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论史
《中国民族报》2008年11月7日
在民族关系史上,我看友好合作不是主流,互相打仗也不是主流。主流是什么呢?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我看这是主流。这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我们各民族的共同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某些地方可能是有意识的,在另一些地方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它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份贡献。可能有的民族贡献多一些,有的民族贡献少一些,有的更重要一些,有的不太重要。这大概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从整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来看,凡是盛大的皇朝,没有少数民族的支持是不行的。……汉朝建立的过程是跟汉族形成的过程相联系的。汉朝不可能把全国人都变成汉族,它是在它的统治范围内得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支援、拥护才强盛起来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李世民的成就反映在好多方面,其中有一条,他是“天可汗”。这个称号是少数民族给他取的,表示佩服他、尊重他。……当时长安成为国际市场,经商的有各少数民族商人,还有许多外国商人。从这些事实来看,大的皇朝,没有少数民族的支持,不跟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是不行的。此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少数民族的进步,同样是中国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秦汉是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是汉族形成时期。这时期各少数民族登上历史舞台,但还没有起显著的作用。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是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所谓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民族杂居地区进入了封建化。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量南迁。魏孝文帝提倡“汉化”,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封建化。在南方,因汉族的大量南迁,促进了汉族跟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也促进了杂居地区的封建化。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一时期北方和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来说明封建社会的发展,那是很不够的。宋元时期,封建社会又进一步发展了。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广大边疆地区进入封建化,包含东北的大部分,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云南的大部分。有了这个变化和进步,我们才能说封建社会继续发展了。明清时期,民族地区的封建化程度加深了。因此,从历史上看,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汉族老大哥是带头的,但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还是不行的。事实证明,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总是有少数民族的发展,总是有少数民族出了力量、作出贡献。同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对他们也有很大影响。这是不可能分开的。今天看来,还是这样。我们现在搞现代化,如果民族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还是很有局限的。
究竟什么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我看各民族共同促使历史前进是主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主流。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尽管不断打些仗,不断搞些民族不和,但我们要从整个历史的发展去看问题。各民族共同促进历史前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越到后来越反映出共同反对民族压迫,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这种共同的斗争,不一定是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经过商量后才去进行的。但事实上是反对了共同的敌人。这也促进了历史的前进。我们从这方面去理解问题,有好处,不要只是纠缠在“友好合作”和“互相打仗”中去。当然,那些也要说,但那只是现象,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整个历史的发展去看问题。
汉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主体民族,这个提法对不对?我说对。为什么?因为汉族在全国各民族中,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人数最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最高的民族。在某些方面,汉族可能不如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超过了汉族。但总的讲,汉族水平是比较高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汉族在全国各民族中,始终成为我们国家的稳定力量。没有这个民族不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稳定力量,并不因为元代是蒙古贵族的统治、清代是满洲贵族的统治而有所削弱或受到排挤。元代和清代的统治,尽管是少数民族的贵族当权,但必须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没有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蒙古贵族、满洲贵族的统治也不可能稳定。这个看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中国历史几千年连续不断,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这个功劳,汉族应居第一位。如果没有汉族,少数民族做不到这一点。当然,我们说汉族是主体民族,并不是说少数民族无关紧要,并不是说这个老大哥可以欺侮兄弟、压迫兄弟。绝不是这样。我们说尊重汉族的历史地位,这跟大汉族主义是两回事。汉族成为主体民族,可能成为大汉族主义思想滋长因素之一;但不等于说,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就一定要产生大汉族主义。
民族英雄有两种。第一种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英雄。这是在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第二种是本民族的英雄,即一个民族内部的英雄,这是在跟别的民族斗争中成长或在本民族内部斗争中出现的英雄。……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对这个问题,争论很多。我看岳飞是个民族英雄。金对宋用兵,岳飞代表宋朝的利益,也代表了相当多的汉族人民的利益去抗金,立下了许多功劳,而他的死却不得其所。我看,对岳飞的这方面的事迹是可以肯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一讲民族团结,一讲民族友好,这些事情都不能说了。我看不是这样。人家欺侮我们,我们去抵抗,行不行呢?难道不抵抗反倒好吗?我看,去抵抗还是好的。至于因为肯定岳飞而把对方丑化了,这在戏剧、小说、说书等方面都有表现,那是属于另一个问题。
从生产技术上讲,从政治关系上讲,从学术文化上讲,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资料有待于收集,或有待于整理,有的还要做大量的翻译工作,让更多的人能阅读和研究。在谈到各民族历史贡献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是需要重新认识的。……汉语、汉文是全国通行的一种语言、文字,少数民族用这种语言、文字来反映自己的成果,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样是各少数民族的贡献。我们应该这样看问题。
我们搞历史的,在历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写历史书。当然,专题研究要搞,必要的考证也要做,工具书还是要编,但主要的任务是把历史写出来,写出有系统的、可靠的历史书。写出历史书干什么?写出历史书可以对各族人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广大的各族人民有机会懂得祖国的过去、本民族的过去,展望祖国的未来、本民族的未来。
我们历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要写历史书,通过历史书对青年一代进行宣传教育。这种宣传教育不是假的,不是歪曲历史的,不是捏造事实的,而是要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的。这是历史工作者促进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的职责。我们作为历史工作者,应当用自己的工作来促进历史的发展。
假的历史怎么会起积极作用呢?怎么能推动历史前进呢?我们研究民族史、民族关系史,这很好。同时,我们还要继承发展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赋予史德以新的意义,使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真实,越来越科学,以建立起良好的学风。
