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温州都市报:行走在民间 收获在田野 ——访温州第一位民俗学女教授邱国珍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温州都市报:行走在民间 收获在田野 ——访温州第一位民俗学女教授邱国珍

温州都市报:行走在民间 收获在田野 ——访温州第一位民俗学女教授邱国珍

行走在民间 收获在田野
——访温州第一位民俗学女教授邱国珍
2010-11-23  





  立冬之后的温州,已有几分寒意。当我初见邱国珍教授时,心里却是暖洋洋的,一见面,她像亲人一样嘘寒问暖,来到办公室,她马上递来一杯热茶,叫我端着暖暖手。作为温州第一位民俗学女教授,她率领的民俗学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她是“奔六”的人,却热情似火,执着于学术与事业。
  孜孜不倦
  1954年出生于江西的邱国珍,曾在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执教。2000年,她作为人才引进来到原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温州丰富而宝贵的民俗资源吸引了她,温州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姿势感染着她。她全身心地投入了民俗学教学与研究。作为温大民俗学科的领头人,邱国珍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还积极从全国各高校引进人才,并通过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壮大民俗学科的队伍。2002年,温大民俗学学科被评为省重点扶植学科,后又入选省重点学科(B类)。2003年,温大民俗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民俗学硕士点,在中国民俗学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迄今为止,该硕士点已连续招收了7届民俗学研究生。为了使民俗学研究生熟悉温州,了解社会,近年来,温大民俗学学科已在永嘉、洞头、文成建立了3个“民俗学教学科研基地”。2005年,经邱国珍多次提议,由市政府和学校共同投入,温州大学建成了“温州民俗博物馆”,这在全国高校尚属第一家。温州大学图书馆配合民俗学学科建设,建立了民俗学特藏资料室。2007年,图书馆又建立了“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这在全国高校,即便是有民俗学博士点的高校也是不多见的。

  果实累累
  谈到学科,邱国珍对学校领导的关心以及同事的帮助充满了感激之情。“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成绩也是大家的!”作为民俗学学者,邱国珍特别重视田野调查。为了“做田野”(到农村、下基层做社会调查的意思),邱国珍经常要下乡,短则三四天,长则十天半个月,特别是到一些艰苦的偏远山区时,车子一到盘旋的山路,她就会严重地晕车呕吐;一些地方吃住条件差,加上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好,她还得了胃病。这些苦在她看来算不了什么,她说:“做田野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得到一些供做学问的材料,它令人大开眼界,心胸也随之开阔。当然也有苦,但精神的愉悦难以言喻。所以,我喜欢说自己是行走在民间,收获在田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温州十年,邱国珍不仅带出了一支民俗学研究团队,还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先后出版了《中国传统食俗》、《中国民俗通志·医药民俗》、《畲族民间文化》等专著,发表论文20多篇,共达150万余字。她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畲族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浙江省文化工程项目《浙江畲族史研究》、《浙江畲族民间艺术研究》。2008年,她的专著《中国民俗通志·医药民俗》荣获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今年1月份,邱国珍撰写的《浙江畲族史》正式出版。该书40余万字,仅修改就花费了近两年时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谢重光教授为《浙江畲族史》写序,他提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浙江畲族史》,就确实当得起‘为后世畲族历史文化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的盛誉。”但邱国珍并不满足现状,她向来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每次一本书出版后,她总是自找不足,《浙江畲族史》出版时,畲族民间文书(如各种契约)陆续被发现,她惋惜道:“这些可是宝贝呀,要是早点发现这些民间文书,就可以收入这本书中,《浙江畲族史》的学术含金量就会高很多!”

  第二故乡
  邱国珍现任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还担任了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市政协委员等职。她视温州为第二故乡,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温州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她认为大学教师应主动服务社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近年来,她面向社会开办了17场民俗讲座,几乎场场人员爆满。作为温州市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她积极参与亲民协政活动,到企业、农村搞调研、写提案,关注温州女性在新时期的发展,关注“新温州人”的生存状态等。
  “温州是经济发展的前沿,也是个历史底蕴很深的地方,很多习俗保留得很好,如婚俗中的重视订婚、黄昏时迎娶新娘、结婚时跨火盆等。温州民俗很有特色,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邱国珍说。
  作为新温州人,邱国珍为温州的民俗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寄语更多的新温州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趁着年轻多做些事,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工作要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才能对自己的第二故乡有所贡献。 本报记者 蔡伊伊 文/摄
引用:
媒体报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