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50# 的帖子
用手机发。。。
民间文学视野下的岳阳楼文献调查报告
调查方向:岳阳楼本身以及名人墨客的文学精神和地方民俗、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研究问题:岳阳楼的建设始末、名称来源、岳阳楼的民间文化符号、岳阳楼的传说、故事、牌匾、诗文等文化内涵
三、文献来源:大部分文献来源于期刊论文、岳阳市情网、互联网论坛、网站,以及地方志等纸质图书
四、调查时间:2014年11月
五、参与成员与分工:崔莫言撰写报告、付塞琳和徐和康收集资料
六、立论:
首先,岳阳楼作为民间岳阳楼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就必须“格物致知”,把探究岳阳楼兴建的始末和历史建制的沿革作为首要工作。
但是岳阳楼不仅是一个客观实在的建筑物,还是一个精神象征和民间的文化符号。英国地理学家纽拜曾经说过,“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 风景的创造源于人的勤劳与智慧,是人类劳动改造世界的物质丰碑,而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又在融汇了当地文化、历史、艺术等人文景观后升腾出一种精神内涵,壮丽的自然美景与灿烂的传统文化相互辉映,成为各个时期人类文明与思想文化的结晶。岳阳地区“山水楼阁,相须而显者也’,自然景观依托本土丰富的神话传说,楹联镌刻,以及骚人墨客山水流连中的移情之作,逐渐沉淀出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赋予它们以有形的生命,从而使自然景观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山和水总能刺激人民群众的想象力,百姓们寄情洞庭山水,游览闲聊之间,创造了了一大批神奇而古老的传说。岳阳楼之所以“楼天下”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文人骚客的吟咏酬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这些怪陆离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经过口耳相传,在人们沉醉于此同时,岳阳楼也随之深入人心,闻名遐迩了。
虽然在文献调查是我们把这些文人的吟咏和百姓的谈资分开来调查,但是这两方面的内涵确实紧密相连、无法割裂的。文人的文人性格和人文精神全部来源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之中,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其文学就有什么样的气质内核,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想象力,其文学就有什么样的形象面貌。而文人文学对民族的性格、文化的深化和再现反过来又影响了这个民族的价值选择和精神传承,二者是紧密结合的。
文献数量与分布情况
类型数量举例岳阳楼的兴建始末以及历史沿革4《论岳阳楼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 张庆余
《从历代岳阳楼图看岳阳楼建筑形制的演变》何林福洞庭山水与岳阳楼3岳阳市情网、(宋)岳阳风土记、(明乾隆)岳州府志岳阳楼的民间文化符号4《从诗文看岳阳楼文学现象》 蒋丽
《岳阳楼诗词联匾浅谈》 陈湘源名人故事5秦始皇传说 、李鲁班修建岳阳楼、 左宗棠“见龙在田”民间传说7洞庭湖畔龙凤呈祥的传说、洞庭湖一龙赶九龟的传说、岳阳藏龙河与珍珠山的传说
文献研究论述
岳阳楼建制理念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
首先从历代岳阳楼的修建和建制来看,可以很明显体现出我们民族的审美选择和民族性格。
岳阳楼耸立于岳阳西门城头,左揽洞庭,右挹长江,雄姿英发,气象万千……“水际含天色,虹光入浪浮”、“丛林多故社,单戍有危楼”……雄伟壮观的岳阳楼已经和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成为了湖湘风光的代表。(岳阳市情网)主楼为二层三檐, 四面突轩,十字脊之四当饰翘首龙吻, 中构四角攒尖顶, 上置莲花座焰光塔刹。 楼建凸峙湖边的两层台基上, 外绕护栏, 四面皆有石级通楼内。楼台坐西朝东, 一楼正面六根檐柱一字排开, 中间檐下悬匾(《从历代岳阳楼图看岳阳楼建筑形制的演变》何林福)……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楼形壮观……雕梁画栋、匾额楹联、玄墨丹青鳞次栉比……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岳阳楼位置与自然风光相协调,外部结构庄重雄奇,内部结构布局严谨,与人文风情相融合,着很大程度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与性格。儒道互补的精神追求自古就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也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和潇洒自在的理念,这在在岳阳楼的地理位置选择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我们民族的儒家性格所追求的庄重厚德、坦荡大方又见之于外形。岳阳楼内部的匾额楹联和玄墨丹青又诠释了我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崇拜。
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传说体现出的文学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相互影响
①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爱国,提到爱国就不得不提到屈原。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屈原的确在岳阳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点,亦可从岳阳至今仍口口相传于民间的众多传说故事予以佐证。他从湖湘文化中吸取养料。 屈原选择在端午这天投江,也是他受湖湘文化影响的精心安排。五月五日,原是岳阳土著的越族人民祭龙的日子,有一系列重要活动,屈原想藉此深具影响的节日投江殉国,以唤起楚国臣民的爱国热情,完成复兴楚国大业。由于屈原的巨大影响,果然使远古时期流行于岳阳的一些民间风俗,都赋予了全新的内容而流传千古,并走向世界。
