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洋]从“中国的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
从“中国的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
──“百年人类学·民族学中国文库”前言
张海洋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国人多半知道中国北京将在今年8月承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会。
多半国人还不知道:今年7月15-23日,中国昆明还将承办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第16届民族学人类学世界大会。这两个世界大会在中国联袂举办,必将使2008年成为中国从“中国的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纪元之年。
中国从来属于世界。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资源丰厚,向称世界重要的人文渊薮。古代中国人虽不知世界有七洲四洋之大,但一直能在主观上襟怀天下,客观上一面脚踏实地一面凿空探险,所以无愧于“世界的中国”这一称号和地位。
近代西方崛起,中国的政治经济一度相形失色。落魄的中国虽能勉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眼界毕竟退缩,心境毕竟低迷。遂于无形之中把古人的天下情怀收敛为近现代的国家襟怀,且把古人的天地境界变成功利和道德境界。中国学界受此影响也曾画地为牢地把思辨、论域和视野局限在国界和国用之内。曾几何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厚今薄古、厚古薄今、井水河水、初级高级、姓社姓资,社会发展阶段、资本主义萌芽,甚至牛体能否为马之用,都成为学界意味深长的论争话题。
在民族国家军力物力至上的现代化早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出此下策不足为怪。但它终究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常态,而是特定时代和特殊处境之下的扭曲变异。这种扭曲弱化了中国人的天地情怀,且使中国文明的自性(identity)无从彰显。
今日中国经过30年自主改革开放,重新找回加入全球化进程的自信和勇气。世界也不再小觑中国为病夫或异类。中国的经济成果如同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固然令世人叹为观止。中国的软实力,包括它倡导和实践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暨和谐世界的理念,也同样令世人刮目相看。中国的发展经验已是世界发展理论的源头活水,且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跟国家民族一样否极泰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IUAES)选择在2008年的中国昆明召开其第16届世界大会,弘扬“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并委托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作为世界学界的东道主,此中有何深意?
这是世界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赞扬和期待。它标志着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有了政治经济立国的坚强硬体,而且有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文化立国和构建和谐世界的资质、软件和全球定位。这次大会因而就不仅是中国人文社会学界的大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桩盛事,还必将是中国以文明对话以协和万邦,对人类前程和取向施加积极影响的重大机遇和使命。抚今追昔,这使命千载难逢,这机遇来之不易。
中国1848年被动进入现代世界体系,1860年开始洋务运动,1898年尝试戊戌变法,1901年试行君主立宪,1911年发起辛亥革命,1931年卷入抗日战争,1949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百余年间,中国先后经历过救亡图存、求强求富、阶级斗争和文化革命等等社会运动。这些运动虽不乏中国人的自主能动,但深究其动因,多半受外界力道裹挟,因而充满铁血气息。中国无数先人在无数的事件和运动中颠扑喋血死不旋踵,才维系了国家民族的一线生机。
1978年,中国自主选择改革开放,1998自觉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2003年自力倡导民族文化重建与和谐社会暨和谐构建。中国的这些选择而今感天动地,赢得奥运会和民族学人类学世界大会东道主的荣誉。中国学界为迎接这次人文学术奥林匹克盛会,展示中国的社会风貌和学术风采,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经验,整合中国的学术资源,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对话能力,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国学界亟应做好多项学术准备。编辑出版《百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在戊戌变法前后从西方引进。经过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李济、杨成志、吴文藻、凌纯声、杨钟健、董作宾、罗长培、林惠祥、杨堃、贾兰坡、傅斯年、苏秉琦、费孝通、林耀华、张光直、李亦园等几代学人百余年的努力,它不仅在中国落地生根形成体系,取得世界级的研究成果,而且成功地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经验带入世界学术主流。《百年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文库》在此时编辑出版,其中自有荣耀也有挑战。
挑战之一是编什么?近百年中国既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经历,又有社会主义改造和文化革命激荡,既曾学习苏联体制,又面向欧美开放。学术源头上,中国既有深厚的本土人文传统,又广泛接受了佛教、伊斯兰教教和西学理念,既采纳过日本、苏联的理念和范式,又有着丰富的本土现代化实践。本文库要兼顾这些源头和经历,反映学科在全国的整体发展脉络,又要照顾时代、区域的作品反映的多元经验。要将这些内容筛选和收录于300万字的文库,其难度可想而知。
