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湖北十堰市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六大亮点

湖北十堰市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六大亮点

湖北十堰市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六大亮点响誉国内外

2009年02月02日 15:15    来源:湖北新闻网

   


    湖北新闻网十堰频道2月2日讯 (袁源 张振)记者今日上午到十堰市民俗学会采访获悉,在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十堰市文化体育局、市民政局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十堰市民俗学会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民俗学有识之士,致力于民风民俗的收集、挖掘、整理、抢救、研究和保护,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先后收集、挖整民俗民间文化资料近300万字,使十堰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呈现出六大亮点,尤其是“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研究、“武当道茶文化” 研究、“武当医药文化” 研究、“武当武术文化宣传”、 “丹江口市古为均陵是陶文化重要发祥地”、《民俗文化网》的创办等引起国家和省民俗民间文化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评价。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获得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2008年度特别贡献奖。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吉炎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为武当道教医药传承人。

  ——围绕非物质文化抡救挖整保护弘扬开展调研, “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研究取得成效。十堰市民俗学会将尹吉甫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已挖掘相关资料百余万字。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先后到四川泸洲、河北苍州、山西平遥等地考察,经考察和查阅大量史料研究,初步论证尹吉甫为“士于周,征战于山西平遥,传说于河北苍州、四川泸洲,故里湖北房县、食邑房陵,卒葬于房”。其《尹吉甫传说》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8月在长阳召开的20年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上,引起轰动反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刘锡诚等给于了高度评价,称之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2月,市民俗学会还调研撰写了丹江口市发现4座古代“微型”陶窑遗址和多种陶器,华中科技大学博导张良皋专家称湖北丹江口市古为均陵是陶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浪河陶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堰市民俗学会率先报道这一新闻,被中新社等报道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围绕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开展调研,挖整弘扬打响武当道茶文化。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十堰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总经理王富国的重视支持下,十堰市民俗学会与八仙观茶叶总场合作,先后挖整武当道茶相关资科近百万字,拍摄照片1万多张,拍摄武当道茶录像资料20多盘,撰写1万余字的《浅谈武当道茶历史渊源与养生》、《武当道茶文化成鄂西生态旅游圈新亮点》、《武当山发现天然野生古茶树对研究我国茶资源分布具有重要价值》等文章,制作了武当道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片,撰写了《武当道茶制作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申报书》21000余字,已由武当山特区报送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武当道茶的研究表明:武当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属于全国茶叶原产地,尤其是武当道茶制作工艺乃2000多年来道家俢性养生传承的独道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抢救挖整传承武当道茶文化,打响道茶品牌,扩大武当道茶产业的发展,继而扩大国际、国内市场销售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武当道茶文化的系列新闻被海内外一些媒体纷纷登载,引起了国家和省市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评价,武当道茶文化成为武当旅游文化及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新亮点。

TOP

湖北十堰市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六大亮点响誉国内外(2)

2009年02月02日 15:15    来源:湖北新闻网
   
    ——围绕鄂西生态文化圈开展调研,提供决策参考,受到领导重视批示。十堰市民俗学会把民俗文化调研与鄂西生态文化圈研究结合起来,深入实地采风,“史海淘金”,撰写了“打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国际品牌’,建立中华诗祖尹吉甫房陵文化名胜园 ——关于建立《房县百里生态文化旅游圈――房陵文化名胜园》的调研报告及建议”,分1万2千字和6千字两份,即根据房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汉民族创世史前神话“黑暗传”歌谣发现地、女娲炼石补天地、原始人类活动地,尧子丹朱避舜于房封国地、炎帝神农尝百草地、中华诗祖• 周朝太师尹吉甫食邑地、西周诗经文化采风地、神奇和氏璧荆山之首房陵景山阴峪河传奇地、三苗部落及且人部落(且兰古国先祖)迁徒居住地、20多位帝王将相流放地、战争年代根据地、神秘野人传说出现地、得天独厚旅游地等十三地之称;房陵文化博大精深,富涵神农炎帝文化、汉民族创世史前文化、西周诗经文化、宫廷帝王流放文化、秦巴交汇文化、汉水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忠孝文化、野人传说等十大特色;千里房县自古好歌,“厥声近秦,厥歌好楚”,独具“楚调、巴音、秦韵” 特色, 是闻名全国的民歌之乡;以及房县奇山异水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文物古迹众多,应借鉴外地经验,建立《房县百里生态文化旅游圈》、《房陵文化名胜园》,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江一山”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灿烂明珠。此调研报告引起市县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十堰市委常委陈家义、张维国、副市长梁吉祥等批示。房县县县委书记张歌莺、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袁新云等十分重视,说是房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范本,有可操作性。

