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阎云翔:“失范社会是否已经来临?道德底线的突破及其伦理意涵”

阎云翔:“失范社会是否已经来临?道德底线的突破及其伦理意涵”

来源:新浪博客“复旦人类学”【复旦当代人类学讲坛】第十二期讲座内容梗概
(2012-10-16 14:55:3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3f65301016c7y.html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无论如何,这就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当代社会。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是否已经失范?2012年10月9日下午,来自美国UCLA的阎云翔教授在复旦光华楼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讨论。 该讲座引起了复旦师生的广泛关注,可以容纳400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该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远教授主持,罗力波教授担任评议人(美国大卫森学院人类学教授 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会长)




在讲座开始,阎云翔教授首先探讨了 “失范社会”(anomic society)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失范指的是社会规则和规范的丧失,整个社会乱成一团。另一种观点则将“失范”定义为价值观的错位。例如涂尔干认为是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发生错位。哈耶克则认为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目标本身产生错位。围绕着“失范”(anomie)这一关键词,阎云翔教授主要就以下3个问题展开论述。




           道德/信任危机是民间和媒体的错误判断还是真实存在?
阎云翔指出,近年来,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等类似的话语经常出现在民间社会和媒体报道之中,学术界则很少有扎实的经验研究来正视和考察这一问题。那么,道德危机或信任危机是一种错误的判断还是真实的存在?阎云翔以“做好事被讹”和“食品安全问题”为例,证明不道德行为(immorality)确实存在。他认为,当代社会的不道德行为已经由私人领域拓展到公共生活领域,不仅伤害了某些个体的利益,而且危及到整个群体的利益,甚至威胁到了更加基础的社会原则和道德底线。
对“小悦悦事件”的反思:为什么经过的行人都如此冷漠,不上前帮助?阎云翔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害怕做了好事反而被讹。 “做好事被讹诈”的背后是对人性本善的怀疑,不相信陌生人会没有任何理由地主动帮助自己。“如果不是xx撞了我,他又怎么会无缘无故的送我去医院?”其他原因还有司法系统在执法上的缺陷(是有罪判断而非无罪判断,默认了没有人会无私地帮助陌生人的偏见,对讹人者的不惩罚)、围观者的沉默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使弱势群体产生了“仇富”的心理:“反正xx有钱,讹一下也没关系。”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阎云翔首先指出,目前中国大陆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被媒体不恰当地夸大,很多食品的毒性(如地沟油)有待于进一步科学证明。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危害要大得多。事实上,食品安全的风险是由3个层次的风险叠加在一起,是一种混合性风险,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共同关照。
以上这些不道德的行为都造成了对社会公信力的巨大冲击。


          实践者(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感受和体验
受害者直接的身体体验:恐惧—缺乏安全感---不信任
加害人如何解释自己的缺德行为? “我又不认识他,反正是生人,无所谓”“他们都有医疗保险”“从前被城里人欺负的厉害,这样做有种快感。”“我认为的道德就是让家乡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就“做好事被讹”一事来说,加害者在家庭和村庄的范围以内往往是善良的,勤劳的,负责任的,是个绝对的好人。但对陌生的受害者来说则是绝对的缺德行为。这反映了加害者的良心具有两面性。而加害者的良心总是面向“自己人”的那一面。对待“自己人”和“陌生人”的道德标准不同,缺乏超脱于私人关系之外的公共的道德观念。
阎云翔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由熟人社会逐渐向陌生人社会转型,需要建立起社会信任。社会信任主要包括对制度的信任,对专家的信任和对陌生人的信任。 而对陌生人的不信任会造成社会公信力的下降,难以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信任,社会转型就会举步维艰。
            
             变迁社会中道德标准的变化
阎云翔指出,改革开放的中国,道德范畴和价值观经历了一个私人化个体化的过程,由集体主义的“自我牺牲”向个体主义的“自我发展”转型。转型的结果是道德判断标准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出现了多重道德标准。价值观的变化导致了很多有争议的道德行为。例如过去所认为的不道德行为现在可以被接受,如婚前性行为。
另一方面,道德标准的变化也带来了问题。官方道德话语标准与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相信并身体力行的道德标准是有差别的,两者出现错位。如个体在汶川地震的自愿捐款被官方塑造为集体主义精神并加以宣传。这种集体主义伦理话语不允许有个体任何私心杂念,被迫放弃自我。可见,这种个体化的转型是由国家主导,个人的主体性发展不明显。
虽然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可以多样化,但是否存在一个绝对的道德权威或者说是道德底线,几乎达到信仰程度,是不能被越过的?阎云翔认为,道德底线是无法被证实的,但一旦被冲破,其后果是可见的,而且是很严重的。将对社会公信力产生巨大的冲击。有争议的道德行为并不一定是不道德的,但有两个前提:首先,要相信陌生人不会无故加害于你,其次,无论做什么都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


                失范社会是否已经来临?
最后,阎云翔回归讲座的主题,对中国社会已经失范的问题做出解答。对“失范”的不同解读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如果失范指的是混乱无序,毫无规则和道德规范可言,那么答案是没有。如果失范指的是由不同价值观的错位所造成的复杂现象,那么中国社会确实是失范的。在这个道德标准多元化的社会,个体会无奈,会困惑,会迷茫,他们在其中挣扎,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来安放自己的良心。阎云翔同时安慰在场的所有人,不道德行为(immorality)带来的并非全是负面影响,就像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国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这令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
在阎教授精彩的演讲之后,罗立波教授对此进行了简短的评议:道德/信任危机不仅存在于中国,也见于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场的复旦师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了自己的认识,并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现状进行了思考,现场反响热烈,互动良好。




                 (资料整理 复旦人类学 张小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