挑战之二是如何编?今日中国受到开放社会的实践和后现代学术范式的双重影响,研究主题多头并举,学科分支门类纷繁。本文库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就会多端寡要,甚至歧路亡羊。有鉴于此,我们坚守学科整体论,采用传统四分法,即按照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四个方向收录论文。考虑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后辈学人的治学需求,我们加大了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篇幅,增加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纪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重要文献索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重要著者提要》和《百年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四卷资料综述。
这种安排留下两大疏失或缺憾,即没有为至关重要的应用民族学人类学和方兴未艾的世界民族研究单独立卷。作为亡羊补牢之策,我们建议关注应用民族学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读者,瞩意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近年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对于关注世界民族研究的学者,我们建议多看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年的研究成果。周宁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世界之中国观:域外中国形象研究》一书的主题虽不是世界民族研究,但它较为系统地综述了近代世界主要国家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关注,因而也是重要的参考文献。
最后的挑战是谁来编?梳理、回顾和总结百年中国人文学术历程,既要有浩繁琐碎的资料收集,又要有缜密严谨的学术研判。为保证本文库经得住时间检验,我们成立了以各分支学科教学研究一线带头人为骨干的编委会,制订了“反映历史脉络,体现时代印记”和“学科发展与创新建树并重”的原则。编委会在各分册主编自主编选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学界意见,确定了入选论文。在此过程中,分册主编与编委会、编委会与学者的沟通交流协调合作一直亲密无间。这种工作关系对于保障本文库的质量大有助益。
总之,本文库是中国学界在今天的认识基础上,为迎接第16届民族学人类学世界大会在中国召开而对这门学科在中国百年经历的综述。本次综述目的有三:一是向世界学界展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经历经验丛书,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二是为中国这门学科的教学科研留下一套较为全面的资料和工具丛书。三是为关心中国民族文化重建的广大中国读者提供了一套学科史普及丛书。编选过程中,本文库得到学界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编委会在此深致谢忱。本文库在编选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缺憾不足和缺点错误,也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日后修正完善。
我们何以期盼本文库能对于中国的学术文化从“中国的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有所贡献?中国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因为山能使人自信,水能使人自谦。山孕育文化风俗,水推动声气互联。引喻到国家民族:山如同经济政治,是国家的结构硬体。水好比道德文章,是国民的精神软件。引喻到学术文化层次:山是中国的世界。水是世界的中国。山无水则不秀,水无山则不流,自然界的山水从来相依。中国的历史文化自成一体,但也跟世界息息相关。只是在不同时代精神主导之下的人文世界,时常有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倚重倚轻的区域和时段。
今日世界虽然进入后现代,但仍然盛行现代化时期的唯物论和消费论。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国民的尊严也仍然系于其经济规模和消费能力。这种价值取向很容易让现代人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发展简化成经济,用物性物理取替人伦人礼,甚至把人类的良知和使命都托付给自然规律。
但百万年生物文化并行进化的人心人性毕竟比200年的现代化根基更深。初尝现代化成果的中国人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固然能产出超过人类生存需求的诸多物品,但它终究不能生产人类内心深处渴望的安宁、幸福、惬意和美感,不能做出公平的分配制度,也不能使民风淳朴民德归厚和慎终追远。现代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社会公正的渴望,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于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于诚信忠孝慈善悲悯的期盼,仍然只能靠文化建设来寄托和实现。与此同时,中国1998年的洪水,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南方冰雪,也以五年计划一般的频率提示我们:如果没有了同舟共济互惠互报的人性,没有多元多样的地方民族文化,没有公平有效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再发达的市场经济,在应对自然和社会风险时都会一筹莫展。
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固然是人生的本能。但化育人文精神并体现其价值才是人类的更根本使命。人类的活动能够“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固然是好,但能通过这些活动来参赞自然化育,使自己的行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达成天人合一,成为子孙后代生息发展的基业才堪称上善。
上善若水,中国的世界是山的风骨,世界的中国是水的情怀。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编选本文库,并期待它能承接冯友兰先生状写的意境:“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想往之。
非曰能之,唯愿学焉。学海无涯,同仁共勉!
(张海洋,戊子春节代笔)
Link UR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994f01008r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