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的故事(一)
郭军宁
乍一听到邺城这个地名,不少人会感到陌生。是的,如今它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小到在我国的分省地图上都找不到(它堙埋于河北省临漳县香菜营乡、习文乡下辖的18个村镇田野之下)。然而,它曾经是那样地辉煌。从公元204年起,它先后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的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376年之久,其规模和重要性都不亚于中国知名的六大古都。1988年1月5日,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支持的36处大遗址地保护备选项目之一。目前,大规模的保护性建设已经启动。西门豹治邺
邺城始筑于2700年前的春秋齐桓公时期,战国时属魏国。魏文侯(公元前446年~前396年)时,武将西门豹到此任县令。西门豹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仅战功赫赫,还不信鬼神。上任伊始,他用计将巫婆和巫婆的弟子投入河中,治住河伯娶妇恶俗后,西门豹励精图治。他亲自带人勘察水源,开凿12条渠引漳水溉田,使盐卤之地尽为良田。他还实行“寓兵于粮、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也为日后邺城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来才有“西门溉其前,史起濯其后”之说。曹操建都
西门豹之后750余年,曹操公元196年率军进驻京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他割据军阀之后,于公元204年起在邺城建都。邺城由此成为曹魏的都城。
在建城史上,邺城是中国第一个依据城市规划有步骤建设的都城。强调中轴安排,整齐对称,分区明显,后代都城规划都是以此为例。该城东西7里,南北5里。外城四面共有7个门。城内一条东西大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部设置宫殿和衙署,西部置苑,为铜雀苑。宫之东是贵族集居区“戚里”。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邺城附近陆路有驰道,水路有连结漳、洹、淇水和黄河的利漕渠与白沟。四郊渠道纵横,灌溉方便,农业生产发达。“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写出了邺城依山傍水繁荣昌盛的景象。
公元210年,曹操取得北征、东进等胜利之后,又一次大兴土木。以邺城城西城墙为基,先后修筑了金虎(建武帝石虎时为避其讳,改金虎为金凤,并于台顶安装金凤凰)、铜雀和冰井(因其有藏冰之井而得名)三台。
三台由南至北一字排开,铜雀台最高,是邺城的制高点,也最为壮观。台上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落成那天,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匡复天下的决心和意志。还要他的儿子们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当场各自作赋一首。结果三子曹植首先作完《登台赋》,其中名句有:“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
唐代以后,铜雀台名声大振,其盛名大大盖过邺城。原因是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尤其是以下两首名诗。一首是诗仙李白的《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哲理性的思考,其中有一句涉及铜雀台:“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另一首诗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个名句都属另类,一反传统思维,大气磅礴,幽默而令人深思,自然流传久远,广为人知。文姬归汉
文姬归汉是在曹魏邺城发生的一个流芳千古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被编入小说、戏剧,被之管弦,深入人心。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善长诗文辞赋、书法音律,博学有辩才。她命运多舛,在东汉兵荒马乱之际,父亲被处死,丈夫病死,自己也被羌胡兵掳至南匈奴,在那里生活了12年,生有2子。
曹操建都邺城后,以邺城为根据地,很快平定了北方,威望日高,连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也来邺城拜贺。曹操趁此提出接回蔡文姬的要求,并于公元208年派使者周近携金壁厚礼到南匈奴,把蔡文姬接了回来。
原来,蔡邕不仅是文学家、书法家,还是曹操少年时的老师。当曹操得知蔡邕唯一的女儿流落在南匈奴,便有了将其赎回的念头。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得并不幸福。很多研究文章和小说、戏剧里都说因其才貌出众,嫁给了匈奴左贤王,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因为《后汉书·列女传》记叙此事时只说了这么一段话:“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从《辞源》上查,“没”字绝无嫁人的意思。“没于南匈奴左贤王”一句或许可以理解为:沦落在南匈奴左贤王的部落里。在这种情形下,蔡文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这种矛盾的心情,促使她写下了“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胡笳十八拍》(郭沫若语)。
蔡文姬来到邺城,曹操在铜雀台接见宴请了她,还把她嫁给手下的一个屯田都尉(官名)董祀。有一天,曹操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4000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有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400多篇。”曹操高兴地说:“我想派10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用不着。”蔡文姬说,“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他们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默写了下来,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未完待续)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8-8-12 1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