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媒评述周海婴逝世 关注其努力摆脱鲁迅光环

华媒评述周海婴逝世 关注其努力摆脱鲁迅光环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08日11:20


4月7日凌晨,鲁迅之子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2岁。目前,广电总局正紧急筹备治丧委员会。图为资料图片。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中新网4月8日电 鲁迅之子周海婴一生行事低调,矢志靠自己的成绩赢得社会的承认,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4月7日周海婴因病在北京逝世,海外媒体对此予以了关注,多聚焦他一身不断进取,努力摆脱“鲁迅光环”。

  “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着”

  台湾“中央社”7日报道说,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唯一的儿子,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1952至1960年,周海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无线电专业。曾任职国家广电总局,是无线电专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

  台湾《中国时报》8日发表文章称,周海婴生前曾说,不愿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也从不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反对靠父母余荫生活,强调要依靠自己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

  香港《大公报》文章称,周海婴曾说,众人总是把他想成他们所希望的一个周海婴,“认为周海婴应该文笔很好,或者认为周海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个塑造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他又曾语气温和的对记者说:“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场",你明白吗?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在给我压力。”

  “这个塑造对我来说非常难受”

  台湾《中国时报》8日发表文章称,1929年出生的周海婴,是鲁迅取自上海出生的婴儿之意。周海婴生前曾透露,他从小到中学,都尽量不用这个名字。因为大家总是把他想成他们所希望的形象,希望周海婴应该文笔很好,或认为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他说:“这个塑造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鲁迅在1936年逝世时,周海婴年仅7岁,他曾在《我与鲁迅七十年》书中,描述了父亲去世的那一天:“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但房间的空气十分低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朋友赞他有一双“向下的眼睛”

  香港《大公报》8日刊文称,周海婴逝世的消息传出,很多与他有交往的人士对他的为人称赞有加。编剧邹静之称,周海婴对后人改编鲁迅作品始终持有宽容态度,表现出文化巨人之子的开明大度。也有人撰文回忆说,最终成为无线电专业人才,周海婴并不觉得“给父亲丢了脸”,“他有他的专业,他所选择的默默无言,远远胜过了无聊的辩解。”

  周海婴的人生有自己独有的精彩。周海婴是中国恢复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推动者之一,呼号BA1CY,著有《火腿教程》。1993年他曾指导《无线电》杂志集体电台开台。

  8岁开始捧起照相机的周海婴,拍摄过大量极具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摄影,包括《文学家巴金》、《胡风家属》等文学家系列,记录解放前上海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等。有网民称他的作品有“艺术家的审美”,所拍摄的题材也体现出“和他的父亲一样,有一双向下的眼睛”;也有人评价他“延续了人间鲁迅的最后温情”。

  长子周令飞恋台女曾轰动一时

  香港《明报》8日发表消息称,周海婴虽然行事低调,但29年前其子周令飞留学日本时与一名台湾女子恋爱赴台,却轰动一时。

  周海婴的长子周令飞,1982年在日本留学时结识台湾女子张纯华,并随她赴台结婚定居,在当时十分轰动。周海婴受鲁迅教育思想影响,对孩子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因此当周令飞决定赴台,周海婴表示理解和接受。周海婴曾两度访台,首次于1994年底以大陆广电部专家身分,参加无线电台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二次台湾行则是探望在台定居的儿子。



      今天看新闻,才知道周海婴。看到现在网络上,新闻上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名人后代”,为大家所知的原因很多都令人心寒和感慨。
       看到周海婴的报道,和室友都不禁说到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周海婴20多年来从未停止打维权官司

2011-04-08 11:20   来源:中新网
  20多年来他从未停止打维权官司

  外表温文儒雅的周海婴并不是好斗之人,却在过去的20几年从未停止打官司。维护鲁迅先生的著作权,状告侵害鲁迅的肖像权,争夺鲁迅名字的注册商标权,这些都是因为他不愿看到父亲的形象被商业化使用。

  但是,作为鲁迅的儿子、共产党员,出面维护鲁迅的荣誉,争取鲁迅家属的权益,周海婴顶着巨大的压力,他没少被人骂,甚至社会上有人说“鲁迅的后人都爱钱”。周海婴曾说自己就是一只被打的出头鸟,他背的这个不叫“黑锅”而叫“钱锅”,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继续维权下去。周海婴生前提到,父亲留下的遗产,哪怕是一分一厘都要守好用好,才能对得起父母。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一世活在“人场”中的周海婴虽死犹生

2011年04月08日09:41  
周海婴先生去世了,按绍兴人的年龄计算习俗,他活了83岁(虚岁)。综合4月7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相关消息,都突出报道了其作为名人之子的苦恼:不想活在鲁迅光环中,但又办不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场’,你明白吗?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在给我压力。”
  
