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赞赏 冯骥才的“四驾马车”2012年09月17日 08:09
为什么赞赏 冯骥才的“四驾马车”2012年09月17日 08:09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杜浩
9月9日到9月18日,北京画院举行“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此次展览,汇集了冯骥才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四个领域的重要成果,冯骥才把它们称之为“四驾马车”。对于他的这“四驾马车”,众多文化界人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赞赏。
此次展览,包括冯骥才的近80件绘画作品,160余种中文版本的文学作品,30种中外课本,大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教学科研的出版成果,以及他笔下一些文学名篇的手稿和早期古典绘画的摹本。
冯骥才是当代著名作家与画家,许多名篇佳作传播深广,深受读者好评和喜爱。他的文学作品也好,绘画作品也好,体现出了中国作家文人的风骨、良知和担当。近十几年来,冯骥才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倡导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文化工作。同时,冯骥才又走进天津大学,建立起一座颇有特色的人文学院,执教众多博士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他横跨不同界别,成果斐然,堪称当代少有的横跨众多领域、同时建树颇丰的文化大家。
在此次展览中,无论是文化界人士、作家,还是读者网友,让他们赞叹、感动和感佩的是,冯骥才创造的这些成果,无论是文化形式、文学形式还是艺术形式,其中都蕴含和贯穿着一个鲜明的核心和主题,这就是他的与时代、社会和民族紧密结合的良知、责任和担当。
对文学,冯骥才说,“文学于我是一种责任方式。我们这代人的命运因与时代纠结太深太紧,责任二字天经地义。它一头在骨子里,一头在笔管里。”
对文化遗产,冯骥才把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看作“是养育我们的精神的母亲。如今她遇到麻烦而且是大麻烦,有什么理由不撇开个人的事,牢牢守候在她的身边?”
对教育,他的教育思想是,“学院的背后应是独立思考与活跃自由之思想;学院的面孔应是一种由深厚的文化积淀养育出来的文化气质和明澈镇定的目光。”强调教育的独立、自由、活跃的学术精神和思想。
对举行这次展览,冯骥才非常感慨,“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变迁,我们的命运跟国家和民族捆绑在一起,我决不会放弃我的责任”。这不禁使人想到冯骥才曾经表达过的坚定的文化誓言,“精卫填海最后是吐血而死,但它的身上能够体现一种精神,我天生是为思想和精神而活着的!早些时期的作家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铁肩担道义啊!我是文化人,当文化遭劫难时,必须站出来!”他为了文化理想,而甘愿做一个吐血而死的“精卫”。这是他可贵的文化精神、文化人格的鲜明彰显。
冯骥才说这“四驾马车”,是他的最爱,“是用四匹马的劲儿拉着一辆车”,但并不感觉累和辛苦。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特别是我们的文化人来说,是不是也应该学习和仿效冯骥才这种为文化、为民族、为社会殚精竭虑的人格、精神和品质,在我们的行为中,自觉地体现出文化良知、职责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