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武汉新洲区花朝节

武汉新洲区花朝节



    荆楚网消息(记者孙方生、通讯员程书雄)3月11日上午,新洲区旧街三庙河河滩彩旗飘展,鼓声震天,歌声飞扬,第七届花朝节在这里盛装开幕,来自鄂豫皖湘赣5省20余县市的12万多人与会。

  本次花朝节突出“农”字特色,现场分为耕牛、农资、农机具、特色农副产品、农民生活用品等六大市场群落。各种民俗演出聚集在三庙河河床,各色农产品、小商品摊位绵延数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流连忘返。
  据了解,新洲花朝节始于南宋,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鄂东地区最大的民间赶集大会,并被列为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长江商报》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清代诗人蔡云为描写民间花朝节写下的诗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民间有百花生日的传说,因此当日被称为“花朝节”。昨日,起源于南宋,传承800多年的新洲花朝节在旧街隆重开幕。共吸引鄂豫皖湘赣5省20余县市共12万游人来赶集,交易额近3000万元,这是800年来赶集人数最多的一次。 

  每个摊前都围着几百人 

  昨日上午9点,离花朝节开幕式还有一个小时,新洲旧街街道上就已人潮涌动,半天挪不出两步。集会由四条较为狭窄的街道和一座古石桥组成,各种各样的摊点紧密连接在一起。徐古蘑菇、陶河炒鸭、汪集鸡汤,以及各种农民自制的农资产品,将每条小街“挤”得水泄不通。“我8点半就来了,半个小时还没逛完一条街。”旧街居民马师傅说,他想赶集给孙子买个竹藤板凳。仗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他早上8点才出门,谁知一出来就被堵在路上了。 
  记者跟着马师傅一起顺着集市边走边逛,走了不到半里就热出一身汗。“每个摊前都是几百人。”马师傅扇着衣角说,“10分钟的路程今天走了半个小时。” 



  楚剧、皮影……看花众人眼 

  一边是火热的集会,另一边则充满了锣鼓和花腔。 
  “赶紧,戏要开始了。”村民陈奶奶刚从集市挤出来,就急急忙忙赶往场地另一边的大舞台,湖北楚剧团演员们上演的楚剧《郭丁香》即将开演。 
  陈奶奶赶到时,舞台四周已经挤满了戏迷,村民们自带小板凳依次坐下,旁边还站了不少外省赶来的市民。“我从没赶集看过大戏,好热闹啊。”来自湖南长沙的李先生兴奋地说,为了参加花朝节,他和家人前晚就开车到新洲了。 
  除了楚剧表演外,杂技团、动物展、皮影戏、耍猴……赶趟似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呀,套中了一只大白鹅。”表演团中间,套圈得家禽的游戏正在进行中,一个小伙子幸运套中一只家禽。“城市里根本看不到这么多有特色的演出。”汉阳的许小姐和同事们特意赶来凑热闹,众多表演让她们过足了瘾。 

  花朝节上不见花 

  虽然是百花的生日,但在花朝节集会现场,却并没有看到卖花人。就连出售花种和盆栽的也不多。“今日敬花神,不能出售她的子民啊。”一位年老的农民告诉记者,虽然是花朝节,但人们习惯只出售农产品,对鲜花却只有敬畏之情不会出售。 
  看不到百花,却到处是甘蔗,几乎人手一根。记者昨日在集市上看到,由于天气突然变热,加上集市上人来人往,不少游客都纷纷去买甘蔗。甘蔗成了昨天集市上最受欢迎的食品,走个两三步,就可看到对面几个游客人手一根,吃起来特别带劲。 
  “这是本地产的青皮甘蔗,很甜很解渴。”忙着削皮的小贩不停地推销着家乡的特产。记者了解到,每根甘蔗只需一到两元,咬上一口甜丝丝的,很新鲜。 



  ◇花絮 
  城里人:赶100公里路只为买把锹 

  昨天上午7点,家住武昌小东门的张先生一家就早早起床了。36岁的张先生和妻子在小东门经营建材生意,昨日特意停业一天来赶集。因为人太多,他只得将车停在老街1公里外,和妻子步行前往。走在集市上,两人不得不相互搀扶着,每走一步就要和前面或后面的游客撞个满怀。 
  “我家在一楼,有个小花园,种东西的工具不顺手,很不方便。”张先生说,“跑了一百多公里的路,就是为了买把铁锹。” 
  本报记者 王晴 许兰超 
  通讯员 程书雄 黄国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