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注传播湖州的特色文化 太湖之滨的民间文化使者

专注传播湖州的特色文化 太湖之滨的民间文化使者

专注传播湖州的特色文化 太湖之滨的民间文化使者
2008年12月12日 05:46:0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书法爱好者正在表演巨笔书法。

  防风古国的后人举办各类民俗活动。
  浙江日报12月12日讯 位于太湖南岸的水乡湖州,人文荟萃,历史悠久。这儿是远古防风英雄的故里,这里是湖笔最早的发源地;遥想当年,“茶圣”陆羽在这里的青山绿水间书写《茶经》,而今日,年轻的80后作家在这里孕育新的篇章……探寻先人的历史足迹,研讨传统的文化底蕴,传播湖州的特色文化,力助家乡文化建设,如今这里正活跃着一大批民间文化使者。

  钟伟今

  “中国第四大远古神话”的发现者

  与著名民俗学专家钟伟今的一番交谈,记者仿佛经历了一次精彩的远古文化之旅。这位早年即被誉为“少年作家”的民俗学研究专家,多年来专注于吴越民俗研究,注重田野考察、采风,特别是在防风神话研究方面更是为世人瞩目,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上世纪末继中原神话、云南岩画、纳西古乐之后“我国远古神话的第四大发现”。

  年逾古稀的钟伟今从小生活在德清山村,那是一个叫龙山的地方。在他童年的心目中,那里是个故事的天堂,当地人把讲故事叫作“讲白话”、“讲山海经”,山村中男女老少都会讲。他的姑母是个故事能手,《孟姜石》的传说随着童年的脚步深深地留在脑海中,故乡是蚕桑区,摘叶剥茧时《吊龙蚕》的童话在喁喁乡音中烂熟于心。鲧禹治水和防风神话,听父母讲过一遍又一遍。他最早的一篇采风民歌就是1950年夏在上虞百官采录的。抗美援朝时期,他参加志愿军赴朝,担任过文工团员、书记员,复员后他回到德清,从此开始了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他记得1979年的最后一天正好是休息天,他觉得这天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骑着自己那辆有点破损的自行车,从武康连续骑了三十多里地到蠡山采访蠡庙和西施传说,这些故事有《西施送蚕花》、《画眉桥》、《梳妆墩》、《范蠡、西施和鱼簖》、《庙貌扁舟》。这天阴雨连绵,回到家里已是天黑一片,当天晚上我又把笔记整理出来,就这样度过了1979年的最后一天。”

  钟老告诉记者,自幼闻听防风神话,“对防风传说久存敬仰之心,常怀还其原貌真形之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集中精力收集当地民间留存的有关防风的故事传说。1991年和1993年,钟伟今发起组织和筹划了第一、二两届“中国防风神话学术研讨会”,其后又主编《防风神话研究》、《防风氏资料汇编》。防风神话的发现很快受到各界注目,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民间文学》等媒体也先后作了报道。他的研究陆续引起北京、上海、江苏、山西、湖北等地学者们的注意,同时也收到了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台湾多位专家的来信。在长期的民俗文化研究中,他和许多海内外学者建立了良好关系。澳大利亚著名民俗学家谭达先博士在2006年元月的来信中,对钟伟今的湖州民俗研究作了如下评价:“看一个人的成就应全面来看,老兄整理地方故事、歌谣、曲艺;成就一也,倡导防风神话,成就二也;民俗编著,成就三也。”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滨岛敦俊先生在信中说:“您在湖州地方农民采访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由于您的参加,使我们的民间文艺调查能进行得更深入细致……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对于保存大量宝贵的民间口碑资料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历史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前不久,他携论文《湖州地方神传说剖视》参加了“国际民间叙事学术研讨会”,会上尽管不懂外语,但他还与几位外国学者进行了指手画脚的交流。

  马青云

  走出书斋宣传湖笔文化

  “湖颖之技甲天下”,湖州是湖笔之乡,也是中国的笔都。湖笔不但是中国毛笔的代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更形成了以湖笔为载体的湖笔文化体系。马青云的身份是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黑边眼镜,健谈口才,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做学问的学者。

  马青云从小师从书画大师谭建丞,在湖州书画界也颇有建树。作为书画皆通的马青云,自然对湖笔有着深厚的感情。“2001年,湖州召开第一届湖笔文化节,我的一篇研究文章得了一等奖,在那时开始我与湖笔结下了解不开的渊缘。”马青云衷情湖笔,最初他从一些书画大师的手迹开始研究。历史上湖州出了不少书画大家,唐代的颜真卿等都对湖笔有着深厚的感情,近代有费新我、吴昌硕等大师。为发掘和整理湖州老一辈书画家的作品,马青云与他人共同主编了费新我、王孙乐、张苕生等著名书画家的存世之作。2005年湖州出版了一本《当代湖州书画家概述》,马青云是其中一位主要执笔者。

  当记者问他发掘和整理湖州书画家作品与湖笔有什么关联时,马青云回答说:“这些书画都是湖笔书写出来的,对湖笔研究有着莫大的关联,要深入研究湖笔的历史要从多方面着手了解。”两年前,湖笔的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和浙江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青云又开始重点关注湖笔工艺、湖笔的诗性品质以及湖笔崛起、湖笔优势、湖州笔派、湖笔诗词、湖笔民俗等与湖笔有关的地域文化。在海内外研究湖笔的人不少,但像马青云那样研究湖笔与中国文化的内涵,可谓填补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今年下半年,洋洋25万字研究湖笔的专著《湖州与中国文化》已经脱稿。

