西语中就没有对等的词。”和民达介绍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方国瑜、和志武等一些纳西学者,比较完整地研究纳西文,后来慢慢弱下来。几个学者单一的努力是不够的,要靠专门的研究机构,纳西语言才会发展下去。
  保护与发展纳西母语,纳西学者杨福泉感到非常迫切。他认为语言与一个民族的认同意识密不可分,这一点在纳西人中也更为突出。他举例说:“在过去,纳西族最大的节日、同时也是东巴教最大的祭天仪式上,所有的参与者只准讲纳西话,禁忌讲外族话。在纳西人的神圣祭仪中惟一使用的纳西语,也就具有了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不讲纳西话这在过去相当于开除了纳西人的‘族籍’。”杨福泉认为,母语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灵魂。而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剧烈变迁,很多少数民族已经面临着母语逐渐消亡的危险。杨福泉深深感受到母语对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如果纳西语断了传承,纳西人千百年热烈生动的人生和朴实深邃的智慧,将会因为母语的失传而无法薪火相传。”
  近10年来,随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推进了与之形神合一的文化载体纳西母语的保护和发展,众多的纳西人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纳西母语的重要性。尤其是近两年在纳西语版电影《黄河绝恋》、《暖春》、《张思德》以及肖煜光的“纳西流行歌曲”的带动下,纳西语的音像制品和文化艺术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几天前与纳西学者杨福泉一叙,他向我讲述了一件意义非凡的往事:在去年旅昆纳西族聚集的“三多节”上,他们特意从家乡请来了“纳西·净地”乐队来昆明“三多节”上演唱,听懂纳西语的老幼妇孺都随着歌声开心地笑,不断有纳西青年女子上去给歌手们献花,大家被他们谱写的通俗易懂又生动幽默的纳西语歌词和曲调所感染。不少对纳西语已经比较陌生的纳西后生听了这盘歌带后,又非常热情地去学自己的母语。
  “纳西电影”与肖煜光的《纳西·净地》之后,纳西语言的美妙更加凸现出来,更加张扬了纳西母语的魅力。(张北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非母语对我的影响
    在丽江工作的单位全是纳西族,上班的环境让我感觉来到了"外国",同事交流的没有一句能听懂,同事带着我去黑龙潭打水,同事和守门的说了几句“外语”,我居然不用买票就进去了;和同事们去宝山石头城做客,在雪山入口就我一人被堵下来交了进山费;在四方街的店铺里,房东太太和店主说了几句“外语”帮我买到便宜的超出我想象的心仪之物;菜市里纳西族大妈说着“外语”照样把东西买给了金发蓝眼...
    终于我明白会说纳西话就如拿了张丽江通行证,开始到处拜师学语,纳西语对于我没有任何规律可寻,只有用最笨的办法拿小本子用汉语注音,自我感觉有点成绩,便大着胆子开口说了句,

"哈哈哈哈哈...依驰美啊资噻内?"(全公司的人笑的要睡到地上),

我自信而无辜的问他们:"怎么拉?我说的不像吗?",

同事大笑着说:"谁教你的?"

我理直气壮的说"是某某师教呢,他教我说见面怎么问别人的!"同事更是笑的崩溃了,我有点明白了,我被逗了!我跑去找到那位"老师"一顿大骂,他啊早笑呢脸变形了,事后终于核实了我说的那句所谓问候语的纳西语意思,我自己也笑呢弯了腰心想那人真是(西奴)。

   学习纳西语的旅程就这样在善意的调戏中进行着,不久开始能试着用纳西话去买东西,指路,问候、道别...不过最流利的却是说纳西脏话,同事们说:我说的纳西脏话已经是炉火纯青了!依驰美学说纳西话成了别人的笑话主题。

    我在收受纳西话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丽江一夜流行的《纳西净地》歌碟红遍了整个丽江城,无论是在公司、在新城,在老城,在束河,在拉市还是在石鼓或更远,随处都听到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很有感觉的歌曲,同事唱、路人唱、村民唱...,我也在这种氛围渲染下买了盘跟着赶时髦了,一边放着一边看着汉语歌词,当对着汉语歌词把所有歌听完,我深深的沉醉了,那歌词仿佛向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丽江美景,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质朴动人的故事,从那天起,我的生活里多了一件事---听《纳西净地》,再后来更发生了件所有同事、朋友认为的奇迹,我公然能流利的跟着CD用纳西话唱碟里的大部分歌。
  
