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以何身姿走近公众
发布时间:2008-10-28 10:08 来源:
www.ccdy.cn 作者:清筝
前段时间,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在江苏无锡签售时遭到某青年男子袭击,据称是由于该男子不认同其学术观点而采取过激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掌掴”事件顿时引起各方关注,众说纷纭。日前,该男子在结束拘留后,接受采访时声称期待一种真正平等的学术交流。
对于该事件,笔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打人是不对的,更何况面对的是七旬长者。从古至今,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正值壮年的小伙子,面对至少是自己父辈的老者,不管是否是“情急之下”,动粗都是不应该的,其行为应该被谴责,理应受到相应的处罚。
但该事件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在公共媒体上,阎老先生以个人的理解讲述历史,抛出了不少值得争议的论点,比如“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又比如“剃发易服”是“文化交流”等。如果在学术圈里,学术争议都会以文化批评的方式进行,不会演变为现实中的捉对厮杀。但当学术走出“象牙塔”,走进公众视野,就难以保证只是“口诛笔伐”,有可能演变为“拳脚相加”了。普通社会公众初次通过公共媒体接触学术问题,在难以找到合适的交流平台,又急于表达自身意见时,就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表达方式了。
学术在公共媒体上的交流,尤其是具有争议性的观点,需要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让各方观点都能得以表达,尽量做到百家争鸣,并逐步引导普通公众熟悉学术自由和学术争论。公共媒体由于其庞大的公众影响力,如果只凸显学者个人理解或者片面观点,就容易引起普通社会公众的误解,造成极端事件的出现。同时,学术精英们借助公共媒体搭建的话语平台发表个人学术观点时,也不能掺杂太多的主观意识,更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等其他目的,将一些未经慎重思考、值得商榷的观点随意抛给公众。
而社会公众熟悉学术争议的方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不能为公众找到一个发表自身意见的平台,学术难以被认同,恐怕从“象牙塔”走出的并非是学术本身,倒是造就了一个个明星学者。
学术走进社会,学术精英对话公众,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某些尴尬,但其方向是值得鼓励的。打破学术圈的“围城”,学术精英们有了更多倾听民众意见的机会。同时,在争论中真理和知识得到普及,公众素质也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