  走出书斋搞研究,面向群众广宣传,工作之余马青云把更多的精力投向湖笔文化的宣传推广。他向记者透露,平时经常去湖州周公笔庄、千金湖笔厂和双鹿湖笔厂等地研究湖笔制作工艺,常常为他们试笔,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还是湖州文心堂、文汇斋笔庄的顾问。去年,来自德国、法国、荷兰等西欧客人来湖州考察,马青云又特地备课写讲义,专门为这些异国客人讲解湖笔知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湖笔常识,马青云与当地许多导游交上了朋友,首先“武装”导游,再通过他们把湖笔文化推向大众。

  寇丹

  名片上印着“我是一片茶叶”

  位居太湖之滨的湖州,对于喜爱茶文化的人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那里是“茶圣”陆羽书写《茶经》的地方。

  “谈茶斋”,是湖州老茶人寇丹先生的家。就在上个月,他在家里又一次招待了来自韩国茶文化协会的30位茶人。老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今年之内他接待的第8批外国友人。

  寇丹先生是满族人,1934年出生于北京,少时因战乱逃难而失学,靠聪慧和勤奋得以成才成名。工作之余,他与茶结缘,尤精于茶文化研究,写作发表了数十万字的茶事著述。为研究陆羽及其《茶经》,寇丹先生的足迹几乎遍及陆羽一生到过的诸多地方,“特别是陆羽自称‘第二故乡’的长兴顾渚山,我先后实地考察访问了30多次,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寇老先生退休前在乡镇企业局工作,谈起自己的“茶缘”,寇老一脸兴奋。他告诉记者,他前些年曾在新加坡举办过个人茶画展,茶文化的研究论文在日本、韩国和我国港澳地区翻译发表,他主讲的专题片《品茶趣谈》在多家电视台播放。此外,当年他设计制作的“国兰壶”填补了几百年来紫砂壶中没有以兰花为造型的空白,并被写入《中国茶叶大辞典》。记者发现,“谈茶斋”的一面墙上,陈列着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紫砂壶,以及琳琅满目的各类茶文化工艺品,这些都是寇丹先生出访时各国茶人赠送的纪念礼物。近十多年来,他几乎每年被国内外邀请参加茶文化交流活动,仅最近三年时间,他就前后10次应邀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参加茶文化研讨,宣传湖州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我是一片茶叶,是我给自己的一个定位,我还专门把这句话印在自己的名片上,其含义是自己要像一片茶叶那样只讲奉献,不图求索。”寇丹介绍。退休之后,无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还是应邀做学术讲座,他从来不要一分钱的报酬。于是,“我是一片茶叶”也成为当地茶界熟知寇丹的一句名言。

  年逾古稀的寇老乐此不疲地做着湖州茶文化的宣传员、志愿者。“要是在30年前,外国朋友来湖州请我接待我也不敢,是改革开放让我心地坦诚地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寇丹说。在茶界,寇丹资格虽老,却常以“我是一片茶叶”自喻,谦逊之意赫然显现。小小一片绿茶,只有当自己成为热壶中的一份子才有韵、有香、有味。鉴于寇丹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弘扬中华茶文化第一线的贡献,最近韩国出版的《世界茶人》一书里,共列举了12位茶人茶事,中国大陆共有3人入选,寇丹便是其中一位。

  潘亚君

  做过导游的80后网络作家

  这两年来,一群来自湖州的“80后”女作家频出佳作,引人瞩目。其中,家住古镇南浔的潘亚君,仅仅2008年就连续出版两本长篇小说《大清往事》和《繁华似锦当城梦》,广受读者好评。

  初见潘亚君,一点都看不出她就是那个在网络上叱咤风云的女作家,相反还有些腼腆。潘亚君的网上笔名叫“江南清秋月”,熟悉的人都知道她曾经做过几年导游,游客评价她的讲解可谓是妙笔生花,哪怕是一点小典故,她也说得头头是道。在湖州市导游技能比赛中,她还得过第一名呢!

  接过透着油墨清香的新书,记者问起她是如何爱上写作的:“我写作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想到出名,也没有想会以写稿为生。”那是2006年的一天,她上网时无意进了一家国内知名网站,看到一篇穿越时空的爱情小说,不知不觉就入了迷。原来爱情小说可以这样写,她稍加思索,尝试写了一小段后就贴到网页上,没想到网友好评如潮。很多网友留言让她快点写,以便知道故事结局。但是大家没有想到,潘亚君写作的结局却在一年后,整篇长达八十万字。这部长篇小说就是她的处女作《绝恋大清》。《绝恋大清》在网站还没有贴完,就被多家知名网站纷纷转载,小说在网站VIP销售,连续五个月排名第一。今年7月,小说改名为《大清往事》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初次写作便一炮打响,来自各地网友的好评让她更加有了信心,又让她增加了写作的动力。当记者问及她的写作感受时,她仍是腼腆地笑了笑:“很多事情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形成,坐在电脑前自己也不知道一口气能写那么多的文字,经常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2008年10月,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繁华似锦当城梦》由珠海出版社出版。也许是那段做导游的经历,潘亚君对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历史了如指掌,她的《繁华似锦当城梦》就是以古镇南浔为背景取材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与以前的导游工作一样,潘亚君以为,写作也是向大众描绘一个五彩缤纷的江南水乡的风情和历史典故。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章瑞华 李全 编辑: 孔令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