  ——深入研究武当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中医药瑰宝。十堰市民俗学会与十堰市太和医院药学部、武当医药研究所、武当山道教协会联合组成了《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编撰委员会,《中国武当中草药志》被十堰市科技局列为软科学重点课题。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吉炎教授、民俗学会理事安志斌等忘我工作,已搜集挖整编纂《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第一册约110万字,现已完成了第一卷审核工作,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工程”、 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列为重点项目工程,计划在2009年正式出版发行,此书的出版将填补千百年来武当山区没有《中国武当中草药志》之空白,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让世人了解武当医药文化,让武当医药文化瑰宝走向世界,以及对于推动中药鉴定学科的发展,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研究开发保护和运用武当医药具有重要作用。

  ——围绕“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收集挖整大力宣传武当武术文化。2008年,十堰市民俗学会借“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和“第八届武当国际旅游节” 在十堰市召开之机,着力抓好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岳武,充分利用开办《武当武术功夫网》、柳林武功院,广交武林朋友,收集挖整武当武术资料百余万字,初步编辑武当剑、武当内家功夫书2本,已被有关出版社选约准备出版。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袁正洪在“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和“第八届武当国际旅游节”期间,深入采访,共拍摄两节武当传统武术文化资料照片25G多,即4万多张,撰写新闻稿和拍摄新闻照片100多篇(张),向国内外宣传报道,其中新华社采用新闻照片17张、中国新闻社采用新闻照片77张,比较好地宣传了传统武术文化。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梁世荣利用节假日收集编辑十堰市民俗文化有关书藉资料,为宣传弘扬民俗民间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办好《民俗文化网》,大力弘场优秀民俗民间文化。由十堰市民俗学会主办、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为门户网站的《民俗文化网》,设有民俗新闻、民风民俗、民间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旅游、民俗收藏、民间医药、民俗摄影、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等近60个专栏。以反映汉水武当文化、秦楚民俗风情、鄂西北民俗文化、房陵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传承历史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采用了《中华诗祖尹吉甫与诗经传说和故事轰动中日“非遗”保护鄞州论坛》、《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浪河民间艺术“惹火”城乡》、房县门古寺镇《山歌唱响和谐曲》、《武当山特区召开民间香客团队领队(香头)联谊会》、湖北阳新《西塞山神舟民俗文化研究》一书出版、《著名民俗民间文化专家傅广典撰写人类神话史立论与研究》、《湖北民歌之乡房县门古寺镇6000民间歌手盛赞奥运开幕式》、当古韵堂收藏房县清乾隆博学文人汪魁儒一书法手迹(图)、《中国独树一帜的安徽灵壁钟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图)》等文稿和民俗照片,民俗文化网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民俗文化信息的交流园地,深受欢迎。

  一年来,十堰市民俗学会坚持“三贴近”、当好“四员”,市民俗学会的同志坚持“三贴近”,当好“四员”。即当好民俗文化宣传员:走到哪里就将党和国家有关加强重视文化建设、扶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政策宣传到那里;民俗文化新学员:拜民间传人为师,虚心学习;民俗文化收集员:勤问、勤记、勤跑,收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研究员:求真务实,尊重历史,查找史料,虚心学习,认真研究。先后深入到武当山,房县桥上乡、榔口乡、万峪乡、青峰镇,丹江口市官山镇、丁营镇、浪河镇,郧县鲍峡镇、柳陂镇,神农架林区等地进行民俗文化采风,收集、挖掘民俗资料20余万字。市民俗学会会员陈佰钧、李新明、张兴成、胡元炳、邓发顶等不辞劳苦,乐于奉献,收集挖整弘扬民俗民间文化,深受人们赞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