  国人有讲究盖棺论定的传统,总括周海婴83年的人生路,至此,我们大致可以对其作出这样一个“论定”:他忠实地遵循了父亲的教诲——“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活得真实,低调,没有利用父亲的影响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来。终其一生,他也只是一个无线电专家和“准摄影师”(其自评),至于副部级干部、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各种各样的名誉称号,他处之淡然。
  
  海婴先生之可敬,在于他没有像其他将门后代和名人之子那样陶醉于这些名号,并且打着名人之子的旗号“四处化缘”,为自己和家人捞取政治资本和不义之财,也就是说,不发腐败财。作为他的同乡,我对其为人处世稍知一二,刚才还与其担任名誉校长的绍兴县鲁迅中学的一位教师朋友交换了对先生的看法,朋友说,从与海婴先生的几次接触中,实实在在感受到先生的谦和、低调、朴实,全无一般名门后代的骄横跋扈之气。据当年到过先生家的学校领导反映,当时海婴全家住的是单位房子,陈设也很朴素简单。
  
  生活在中国,如我等外人根本无法体会周海婴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可贵的是,他一生都在寻求在“人场”中突围,试图摆脱父亲的余荫,活出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坚决不做空头文学家,而是忠于自己从小养成的爱摆弄机械的兴趣选择学理科,立志做一名无线电专家。托天之福,就因为他选择了无线电专业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才拥有了一份难得的个人自由,为其赢得一分本真和自然。
  
  正因如此,他才能做成几桩有意义的事,既不失乃父之气节,又维护了乃父的形象。譬如当周令飞以“鲁迅长孙”的特殊身份毅然做了台湾女婿时激起的舆论风暴,作为父亲,周海婴没有屈从舆论压力,而是遵从儿子的选择;譬如在其所著的《我与鲁迅七十年》中顶着可能遭遇的政治压力,实事求是地披露了毛泽东与罗稷南的那段著名对话:1957年罗稷南在一次座谈会上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再譬如他修订了当年由“妈妈执笔,集体创作,上级拍板”的《鲁迅回忆录》,改正了不少违背作者原意,被要求改动的“左”的痕迹,于2010年主持出版了完整版的《鲁迅回忆录》手稿本。
  
  所有这一切足以表明,周海婴先生不愧为鲁迅的儿子,他没有给先人丢脸。我深知,要做到像海婴先生这样殊为不易。做人难,做名人之子更难,从周海婴一生的经历中,国人当能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人生启示。现在,周海婴先生追随其伟大的父亲去了,他之被人记忆并不因为他的伟大,而是因为他的平凡。海婴先生安息吧!(王学进)

    来源:红网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对逝去人的评论都是多方面的。

TOP

后人评论 前人的功过  总是多方面的 毕竟 一千人读哈姆雷特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评论要公正客观 但是又有谁能真的做到呢?!  
周老 走好

TOP

钱理群:隐含的生命传承 可能就断了



  前一段时间我听说海婴病了,只是没想到这么严重,竟然就这么去了。



  我跟海婴交往,大约有一二十年了,在我看来,海婴在鲁迅的生命中占有很重的分量,而海婴的生命也承载着鲁迅的生命,所以,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震撼,因为那份隐含的生命的传承,可能就这么断了。



  我和海婴认识,最开始的情况已经记不清楚了,可能是因为开会吧,后来很多来往,也都是因为鲁迅研究,私下里来往不多。



  海婴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大气和无私,我们都知道,他早年把鲁迅的遗稿之类全部无偿捐出来了。对此,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前年我去台湾讲学,讲鲁迅,为此我编了一本教材,叫做《鲁迅入门读本》,其中引用了海婴和许广平先生回忆鲁迅的文章,因为是海婴的版权,所以要征得他的同意,没想到我和他商量的时候,他愿意无偿地提供,让我使用。我想,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很少有人能做到。



  鲁迅和海婴这对父子很有意思,鲁迅没有专门写过海婴,我记得《鲁迅全集》里面有一篇《从孩子的照相谈起》,写到了海婴照相,但不是专为海婴写的。鲁迅谈海婴,大多在书信里。我曾经把这些资料综合起来,整理成一篇文章,叫《我家海婴》,当然,这是我编的,鲁迅没有写过这样的文章。



  我给中学生讲鲁迅时,专门讲过鲁迅家族的父子关系,包括鲁迅和他的父亲周伯宜之间的父子关系,以及鲁迅和他的儿子周海婴之间的父子关系,在对待这种关系的理念上,三代是很类似的,我还把这个题目当成作业专门布置给学生过。



  说到海婴,其实海婴的生活很不易,他戴着鲁迅儿子的头衔,在鲁迅的光环之下生活了一生,可能在别人看来,这是一种荣耀,甚至是资本,但是对海婴来说,则不容易。鲁迅遗嘱说“莫做空头文学家”,我们都能看到,海婴他做到了,他没有做空头文学家,也没有从鲁迅身上获利,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做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平凡而又实在地活着,他确确实实延续了鲁迅的遗愿,这一点,非常可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