   “依驰美会唱纳西歌,神了!”再次成了公司里议论最多的笑话,他们把我说急了,我回说“你们不是说要学纳西话要吃点纳西族的口水,现在我不光是会说还会唱,证明是纳西族的口水吃多了!明白了吧?”我带着调侃的语调得意着、自豪着,我已经真正的融入了纳西族。
    那次有兴在束河看到了专辑歌星---肖煜光现场演唱,噢!噢!噢!我激动的拉着朋友大嚷“麦!太帅了!太帅了”(完了都几岁了难不成还要当次粉丝?),我大声的跟着唱,身旁的人都奇怪的转头看(夷!怎么看的不像纳西族嘛!),越看我越得意,跟着台上的歌声我疯狂着、兴奋着,朋友直说“依驰美!西奴啊瓦来?”,我大声的说“瓦!依古兑你大漂!”,依驰美深深的被丽江迷住了,套住了,拴住了!
    如今我的身影淹没于喧嚣的都市里,恐惧、惶惶不安、莫名失落...时常伴随,经常问自己我弄丢了什么?一次次的问自己,依然没有找到答案,白天为凡尘俗事奔忙不停,在汽车、单车、摩托车、行人中穿梭,傍晚拖着一身疲倦回到家中,坐在沙发上脑子一片空白呆呆的望着墙壁,一阵冷,把《纳西净地》CD放起来,那熟悉的旋律
朋友(子若子米)
远方的朋友啊 你现在在哪里
今天朋友们聚在一起 唯独少了你
家乡的气候很好 家乡也又很多机会
今年的春节就快到了 你回不回家乡
好久不见了 在外面还好吗
那位喜欢你的姑娘 还在家里等着你
出门好久了 你的家人也很挂念你
现在这里一切都很好 还是回家乡吧
    竟不知不觉的潸然泪下,我要是生在丽江多好!我宁愿只会说纳西话!宁愿一生一世的只守在雪山不远处!
http://www.lijiangtime.cn/viewth ... p;extra=&page=1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纳西净地》及其他   
                         文:任点
前几天走到大街上,听到音响店里传出一个纳西语说唱的声音,很是好玩。于是进去问了一下,才知道是最新出的一盘碟子,叫《纳西。静地》,当然就买了一盘,倒不是我见着纳西语的碟子就掏钱,只是这些歌听着极亲切,引得我掏钱啊。


听了几天,觉得有种被打动的感觉,矫情点讲就是内心里的什么东西被击中,通俗地讲就是极为亲切,而这种感觉我以前听纳西语的专辑听时候是不曾出现过的,甚至会听不懂在唱什么,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古城土著。


那天在丽江时光论坛(http://www.lijiangtime.net/)讨论时,naxier大哥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这是第一盘用大研镇土语演唱的纳西歌啊。而将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是方国瑜教授在编写《纳西象形文字谱》时就确定并采用了的,其后1956年在创制纳西拼音文字时也确定了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的这个方案。虽然做为纳西话,到目前尚未确定标准音,我看也没有必要。但是1956年创制纳西拼音时是国家民委语言调查对对当时丽江县的37个点(一说42个点)进行调查后,将纳西语确定“有东西两个方言区,东部方言为永宁、瓜别、北渠坝三个土语,西部方言为大研镇、丽江坝、宝山州三个土语”,并确定了“以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的拼音文字方案。虽然这个方案在以后并没有得到推广,但其标准音的选取应该是有科学根据的。


标准音并不是说只有这个才是正确或标准之意,更不是正宗之意。


说这些语言学上的东西比较抽象,咱们就来举例说明吧。就以普通话为例,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严格的说,不管是北京语音还是北方方言,保留的古汉语音并不最多的,起码连入声都没有,从使用的人数来说,也不是最多的。但是它无疑是最容易学,受众最多,最容易交流的汉语。即使到了广东,你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你说普通话,他们可以听得懂。这一点就象是大研镇的土语一样,到宝山奉科一带,你听不懂他们说的纳西话,但他们可以听得懂你的大研镇土语。这就是为什么选择大研镇土语做为标准音原因,而不是因为确定者方国瑜是大研镇人,因为语言学中标准音的确定是相当科学的事,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更不是提高大研镇的地位什么的,只是这种土语更易于交流。


之所以说这些,是想搞明白一个事实:语言,并不分什么正宗与正宗之分,也不必要有这个争论。很多朋友认为目前的大研会镇土语中包含了大量的汉语词认为它已经不是纳西话了。我认为恰恰相反,理由是:这些汉语词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完成了纳西化的过程,你不能不承认的是,我们说这些汉语词的口音既不是普通话的音,也不是云南话的口音,而完全是纳西口音了,不信你用带纳西口音的这些汉语词,看汉族朋友听得懂吗。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汉语词是基于纳西语法构成语言的,彻底地完成了纳西化的过程。


还是回到《纳西。净地》上吧,此碟与前诸多的纳西歌碟的分野在于是第一盘用西部方言中的大研镇土语为演唱语言,由于西部土语间可以相通,使其受众更为广泛。而其中诸多歌曲所表达的感情也更接近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如溜达、家乡、唯一等,曲调及歌词都极具通俗性,易于被接受和流行,这就注定甫一发行,就能流传,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传说今年春节纳西人家庭聚会时边在肖煌光的歌声伴奏下打麻将已经成了新景,而很多在外地工作的纳西人甚至托在丽的亲戚朋友邮寄也多有存在。


唯一的不足是配器、录音、制作似乎有不少缺憾,听说是囿于经费导致的,从中孔可以感受到这群自费制作的民间音乐人的疚迫和无奈。
http://tieba.baidu.com/f?z=13793 ... C%CF%B9%E2&pn=0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英古哥是一个T恤男儿,纳西母语的捍卫者。敬佩

TOP

本打算写论文的,没想到一听起纳西歌,一个晚上就完了。啥都没有做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