屈原在岳阳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多脱胎于南楚巫文化的“母体”,然后在此投江殉国,实现了他人格精神的升华。最后葬于岳阳。郭沫若说:“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离骚》,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无论何时何代的中国人,都是在他的伟大影响之下,都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毛泽东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费德林回忆录·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屈原精神诞生于岳阳,光大于岳阳,他是岳阳无尚的荣耀。
而岳阳楼作为岳阳的标志性建筑,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湘湖地方民俗都能体现“爱国”这一核心精神。屈原作为岳阳楼文化的来源,赋予了其非比寻常的民族精神和文学文化意义,而岳阳楼也成为了“爱国”的符号想成,永远留存在人民心中。
②忧患意识和坚贞不渝的进取精神
忧患意识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人们在追求“生”的价值的同时,要承受的痛苦和磨难。孟子抓住忧乐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生于忧患”的论题。表达乐极生忧的隐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而范仲淹则在忧乐这对矛盾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忧”,提出了“先忧后乐”的思想。“先忧后乐”的精神,把传统的忧患意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成为岳阳楼人文精神的永恒主题。这种结穴于岳阳楼的忧患精神“不但成为终宋一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座右铭,更是成为后世一切社会变革和拯救危机的精神动力与源泉”,“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族精神,融入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范仲淹的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对岳阳楼地区的人文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岳州地方官吏“深慕公之为人,而追寻芳镯,思欲企而及之者也。”,他们继承并发扬了湖湘学派“经世济用”的优良传统,革故鼎新,安土乐民,多次重修了岳阳楼,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范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精神。
忧患意识既是一种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压力,又是生命追求的强大动力。“它能激发人的生命热情,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生命的价值。”这种强旺的功业理想和进取精神代表了儒学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它既表现为仕途通达时士人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又表现为贬抑南方时的惜时之叹,壮志难酬时的内心焦灼。在岳阳楼文学创作中,有大量的诗文作品就表现了这些怀抱着济世事功理想的贬滴文人们时不我予的忧惧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这种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岳阳当地的故事传说之中也有相当的体现。
(二妃传说)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传说二妃死后成为湘水女神,叫做湘君,又称湘灵、湘妃等。湘君游玩、居住的地方因此名为君山,当地的人们在安葬二妃后,又立“二妃庙”以永久的纪念她们。关于二妃传说的文学史料,最早见于战国时屈原的著名组诗《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等诗篇。这里“湘君”指舜帝,“湘夫人”指二妃。在《九歌·湘夫人》中,从“筑室兮水中”到“灵之来兮如云”的16句,湘君憧憬着如何布置与湘夫人的新居,都全部运用神话材料,为我们呈现出一派神奇浪漫的意境。汉代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二妃葬于湘山(即君山)的记载。后世的典籍中也多有关于此事的记述。如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中记:“帝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嗣后,丽肠道元的《水经注·湘水》载:“大舜之险方也,二妃(娥皇、女英)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任防的《述异记》也载:“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坳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然。”《群芳谱》、《竹谱详录》等诸书都沿袭旧说。
二妃对舜忠贞不渝的爱情,直至投水殉情的动人传说经伟大诗人屈原咏唱后,不仅增添了浪漫神秘的神话色彩,也吸引了后世文人骚客对这一忠贞爱情故事的赞美。唐贾至的《初至巴陵与李十二张九同泛洞庭湖三首·二》“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诗人在“白云明月”之中“凭吊”湘娥,既是崇敬二妃忠贞不渝的品质,也是对自己远滴异乡的慨叹。
(鲁班传说节选)张太守听了,觉得有些道理,便打定主意,只等良辰吉日,动工建楼。第二天立即出榜,招聘名师巧匠,担任工程总管。
有一天,从潭州(今长沙市)来了一个青年木工,名叫李鲁班,自称擅长土木设计,无论什么亭阁楼台,宫殿庙宇,都能设计得尽善尽美。张太守便命他主管工程,限他一个月之内,画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盔顶的楼阁图样来。
李鲁班成天躲在房子里,画了又画,算了又算,整整搞了七七四十九天,纸样画了一大堆,不是绘成一座土地庙,就是画成一个过路亭。累得满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