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主题:民俗与公共生活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主题:民俗与公共生活

“民俗与公共生活”

  

   “民俗就像人类一样古老,同时也像人类一样年轻”。美国当代著名职业民俗学家多尔逊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民俗学辞条》如是说。民俗作为一种流动的生活文化现象,它以民众为主体进行动态传承。民俗在传统社会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广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方式,人们生死于民俗之间。民俗是生活的空气它散布弥漫于人民之间,是人们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依靠。只要人们不离开脚下的土地,他就不能脱离民俗的包裹。当历史推进到近代,随着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西洋生活方式的进入,传统社会的民俗体系逐渐被打破,甚至瓦解,古朴的民俗事象犹如断线的珍珠散落于现代社会各个角落。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兴起,人们在日益现代化的情境中,不能忘情于民俗传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多样性的旗帜下,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的运动之中,过去一度被国人扫荡的“四旧”,现在成为抢手的香饽饽。传统民俗正经历着价值重估与复兴的过程。民俗以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姿态,堂皇的回归大众生活。
在公共生活中,民俗资源被广泛开掘利用。民俗从一个大学教授都未必理解的学术名词,一跃而为社会上下通晓的熟语。民俗成为传统的代称,民俗甚至成为民族文化的符记。在各色媒体的推拥之下,一夜之间,从全国各地涌出了大批民俗专家,这些默默无闻的民间文化研究者与传承人,借助民俗的复兴与重振,获得了世人前所未有的关注,民俗学人从小众学者变成现代媒体的常客。真可谓:久居山野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民俗脱离生活情境而被大众作为欣赏对象的时候,民俗自身也就发生着重大性质改变。民俗在当代正被人们以各种方式消费着:作为节日标志的民俗食品成为四季常见的大众日常公共食品,如饺子、粽子等;蕴含人伦情感的节日也常被滥用为商业性的娱乐聚会,如早已为人淡却的七夕,近年被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打扮得花枝招展;古风浓郁的民俗庙会在城里变成廉价商品的大卖场,在乡村成为各级旅游的卖点;山野民歌被以原生态的名义送进了城市的星光大道;民间叫卖成为现代都市中怀旧的天籁……。当然民俗也以其独有的文化特性与价值内涵丰富与滋润着人民的公共生活,它为人们提供的精神慰藉与物质的满足。
    当代民俗文化在被遗产化、公共化的同时,也正受到商业化的侵蚀。正应了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说:“这里是一所壮大的花园,里面有奇花,也有异草。”(《中国民俗学运动歌》)我们如何看待当代社会民俗的这一变化,民俗进入当代公共生活是祸是福,或者祸福相依,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因此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主题为:“民俗与公共生活”
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会议,由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与广西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会议定于2008年7月上旬在南宁举行。
   大会论文提要在2008年3月提出,论文成稿在5月1日前贴出,同时送交学术委员会审阅,确定与会人员名单
  征文截稿时间在08年5月1日前。

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委员会

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
廖明君(《民族艺术》主编)
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刘晓春(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以下论文选题,谨供参考:

民俗传统与当代节日
民俗与当代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
民俗与旅游文化资源
民俗与城市公共空间
民俗与广场文化
民俗神话研究
民俗与当代社会人伦
民俗与休闲文化
民俗与当代物质生活
其他与本会议主题相关的专项研究。

来源:http://www.pkucn.com/chenyc/thread.php?tid=87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