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韩国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有多大

韩国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有多大

韩国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有多大
2008年12月30日06:59  来源:
  文化的水活力十足,会载着社会在民主与文明的征程上,一路顺行。而传统文化,自然就是让文化发展的轮子不停转动的那根最深的轴。越是在全球化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反而越得到认同。而这种认同,很多时候,也会包含某种自信、自负甚至是自恋。
正是由于这种情愫,最近复旦教授葛剑雄的一个观点或许可能会让很多传统文化偏爱者感觉很不爽。葛剑雄说,任何政府都会利用民族主义,不过应该有一个度。中国人没必要和韩国人在历史解释上计较,他们对历史的夸张可以理解,我们不是也很夸张吗?何况,韩国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贡献的。在这个问题上要站在国家利益上,而不是逞一时之快。
  “韩国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贡献的”,这个判断之所以可能给一些人内心添堵,倒也不是它意味着中国文化史的起承转合章节从此模糊起来,更多的还是那种被民族情感包裹的文化自负受到了冲击,是那种“国民性”话语体系下的民族文化自尊受到了伤害。当然,我无意于藉此对民族主义与国民性的话题去进行抽丝剥茧,既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面对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可能面临着冲击和替代,我以为,现在要做的首先就是摆脱相关的文化焦虑,走出相关的文化压力,在保存传统文化,在释放其内在的行动力上,真正有所作为。
  不论是文化传统,还是风俗习惯,韩国与中国之间,实在有太多的相似性。韩国的很多做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很多时候就成了一种僭越。比如,前些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就成了无数中国人内心的痛。而且,韩国似乎尝到了这种申遗的甜头,接二连三的称什么“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孔子是韩国人”等等。现在,葛剑雄又说“韩国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贡献的”,自然会让人感觉不爽。
  不爽之后,当然就会有反思。“民族主义”与“国民性”视角下的邻邦对待传统文化的做法,自然也就会催发我们如何去有效传承传统文化。事实上,要在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中不陷于某种迷失,就必须真正重视传统文化的“根”。而韩国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则起到某种刺激功能。今年的清明、端午、中秋被列入法定节假日,就说明,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我们开始走出那种僵硬、封存的模式,开始懂得将之真正融入国民生活,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了。
  也就是说,在保存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进步,与民族主义下的国家利益竞争是有着特定关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竞争者的韩国,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可以说成是有贡献的。事实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都是需要在传承、竞争中,不断增添时代先进元素,来进一步体现其独立性和丰富性,来释放其独特魅力。所以,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之路上,我们应该更加懂得像罗素所说的——在“自身传统”中寻得一种“有机发展”。当我们自己在传统文化上做足了功课,并且能够不断地创新,那时候,自然也就没有谁会再去感叹别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什么贡献了,而是会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感到自豪了。
  (作者为重庆时报评论主编)
http://news.hexun.com/2008-12-30/112922884.html

TOP

学者们的责任

看了《端午祭》才了解人家的内容,反思自己更重要。学者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是引导民众,影响政要。能够把与我们各民族相近的,或是陌生的他国民俗文化介绍引入进来,意义是很深远的。使国人见识、欣赏到多姿多彩多元的外国文化,潜移默化地接纳和容纳,与此同时自己的胸怀得到扩宽,于比较中增长自信。目标是摆脱愚昧无知,具备大国国民应有的思维,应有的姿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