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女孩,当非遗传承影响个人正常生活?

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女孩,当非遗传承影响个人正常生活?




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平调——耍牙简介  


宁海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网站   发布时间: 2008-06-27 10:06:12  阅读:270

宁海平调——耍牙简介

  “宁海平调-耍牙”是清末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活,根据《宁海平调史》一书载,耍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小金钱》(后改编为“金莲斩蛟”)是宁海平调的代表作,百余年来结合着耍牙的技艺,深深地根植在宁海这块土地上。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未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以因多为宁海人组班,故以称“宁海本地班”。

  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每一代传人都有一个艰苦辛勤的练习过程,时间约在1-3年,看天资而定。期间会出现口腔红肿,舌头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情况。严重的口腔内会出现轻度糜烂 ,脱皮后结成老茧。这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耍牙的“变口”艺术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艺人将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变化多端的动作,刻划了独角龙野性中凸显的灵动之美。它以精湛的“变口”工夫,吸引观众的视线,配合平调“三大一小”和《将军令》等曲牌,以狂放的身段亮相,塑造了独角龙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整个表演过程如龙蛇行地,而耍牙的演技却如锦上添花,恰到好处。

    宁海平调—耍牙,它的地域性很强,它的程式化也非常讲究,至今国内未见有类似的耍牙报道。建国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由原来的六颗耍,发展成十颗耍,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杭州的演出中,著名浙江绍剧演员六龄童、七龄童曾向平调老艺人请教过“耍牙”绝技。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会演,曾获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中国(杭州)“城隍阁杯”民间戏曲折子戏邀请赛金奖等。国内各级新闻媒体也纷纷作出报道,中央电视台曾邀请剧组人员参加四套的《欢聚一堂》栏目 ;继后,中央电视一台又作了专题报道;各级报纸刊物也不断报道这项绝活,誉为“东方绝技”。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真不容易。

很讨厌周立波那套所谓“不要为了艺术妨碍生活”的言论。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追求,
凭什么周立波认为他那套“艺术为了生活”的标准就可以用来指导别人呢?
说白了,
周立波的艺术追求不就是为了最终能娶个富婆嘛,
难道别人不傍大款不娶富婆就不是生活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1-5-9 14:12 发表
真不容易。

很讨厌周立波那套所谓“不要为了艺术妨碍生活”的言论。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追求,
凭什么周立波认为他那套“艺术为了生活”的标准就可以用来指导别人呢?
说白了,
周立波的艺术追求不就是为了 ...
对!!! 世界上之所以有受人尊敬之人,就在于他们选择的生活本身就是受人尊敬的。但我觉得周立波的心应该是好的,看了之后,我们多少有些心酸。但是更多的是自惭形秽!!!!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为了一门绝技,这么坚持,真的不容易。
河南曾经有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宋桂玲,在九十年代戏曲不景气的时候,她忍痛劝自己的弟子们转行。我们为她的艺术成就不能传承下来而惋惜。但也看到一位艺术家对弟子的拳拳关爱之心。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能通过这个平台让人们知道这项技艺的存在也值了。
但愿这位姐姐的坚持能唤醒人们对“非遗”的重视。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獠牙和男人,祝福这位姐姐双丰收!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民间文化需要这样的坚持。
可以做个很好的报道。

TOP

再唱点怪调啊,可能跑题了。可以批我。
1,学生觉得责任心太强太重,以至于很多的“苦难”神化的塑造和自我塑造。这可能也是内心支撑的需要。问题是难道艺术或者审美真需要那么累吗?
2,我们很多言不由衷和假模假式来自于“无产阶级文艺腔”。以至于所谓的欧美流行文化来了,很多现代艺术来了,很多生活方式来了。但酒吧和会所里,我们不会“玩”,我们不会“时髦”。现在女孩“时装”还成了高端消费,其实大观园里哪个女孩不会精细打扮?总起来说,我们的艺术和时尚在被文革扫荡以后再生,现状大约是一种暴发户的心态,还没有吃透还不会“玩”。
3,每每看到老外在音乐节上疯的要死,我就嫉妒的要命。问题出在哪了?还是不会玩。
4,什么时候我们会“玩”了。什么时候就是从容、自信的选择了别样的生活方式。

TOP

回复 8# 的帖子

当然这个感受我们也会有。不过有个前提被你置换了。非遗不仅仅是艺术和审美的事。

可能这是当下出现最最严重的问题。很多时候非遗成了民间文艺的代名词。即使是不太受关注的民俗,都无法取代非遗的某些内涵。

也就是说选择坚持某种技艺,就是选择保存某种记忆。 技艺是有时空限制的,但是记忆缺失属于人类永恒的东西。

把非遗的传承和文艺的发展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路向,但是在意识形态中,这个做法又是极其正确的。所以从学术语境去思考这个问题,很难找到出口。

因此这造成人对非遗妖魔化的理解。造成对传承人的某些误解。

TOP

这位姑娘的坚持让人感动。
这门绝技的遭遇令人心酸。

TOP

选择文化的传承或者个人的幸福,当只能二选一时,你是对的,祝福你,因为两者不冲突

TOP

回复 9# 的帖子

1,管理员一针见血,我自然是无意或故意岔开话题,其实攻击的是另一种病态。非遗不仅仅是艺术审美问题,传承人不是手握话语权的“艺术家”。
2,个人在非遗或者艺术上的态度大约是“兴趣主义”的,当然这显得轻浮,我不太强调“责任感”,可以批我。我的兴趣主义不是有利可图的一时兴奋,而是浸染骨子里的热爱。
3,责任心太外露或者强迫别人接受责任的,我总有些反感。我以为很多人缺乏责任感的原因很复杂,但我的一个结论是:文革对生活情趣的扫荡。人们难以在生活中找到来自古往有持续的兴趣。

TOP

很感动~
相信她最终能遇到一个能理解她的人
爱人和“獠牙”可以兼得!

TOP