——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兄弟民族。《中国通史》主要以汉族为主体来写的,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编写55个兄弟民族的民族史。大家都知道,从50年代直到80年代,在党和政府各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一套《简史》,共55套,今已全部出齐。但编写一部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综合性的《中国民族史》仍是必要的。……今天我们固然不能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国内民族间的矛盾斗争与今天中华民族与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斗争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可是历史上出现的或者现实中存在的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也还是有个“谁对谁错”的问题。要想编写出一部《中国民族史》,必须是一部以中国有史以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联系华夏族/汉族的产生、形成、发展的综合性的历史,力求找出各个民族盈虚消长、兴衰治乱的特点和规律,加以概括总结,建立起中国民族史本身的体系。这对加强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王锺翰《读史与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作为一面镜子,鉴往知来,要正确解决好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更需要对本国各民族过去的历史加以全面、系统、深入分析的研究,去探索认识本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平坦与坎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作为我们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本国民族问题的借鉴。
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与文化,既具有众多兄弟民族各自创造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特点,又具有众多兄弟民族的统一国家,共同创造中国优良传统的历史与文化的共同特点。差异性具有各兄弟民族多元和异彩纷呈的特点,共同性具有兼容并包和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特点。
谈到民族融和问题,我们都知道,融和相当于同化,即自然同化而不是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反动的,自然同化是进步的。由于华夏/汉民族文化比较发达,所以能融和一部分兄弟民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主要方面。但同时也必须知道,各兄弟民族同样亦能融和一部分汉族人,只不过比较起汉民族来,数量不算太大。
汉族和55个兄弟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缔造与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而作为祖国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兄弟民族历史,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它既包括现在中国境内的各兄弟民族,又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各民族。
元明清三朝(公元1206年至1911年)是以蒙古族和满族取得迅速发展和进步,开创出了以各兄弟民族为主的入主中原、统一全国为先河的新时期。他们是以暴力统治来实现和维持好几百年的长期统治的。而汉族在这时相对来说是处于较弱状态,元清两个朝代一共长达三四百年之久,到18世纪40年代基本上确立和巩固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一期间发展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信仰,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优秀历史和文化添写了新的篇章。
——王锺翰《中国民族史研究五十年》
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指清代满族统治者对于我国边疆各地区各民族创制、执行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满族作为继蒙元之后入主中土的第二个少数民族,它的统治者十分注意吸收借鉴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众多少数民族的经验教训,制定自己的民族宗教政策。同古代相比,昔严尤曾有“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之论;平心论之,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不但超周、秦、汉三代,甚且连煊赫一时、地跨欧亚二洲的大元帝国亦瞠乎其后。何者,元享年未过百,蒙古宗室崇佛而自弱,终趋分崩,忽兴忽亡,悄返北土,几不能自保,以视清代远远望尘莫及。当然,今谓清代民族宗教政策的成功,是与历代封建王朝比较而言,并非说它一无可议之处。
——王锺翰 《清代民族宗教政策》
清入关后,满、汉两族人民经过长期杂居共处,共同劳动,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两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接近,特别是汉文化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逐渐成为两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这就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生活行动上加强了对两民族人民的封建统治。与进关以前相比,显然不同,满族的政治思想文化已经是与汉文化的封建政治思想逐渐融合在一起了。
——王锺翰《清军入关与满族的政治思想文化》
我觉得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很要紧,要推广历史知识,学校要增加历史课程,要对社会上宣传,把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摆在它应有的地位上。过去一讲历史,就好像是专家的事情,这是错误的,应该从小孩子起就宣传历史。
——白寿彝《历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史学要回答现实提出的一些迫切问题,这应当是没有疑义的,而且早已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
我们研究历史问题,写历史书,不只是给史学工作者读的,我们的广大读者是全国各族人民。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向全国各族人民提供正确的、丰富多彩的历史书,使他们通过学习历史看到自己的光荣责任,看到中华民族的前途,看到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工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
——白寿彝《开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
民族史的研究不像理工学科或政法财经学科那样可以很快见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我们必须知道,从长远看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人民大众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不了解,或者不能正确了解,怎么能叫他们热爱本国、本民族呢?从当代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来看,多民族国家的人民如果把爱本民族与爱祖国、爱兄弟民族对立起来,热衷于民族纷争,那么怎能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呢?我国的前途命运需要我们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个民族成员结合起来。我们要想建设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加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本民族的历史的了解和热爱。所以,每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史研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而是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者,应该得到大力的加强。
——王锺翰《就民族史的教学和科研问题答》
历史研究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在残缺零散、有时甚至互相抵牾,使人扑朔迷离的史料中找出可信的部分史料,得出基本上正确的结论,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考据当然是必备的手段和功夫,但更重要的是指导考据的正确思路。这种思路就是将零星散乱的材料纳入历史事物发展的逻辑中联系起来加以全盘考虑的方法。
——王锺翰《面向21世纪的清史研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以正统自居,对域内各少数民族往往实行怀柔、歧视政策。史家难脱窠臼,记载语焉不详,观点多有失公允。是亦历史局限性使之然也。时至近代,列强威逼侵夺,国运危若累卵。中华域内诸兄弟民族不甘沉沦,奋起反抗,在共同御敌的斗争中,并肩战斗,相互支持,认同感不断加强,凝聚力与日俱增。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白云苍狗,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民族意识的加强,亦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加强中华各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乃是民族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王锺翰《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